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一朝雖然積弱不堪,但卻名相輩出,比如趙普、呂蒙正、呂端、文彥博、寇準、王安石、范仲淹等等,但誰才是北宋朝宰相第一人?歷來對此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下面小編就與大家一塊來盤點一下北宋十大名相!
北宋建立后四年,趙普就升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并獨相十年。在此期間,趙普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罷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重大措施。太宗朝他又打壓趙廷美與兵部尚書盧多遜 ,并主導策劃秦王趙廷美謀反案。
趙普畫像
趙普為人剛毅果斷、思慮周密、見解精辟,以富于奇計及見解聞名。因此碰到很不容易下判斷或需要敏感性思考的問題時,宋太祖和宋太宗都喜歡找他參謀,他可謂是趙匡胤兄弟二人的首席智囊。
雖然因為“金匱之盟”的原因,后世很多人都認為趙普是個利令智昏、背信棄義之人,但實際上趙普是個直言敢諫、一心為公之人,甚至有時都顯得非常固執。據《宋史》記載,有一次,趙普向太祖推薦某人出任重要職位,太祖不喜歡那個人,所以不表同意,但趙普卻“明日復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大怒,將他的奏折撕碎丟在地上。只見趙普面不改色,慢慢將碎片撿起來補貼好,隔天又上奏。太祖頗受感動,乃用之,果然非常稱職。
趙匡胤
但趙普有兩個極大的缺點:一是在金錢方面不很嚴謹,常有貪小財的行為,雖然度量寬宏的趙匡胤并不在意,但卻為世人所詬病。這也是趙普風評不好的主要原因。二是不喜歡讀書。和趙匡胤即使在軍營中也手不釋卷正好相反,趙普早年書讀得并不多,晚年在太祖的苦勸及督促下,雖也常手不釋卷,但到底時間不多,學養上已明顯的不足。不過趙普卻能大言不慚地對趙光義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這就是成語“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來。
趙普眼光銳利、無私心,并且有強烈的正義感,也不太為自己的安全著想,雖然個性上有缺點,但的確是位創業期的大將之才。朱熹在《宋名臣言行錄》中,對趙普的才干作了很公正的評價:“多非韓王(趙普)謀慮深長,太祖聰明果斷,天下何以治平。……得非安天下之謀,其功大乎?”
趙普
趙普病逝后,趙光義親撰八分字神道碑賜之。追贈尚書令、韓王,謚號“忠獻”,并配饗宋太祖廟庭。宋理宗時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安石,神宗朝宰相,推行熙寧變法。
王安石為了力行變法,不得不與當時“正人君子”的名臣賢相,如司馬光、文彥博、韓琦等展開正面對抗。不幸他使用的新黨呂惠卿、章惇及日后的蔡京物貫等,都被視為奸詐的小人,王安石本人也被說成“大奸似忠士詐似信”,連朱熹將王安石編入《宋名臣言行錄》中,都遭到后代儒學者的反對及批評。明朝馮夢龍所編的《警世通言》第四卷“拗相公飲悵半山堂”,便是痛罵王安石的故事,借老頭子口直稱:“若見此奸賊(指王安石)必手刃其頭、其心肝而食之。”把王安石寫成亡國的罪魁禍首。
王安石的變法,雖然遭到嚴厲的批評,但即使是他的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是位有才氣、很正派、而且又清廉的政治家。他所推行的新法,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頗具創意,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具體提出“經濟掛帥”主張的人。
王安石
王安石的思想完全本于忠君愛民,以當時的環境而言,他的變法也是絕對合理、絕對必需的。無論成敗,他都是一個有眼光、有理想、有操守的偉大政治人物。
