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唐三藏即將西天取經,出發的前一刻,做出了一個有深意的舉動。
他從地上捻起一小撮土,放進了為唐僧送行的素酒杯中,然后深情地望著唐僧說:取經路途遙遠,山高水長,御弟飲下此酒 ,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
唐僧乃如來佛祖的得意二弟子——金蟬子轉世,很快就悟出了唐皇帝“捻土敬酒”之意,接過素酒,一飲而盡,辭別后開始出關西行。
此次取經,唐太宗原本想饋贈予唐三藏重金和文武隨從,以便沿路盤纏使用,唐僧卻婉言謝絕。
他只接受了觀音菩薩送他的錦襕袈裟、九環錫杖和一個含金量十足的紫金缽盂。也只接受了李世民安排給他的兩個長行的隨從和一匹腳力馬。
可是出長安關外不久,行至鞏州城的一個雙叉山嶺間,兩個隨從便被南山的白虎魔王吃掉,幸虧有太白金星現身相救,將唐僧救出了魔窟。
而他的那匹馬,也在鷹愁澗被藏身于此的小白龍趁其不備吃得干干凈凈。
西游神話中,小白龍的身份是西海龍王的玉龍三太子,他為何要隱藏于鷹愁澗這個小地方,又為何要吃掉唐僧的座騎呢?
四大名著《西游記》原著第8回,“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一章節中談到,觀音菩薩奉如來佛祖旨意到東土大唐尋找取經人先勸善了沙僧,又度化了八戒,半云半霧行走不久,看到半空中有條玉龍在苦苦叫喚。
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上前詢問后得知,這條白龍因為縱火燒了西海龍宮寶殿上的明珠,被西海龍王上表奏報天庭,被告了忤逆大罪,被玉皇大帝下令吊在空中,打了三百大棒,不久后也將被誅殺。
白龍馬也一眼認出來了是大名鼎鼎的觀音菩薩,于是乞求菩薩能夠搭救他一命,逃出死籠。
觀音菩薩聽后,帶著木叉行者便來到了天庭,向玉皇大帝說了個情,希望玉帝能夠將白龍馬賜給他,玉皇大帝隨即傳旨天兵天將,特別恩赦了小白龍。
小白龍死里逃生,被觀音菩薩救出后,聽從菩薩的安排,將他送在了蛇盤山的深澗之中。
唐僧來到五行山,揭去了如來佛祖貼山頂上六字真言帖,救出了被困山下500年之久的齊大天圣孫悟空,收下了第一個徒弟。
正當唐僧和孫悟空站在層巒疊嶂的鷹愁陡澗觀看路途時,懸崖峭壁下的水中,突然攛出了一條白龍,將唐僧的坐騎硬生生地吞了下去,然后重返于澗中,潛藏不見蹤影。
好不容易將白龍馬罵了出來,孫悟空與小白龍交手不久,小白龍便筋麻力弱,不能再敵,于是干脆又一次潛入水中,任憑孫悟空辱罵,裝聾作啞,不再出來。
金頭揭諦來到南海普陀山請來了觀音菩薩,鷹愁澗里的小白龍聽說菩薩到此,馬上跳到了岸上,菩薩用揮動楊柳枝蘸著甘露水,朝小白龍身上一拂,吹了口仙氣,便將小白龍變成了原來唐僧所騎乘的白馬。
網絡中,有讀者留言問:觀音菩薩為何要救下白龍馬?
《西游記》原著第15回,“蛇盤山諸神保護,鷹愁澗意馬收韁”一章節中談到,觀音菩薩曾對玉皇大帝、唐僧和孫悟空等人公開說過她向玉帝說情,討賜白龍馬的原因:是為了給取經人做個腳力。原來,唐太宗送的普通白馬,哪能馱著圣僧歷盡萬水千山,到達西天靈山圣地,必須是這個龍馬,才能得達!
其實,除了這個原因,還應該暗含有兩層意思:
小白龍是玉龍三太子,他的父親是西海龍王,他的伯伯和叔叔還是分別是東海龍王、南海龍王和北海龍王,四海之內,水族之中,最高的神職行政領導,可正是四海龍王。
傳統《周易》文化中,西方五行屬金,其色為白,西海龍王所屬五行也為金,玉龍三太子,化身白龍馬,更是屬金。
自然萬物,皆由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構成,缺一不可,取經團隊又怎能“五行不全”呢?
“龍舒利爪,猴舉金箍……那個是迷爺娘的業子,這個是欺天將的妖精。他兩個都因難遭磨折,今要成功各顯能。”
齊天大圣孫悟空大鬧天空,犯了錯,需要保護唐僧取得真經才能修成正果;小白龍不管是新婚之夜燒了殿上的夜明珠,還是其他方面惹惱爹娘,反正是被玉帝判了死刑。
做父親的一時沖動和糊涂向天庭告狀,可做大大和叔叔的其他三位老龍王可不能見死不救。很有可能,龍王替玉龍三太子說了,請求地,觀音菩薩搭救侄兒,能夠加入取經團隊,將功補過。
要知,觀音菩薩的道場就在南海普陀珞珈山,菩薩便將唐王李世民送的白馬,升級成了更為神通廣大的白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