去年,廣西北海合浦縣公館有一中學女生,因無法忍受校園欺凌而跳樓自殺的事件轟動了教育界,再一次引發了全社會對校園欺凌事件的關注。
該女生自殺前只留下了一封遺書和一些夾在課本里紙條。
女生的母親在課本里還發現了很多具有威脅字眼的紙條,比如一張紙條上寫著“下課后,六樓等你,不見不散”。
這個女生是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自殺前也曾向父母向學校說過自己被同學欺負的事,可是父母學校始終沒有重視,也沒能解決這件事件。
自殺后,該女生的遺體上還有很多新舊不一的傷痕,這些傷痕不是墜樓導致的,而是生前遭到過數次大大小小的毆打而導致的。
之前還有媒體報導,一重慶女生因太邋遢而被5名同學毆打致十級傷殘。
還有同學因為長得太胖,性格內向,而被孤立,且遭受言語侮辱,比如說她長得像一頭笨豬,被起各種難聽的綽號等等。
有班級干部因向老師打小報告,而被同學毆打孤立,最后不得已轉學。
還有女同學因為長得太漂亮,而遭到其他同學的嫉妒,在校園里被散播謠言,說其是狐貍精勾引男同學。放學后,還被同學拖到無人處,慘遭扒衣錄視頻等施暴行為。視頻后來還被傳播到網上,影響極其惡劣。
而那些曾經傷害過他們的同學會轉學、改名,開始新的人生,把過往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凈,然后繼續生活。
01
“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在這一場名為“玩笑”的鬧劇中,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悲傷逆流成河》
很多由欺凌事件而導致的悲劇,都源于大人對校園欺凌的忽視,大人不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被排擠、被欺負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
因為孩子的三觀、道德體系還未成熟,他們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掌控,人性的弱點在孩子的身上是會被放大的,他們可以是天使,但也可以是惡魔。
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束縛,他們就會去觸碰法律的底線,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夠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孩子在對自己沒有清晰認知的時候,會嚴重依賴于外在的認同感,為了得到同齡人的認同,孩子可以做出任何事。
02
有數據研究顯示,有將近半數的學生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校園欺凌,這說明校園欺凌絕對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真實的發生在很多的中小學群體中。
2017年度的《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語言欺凌行為發生率明顯高于身體以及網絡欺凌行為,占比23.3%。
語言欺凌是最容易被老師家長忽視的,然而其危害性并不比身體欺凌來的低。
語言欺凌實際上是一種軟暴力,雖說并不能造成什么實質上的傷害,但是語言欺凌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會讓他們遭受嚴重的心理創傷。嚴重的會導致抑郁癥、自虐行為和自殺傾向。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欺凌往往會直戳人的痛點,讓人避無可避。
校園欺凌很容易發生在一些低自尊、性格孤僻、不合群、遭遇欺負而不會反抗的孩子身上。
有研究顯示,欺凌者的內心也曾經受到過巨大的創傷,幾乎所有的欺凌者本身就遭遇過欺凌事件,一般來源于父母、家庭里的哥哥姐姐或者同學老師。
雖然這并不能成為欺負他人的借口,但也側面說明了欺凌行為存在于生活的多方面,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留下心理陰影。
由受害人變成施害人,將校園暴力延伸下去,這將會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
03
想要完全杜絕欺凌事件還需要很漫長的時間,但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不論你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記得回家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永遠是你堅實的后盾。
面對欺凌者我們要堅決說不,而不是讓孩子忍讓,“沒關系”三個字只會讓欺凌者更加猖獗。
父母的忍氣吞聲,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沒用,以后遇到困難也不會第一時間告訴父母。
因為“沒有用”這三個字的標簽貼久了,父母就會在孩子面前喪失威嚴,在孩子長大以后,也會很難再次信任父母。
還有的父母老師,總教育孩子讓他們聽話,乖一點,當乖巧的孩子遭遇到嘲笑、被孤立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的思考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聽話、不夠乖,或者是性格不好、長得不好看等等原因。
最可怕的不是來自于自我質疑,而是來源于大人的質疑:為什么受嘲諷、被欺負的只有你啊?你是不是做錯了什么事?大人們冷漠的態度只會加深孩子的心理創傷。
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錯,錯的是欺凌者。
04
一樁樁觸目驚心的校園悲劇告訴我們,很多受過欺負的孩子,最終會拿起槍對準別人,或者自行了斷。我想這都是父母不想看到的。
所以對于校園欺凌行為的預防以及處理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孩子突然表現得不想上學,成績下降,性格大變,從原本的活潑開朗變得整日悶悶不樂了,會向你抱怨有同學針對他等等行為,都表明了孩子一定是在學校里遇到了什么。
這個時候父母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遇到了校園欺凌。
當孩子愿意向父母講述被欺負的遭遇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切莫情緒化,因為孩子此時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情緒化的父母會讓孩子更加驚慌失措。
要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么事情,父母都會站在他這一邊,支持他,孩子有所依靠內心會踏實很多。
父母處理這件事情的態度和方法,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次學習機會。
將近半數以上的孩子在遭遇校園欺凌以后,不會告訴父母,因為害怕被報復和感覺羞恥。
如果孩子愿意和父母溝通,就要告訴孩子,感謝他能勇敢的把這件事告訴父母,因為他克服了恐懼、尷尬和自我懷疑,這其實很了不起。
而后,父母可以向校方尋求幫助,如實報告欺凌事件,這是阻止欺凌行為的最佳途徑,并且也讓欺凌者獲得他需要的幫助,畢竟從小心靈價值觀扭曲,長大后就就極有可能犯罪。
05
“校園欺凌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心靈傷害是終生的。”吉林省仁愛心理學校校長、心理學博士趙會華說 。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完善人格的關鍵時期,他們敏感脆弱,如果受到外界的暴力,心理容易造成傷害,比如膽怯、焦慮、不敢輕易相信人等,會給未來工作和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
平時,父母就要注重和孩子的溝通,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減少孩子成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可能性。
家長還應該為孩子提供一個積極健康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良好的交往能力,并且對孩子在校的人際關系加以關注。
融洽的親子關系才能讓孩子在受到欺負時,及時的與家長溝通并解決問題。
校園欺凌絕無小事,不能只被當成同學之間的“小矛盾”,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甚至旁觀者的心靈都會受到傷害。
我希望校園能成為孩子學習成長的樂土,而不是留下心理創傷的地方。
愿所有人的青春, 都能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