王安石去世后,獲謚“文”,世稱王文公。
范仲淹,仁宗朝宰相,為相期間發起“慶歷新政”,推行改革。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自請出京,歷任四地知州,他在地方治政、守邊皆有成績。
范仲淹非常重視人才的發掘及培養,他大力排斥無能的資深官僚派,以解決日益嚴重的政治問題。曾有人向他抱怨,根本沒有能做事的好人才,范仲淹便對他說:“天下人才多得很,只是你不知道罷了。如果一開始便存有'無人’這種偏見,即使非常優異的人才站在面前,你一樣看不到的。”
范仲淹
范仲淹雖文人出身,卻也深通軍事,任知事期間,他閱兵選將,日夜加強軍隊訓練。他做事負責謹慎,所屬部隊作戰力極為優異。因此,連攻擊力旺盛的西夏軍隊,都始終找不到攻入的間隙。西夏各軍團領袖互相警戒道:“不要以延州為攻擊目標,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范仲淹的個人修養更是令人沒話講。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史料記載,范仲淹為人輕財好施,對同族人恩澤優厚,個人富貴顯達以后,便在姑蘇城郭附近,買良田數千畝為“義莊”,以收養族人中之貧困者。別人勸他應儲存些錢財,以為退休或下野后自奉之用。范仲淹卻表示“人只要能有合于道義的快樂,外表的生活根本不重要。”
范仲淹
皇佑四年,范仲淹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宋仁宗親書其碑額為“褒賢”,獲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
寇準,真宗朝宰相,曾兩度入相。
寇準一向以大膽直言聞名。有一次他上奏反對太宗的旨意,太宗看了很不高興,起身便欲轉回禁宮。寇準卻猛然地跑上去,拉住太宗的衣袖,把他拽回御座,裁決這件事后再下朝。太宗無奈,只好尊重他的意見。這事件過后不久,太宗在一次散朝后對身邊的人說:“朕得了寇準,有如唐太宗得了魏征。”
寇準畫像
寇準最大的功績就是逼迫真宗御駕親征抵御契丹二十萬大軍南侵。在危急時刻,不但力勸真宗打消了遷都的念頭,還親自牽馬護衛真宗,使怯戰的真宗堅定了信心。而且在與契丹的和談中,態度堅決,使原本百萬的賠償降低到了三十萬。最終促使宋遼達成澶淵之盟,保北宋邊境百年和平。
在積弱的北宋,朝中大臣大多缺乏面對危難的魄力,再加上怯戰的皇帝,如果沒有寇準這種硬漢,的確很難應付外敵的威脅。
但寇準缺點同樣明顯,那就是只會做事不會做人,比如生活非常奢侈,而且不畏人言。在被人委婉勸誡之時,不知收斂;寇準性格強悍,不留余地。作戰期間他不顧同僚甚至真宗的面子,完全采取“藍波式”強硬作風,也因此澶淵之盟后,宋真宗反而刻意疏遠寇準。不久后更是罷黜其宰相之職。
寇準去世后,追贈中書令,復爵“萊國公”,謚“忠愍”。
李沆以清靜無為治國,注重吏事,尤為注意戒除人主驕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譽,史稱其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稱其為“宋一代柱石之臣”。
李沆畫像
李沆特別注意戒除皇帝驕奢之心,他在檀淵之盟后,曾每天都把各地方的天災蟲害、盜賊人禍事事向真宗報告,惹得真宗很心煩,但他的理由是“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他說:“陛下年紀太輕,如果不了解四方的困苦艱難,以圣上血氣方剛的精力,即使不縱情于聲色犬馬,恐怕也會以大興土木、禱祠祭祀來顯示威風。”
李沆雖貴為宰相,但從不向皇帝打小報告,有一次真宗問他:“每個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沒有,為何?”李沆答道。“人事應該用公開的態度來討論,何必用密奏?那些喜歡打小報告的,大多有私心,非讒即佞,臣非常討厭這些人,又怎能和他們一般作為呢?”
