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取經團隊,個個來歷不凡,性格互格。但有一個人,看似多余的。
唐僧乃如來佛祖二徒弟金蟬子轉世,大師兄孫悟空,乃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二師兄豬八戒,乃天篷元帥,三師弟沙和尚,也是玉皇大帝身邊的人,卷簾大將。
西天取經路上,背負著“吃一塊兒肉就能長生不老”唐僧,因其名聲太大,反遭其累,災難也一個緊接著一個。
徒弟們雖然受了不少辛酸和委屈,一路上斬妖除魔,打打鬧鬧,卻也算是守土有責。
“源易緣”注意到,惟有一個默默無聞且一路馱著唐僧的小白龍,就似乎可有可無。
通讀《西游記》原著,小白龍在西游神話中的劇情和戲份并不算多,且因其主要工作是馱唐僧本人和行禮等,往往易被人忽視。
事實上,是這樣的么?
《西游記》里談到,唐僧騎著唐太宗李世民賜給他的御馬,和悟空來到了蛇盤山鷹愁澗,一條龍從萬壁千仞的澗下推波掀浪,穿云而過,瀟灑的一個動作,吞食了唐僧的坐騎后,再次潛入澗中,不見蹤影。
悟空與幾小白龍幾番斗勇,小白龍變做水蛇,鉆到了澗下草縱中,悟空急得進退兩難。
金頭揭諦來到觀音菩薩的道場——落伽山紫竹林,請菩薩幫助降伏。
觀音菩薩告訴揭諦神:小白龍是西海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被父親天庭告發,犯下死罪。
也就是說,小白龍是龍王的三太子,便是真正的龍子。茫茫四海,都有他的家族背景。
小白龍犯了死罪,被玉皇大帝下令吊在空中打了300下,待秋后還將問斬。
觀音菩薩得知這個消息后,親自來到天庭,面見玉皇大帝說情,才將小白龍救了下來。
作為三界有影響力的神仙、五方五老之一、佛教的四大菩薩,觀音菩薩為何會為了一個犯過錯誤的小白龍,親自向玉皇大帝說情呢?
觀音菩薩以其慈悲心、救人苦難為樂聞名,但其救下小白龍此舉,卻頗是耐人尋味。
菩薩救下小白龍,且只是安排其做個唐僧的腳力。
試想,為了安排一個取經人的苦力或腳力,值得觀音菩薩如此勞心費神嗎?如果小白龍沒有一定的實力,又會不會引起菩薩的注意呢?
可見,《西游記》里,雖然隱藏了西海三太子小白龍的能力和神通,但不代表其沒有。
小白龍的原名并不叫這個!他的大名被尊稱為:玉龍三太子。
從尊貴龍子,到取經人的腳力白龍馬。似乎是天上人間的差別。
可即使這樣,小白龍還是坦然接受了。
觀音菩薩對悟空說:西天路上,山高水長,那東土來的凡馬,那能歷得起這萬水千山?又怎能到得西天靈山佛地?必須是這個龍馬。
在觀音菩薩的一口仙氣和楊柳枝蘸出的甘露拂拭下,小白龍有了雙重的身份,既是龍,又是馬。
在中國的傳統的文化《易經》中:八卦中的“乾”卦,就代表為天;乾卦中的六爻,也用“六龍”來代表。
而在動物中,“馬”也代表了《周易》中的“乾”卦。“龍馬精神”的寓意,就是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源易緣”還留心到另一個劇情。
就在小白龍變身成白龍馬的一刻,觀音菩薩還特意囑吒了小白龍幾句:你要用心了結業障;功成后,會讓超越凡龍,還你個金身正果。
觀音菩薩選擇玉龍三太子,安排其角色就是取經人的腳力。
所以,給白龍馬表現的機會并不多。除了鷹愁澗和大師兄弟斗法,以及在寶象國主動的站出來勇斗黃袍怪外。
“源易緣”通讀《西游記》至第68回,卻留意到另一個鮮為人注意的細節。
為了救朱紫國王的相思病,悟空想讓白龍馬撒些尿做藥。
小白龍表現得很害羞,且嚴厲的說了幾句話:一是稱自己是西海飛龍;二是稱觀音菩薩救下他后,將其鋸了角,退了鱗,變作馬西天取經,將功折罪。
“我若過水撒尿,水中游魚,吃了就會成龍;過山撒尿,山中草頭得味,變作靈芝,仙童采去就可長壽;怎能在此塵俗之地輕拋呢?”
注意到了吧!第三句便很重要和特別。
就連小白龍的尿,都如此的珍貴,即使是給一國之君治病,他也不情愿,沒放在心上。
《一代宗師》里有句話:人活一世,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都是時勢使然。
有面子,就得有里子。
只是,小白龍沒有更多的表現,但你千萬別小看了他。
后來,如來佛祖在論功德時,小白龍僅是“馱負唐僧來西,馱負圣經去東”便得到正果,加升為“八部天龍馬”。
就此話題,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見,歡迎留言互動。
參考資料:《西游記》、《易經》、《中國道教》、《中國神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