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嫂比母
文/劉潔
歷史上“長嫂比母”的版本很多,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真假虛實已無從考究。最早的典故應出自于《三俠五儀》第二回,奎星兆夢忠良降生。
里面寫道:包公生前,他父親做了一個夢,夢到一頭生雙角、青面獠牙之怪物猛然降落家中,而醒來恰巧包公出生,且相貌怪異、異于常人,便覺得“家門不幸、生此妖邪”,加之包公二哥的挑唆,便把他棄之野外。是善良的大哥大嫂偷偷把自己的孩子交與別人撫養,親自撫養包公。包公后來認過父母,更感激大嫂之恩勝于父母,于是便稱大嫂為嫂娘,以此尊敬。
農村也有俗語經常傳出:“長嫂比母,小叔為兒”。意思是說:古代孩子多,老大和老幺歲數相差很大,長嫂更像母親一樣地照顧小叔。
我們家亦是相同,大嫂兒女的年齡和我與老公不相上下。大哥大嫂比我娘家父母還要大個幾歲,整整錯了一輩人。
剛嫁入老公家時,發現家中姊妹都喊大嫂為“姐”,心中不解,婆婆說:“她和公公年邁體弱,顧及自己尚且力不從心,思慮子女周全更是無能為力。多虧大嫂照顧和關愛家庭中的姊妹們,又勝似女兒一樣待她,便叫老公和姑姐喊大嫂為‘姐’,以示敬重和愛戴”。
聽老公經常提起:他當兵之時,都是大哥跑前跑后地張羅,因為臨走時沒有一件趕時節的衣服,大嫂硬是一夜未合眼,趕織了一件馬甲。服役探親期間,大嫂又省吃儉用,買了數條好煙和單位所發而又舍不得穿的鐵路服(當時鐵路服很緊俏)讓老公帶回部隊打點,以免委屈也求混個好前程。后來我與老公結婚懷孕,大嫂便早早給我找來寬大的衣服替換,以益于我保暖和健康胎兒。年初臨盆,我剖宮產,一呼一吸間都疼痛不已,一坐一臥更需要人幫助,更無法顧及孩子。娘家頗遠,母親沒有及時趕來,老公手忙腳亂,婆婆腿腳不便、也有點重男輕女的緣故,沒有來醫院看我;是大嫂照顧我和孩子,似婆婆更像母親,忙進忙出、一夜未眠。
光陰似水如流沙,女兒不知不覺間在變化,從襁褓之中到蹣跚學步,逐漸會咿呀學語。一次節日,我買來女兒眾多喜歡的玩具和零食,看著女兒歡聲雀躍的樣子甚是可愛,就逗她說:“媽媽好不好?長大了要疼誰?”女兒一邊玩著玩具一邊說:“好,長大了要疼大娘。”女兒的話讓我驚訝不已,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想起我忙于生意,動不動就把女兒放在大嫂那里,若不是大嫂對她千般好、萬般寵,女兒怎么會說這樣的話呢?大嫂在替我分憂解難的同時,又把愛如同涓涓細流注入到女兒的心田。“福來者福還,愛來者愛返”,童言無忌亦無欺,女兒的回答正應了這句帶有佛性和哲理的古語。
和婆婆同住一屋檐下,我卻很少關心婆婆,倒是大嫂經常過來照看婆婆。每逢婆婆生日,都是大嫂提前一天借來桌椅、搬來碟碗,已備婆婆生日當天待客。然后來回穿梭于菜市場精選食材,既而回來埋頭灶間,煙熏火燎中煎、炸、炒、煮。大嫂長此以往的任勞任怨,在我和老公潛移默化的依賴中也變成了理所當然;造就了我們不聞不問、不用操心,忙完各自的事理直氣壯回來吃現成的,大嫂不僅從未有過絲毫埋怨和責怪,還歡喜著給我們拿碗筷,招呼著我們就坐吃喝。記得有一次我忙生意,沒顧上回來吃生日蛋糕,大嫂還特意囑咐給我留下幾塊。
每逢冬季來臨,天氣太冷,大嫂總會接走婆婆和她同住。一次我和老公去大嫂家看望婆婆,我見一樓(大嫂家住一樓)出處的鐵欄桿用布纏著,就用好奇眼神望下老公,老公說:“怕媽出去扶著‘扶手’涼,大嫂特意纏了布。”不禁對大嫂肅然起敬,服侍婆婆如此無微不至,細枝末節都不曾疏忽,感嘆自愧弗如。如今公婆已經去世多年,大嫂的孝道教化和鞭策著我每年不忘給公婆掃墓燒紙。
七月多雨,更像我眼中的凄月。大夫錯下結論,說老公罹患重病,我六神無主、涕淚橫流,哀哀不能自抑,絕望和無助中給大嫂打了電話。天下著大雨,早上打的電話,大嫂中午就已從洛陽趕來,和侄媳一同看望老公,大嫂已古稀,不顧雨天路滑,不惜顛簸勞頓,探望之急切,叮囑之殷切,惟舐犢之情所為也。此時“長嫂比母、小叔為兒。”大嫂詮釋了全部。
望著大嫂離去的清瘦背影,一種復雜的情感涌在心間,大嫂人至暮年,銀絲遍鬢間,如白雪輝映冬天,她對我們的照顧和默默付出又如柔風一縷、細若微雨,溫暖和溫潤著我們,更是我們生命中的春天。
作者簡介:劉潔,祖籍河南商丘,現三門峽陜州區人。愛好文學,喜歡涂鴉。
平臺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