李沆非常儉樸,就任宰相后,仍居住在原來封丘門內的住宅。由于大門前院的寬度僅能容一匹馬轉身,很多人勸他換間較大的房子,李沆笑著說:“房子是要傳給子孫使用的,這個府邸,已經過于寬大了。”
李沆
李沆是個非常重視制度的人,他自己便曾公開表示,“我對國家沒有什么功績,如果硬說有一點的話,那就是我曾盡一切努力防止那些急于升官者的人情包圍,使國家的制度不被擾亂。”在這方面李沆和呂蒙正相當接近,他最重視的便是制度以及人事問題。
李沆去世后,獲贈太尉、中書令,謚號“文靖”,配享真宗廟庭。宋理宗時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呂蒙正三十歲中進士,在官場十余年便升任宰相。
呂蒙正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當他就任參知政事時,有人在背后大說閑話,譏諷他這種對國家無甚功勞的考場秀才也配執政,呂蒙正對這種不利自己的風評,始終毫不介意。部屬替他打抱不平,想徹查這些說閑話的官員,呂蒙正立刻阻止說:“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且不問之何損。”
呂蒙正
與趙普的貪財相反,呂蒙正對財物也非常淡泊。有位官員家中藏有一面古鏡,他常對人夸言:“這面鏡子能照兩百里遠。”為了討好呂蒙正,這位官員通過呂蒙正的弟弟,想將這面鏡子送給他。呂蒙正知道了,卻笑著說:“吾面不過碟子大,安用照二白里?”他弟弟聽了,立刻退還古鏡,不敢再言此事。
呂蒙正最大的長處就是善識人,他曾對別人說:“我誠無能,但有一能,善用人爾!”而且他對人才的判斷也相當客觀公正,絕不徇私。當他年老退隱養病時,宋真宗特別去探望他,并問道:“你的兒子中有誰可以重用的?”真宗很肯定呂蒙正對朝廷的貢獻,想提拔他的兒子以作報答,可是呂蒙正卻回答說:“臣諸子皆豚犬,不足用,但有個侄兒叫夷簡的,現在任穎州推官,是真正宰相人才。”真宗后來真的重用呂夷簡,也使這位才德兼優的青年人發揮了特長。另外北宋前期最出色的外交天才富弼,也是當年呂蒙正特別拔擢的人才。
宋真宗
“公為相,文武百官各稱其職”,應該是呂蒙正對北宋政治上的最大貢獻了。
呂蒙正去世后,趙光義追贈他為中書令,謚號文穆。
呂端在宋太宗晚期擔任宰相,他為政識得大體,清簡處事,“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呂端為相期間沒有什么出色的政績,但為人冷靜而理性,早年便被認為具有宰相的大器。趙普曾對太祖評價他說:“呂端在朝廷奏事,得到皇帝嘉許時并不表示高興,遇到挫折時也未嘗表示害怕,真是輔導帝王的宰相之才!”
呂端最大的功績就是在太宗死后,力挫陰謀,扶立宋真宗即位。太宗去世后,太子趙德昌很不得李太后喜歡,當時,李太后已暗中與宣政使王繼恩、參政李昌齡、殿前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打算擁立潞王元佐。這些人的確有力量發動一場政變,身為宰相的呂端,也深知問題的嚴重性。太宗崩逝當天,太后派王繼恩召見呂端,呂端深知有變,便將王繼恩鎖于內閣府中,派人看守他再入宮去見李太后。
呂端見到太后直言勸諫:“先帝立太子,正為今日,豈可違先帝之命,更有異議?”太后見呂端態度強硬,只得迎太子繼位。
但太宗已逝,太子未正式引見朝臣前,宮中最有實力的仍是太后,誰也不知道太后會做出什么樣的反擊行為,因此呂端的態度非常慎重。
呂端像
在宋真宗的即位典禮上,他是垂簾引見群臣的,這時候呂端率領著群臣在殿下平立不拜,并要求帝卷簾,親自升殿審視,然后退回殿下,率領群臣拜呼萬歲。呂端的行為雖不合禮節,但在疑云重重的宮廷陰霾中,必須確定簾內確是太子德昌,否則不輕易行呼拜大禮,以免中移花接木的陰謀,這正是呂端“大事不糊涂”的治國態度。
呂端去世后,獲贈司空,謚號“正惠”。
王旦是真宗朝的宰相,他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深為真宗信賴。
王旦善于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力勸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變。他度量如虹,面對寇準經常的惡意批評,他不但不計較,還一直給于寇準很高的評價。
王旦
有一次,連真宗都很替王旦抱不平,于是對王旦說:“你一直贊美寇準,為什么他卻一再批評你的缺點呢?”王旦毫不在乎地表示:“這是理所當然的,臣在相位已太久了,政事缺失在所難免,寇準能直言批評,正表示他對陛下的忠直,這也正是臣尊重寇準的地方啊!”
不僅如此,在他病重時,他還向真宗極力推薦寇準為相。正是因為他的堅持,才讓一直對強悍的寇準不太感冒的真宗任他為相。
王旦的確是“肚里可撐船”的宰相,他從不作無謂爭執,注重做人技巧,并且能分辨人才,對外交問題的處理很有技巧,是一個相當稱職的太平宰相。只是處處不罪人的個性,也使他很難堅持原則,比如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就頗受后世詬病。
王旦去世后,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謚號“文正”,配享真宗廟庭,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宋理宗時位列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文彥博,神宗、哲宗兩朝宰相,出將入相五十年,為相期間,穩固朝局,大膽提出裁軍八萬之主張,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被世人稱為賢相。
文彥博畫像
宋神宗時,文彥博反對王安石變法,認為市易法“損國體、惹民怨”,但他做事重視原則,有政治家風范,對革新派的知識分子也從不加排斥。有一次新官僚派的政敵唐介對他提出彈劾,由于理由牽強,仁宗很生氣,想處罰唐介,但文彥博卻阻止說“御史提出彈劾是職責所在,請勿加罪。”后來仁宗仍將唐介判處流放之罪,但文彥博一有機會,立即又推薦唐介“復加用”,完全對事不對人。
《宋名臣言行錄》上記載:“文彥博為相時,曾向仁宗表示:'求升官者將大多數時間花在鉆營競爭上,并未能用心于工作,如不設法抑裁,是沒有辦法敦厚風俗的。’于是極力推薦不想當官的王安石、韓維及張壤等人。”王安石在過去也曾受過推薦,但大多因辭不受,韓維更是一向“闔門不仕”,但他們都深為文彥博誠意所感,全都應允為政府的革新政務盡一番心力。
宋仁宗
文彥博出身名門,卻無絲毫驕氣,反而相當務實,肯虛心地從經驗中學習,因此對官僚惡習及民間社會習性等內情也有相當踏實的了解。比如文彥博為相時碰到了米價狂飆的風潮。開始時,他下令采取抑制物價的強制措施,并以配給方式來調節供需,但米價高漲的氣焰卻日益嚴重。文彥博冷靜地作了全盤考慮后,即下令在各城門附近設立十八處供應店,低價無限制供應食米,米價終于很快降了下來。
盡管思想上相當開明,但文彥博在官場作為上則一板一眼。他歷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其后更以九十高齡為宋哲宗的元老太師。但四朝大老的文彥博對年幼的哲宗卻非常恭敬。進士唱名時,已九十歲的文彥博仍在旁邊侍立終日,哲宗覺得過意不去,好幾次表示:“太師可以休息了。”文彥博頓首叩謝,卻仍站立不去。
文彥博去世后,獲贈太師,謚號“忠烈”。
司馬光,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
司馬光雖在聲望最高時出任相位,但已是七十一歲高齡,所以他真正當宰相掌權的時間很短,而且大部分時間皆臥病在床,說不上有何政績。他的成名,當是在野黨反對的立場及在歷史學上的貢獻。
司馬光
司馬光出身陜西的名門望族,也是當地有名的財主。他潔身自愛,不求名利,日常生活上更是布衣淡飯,極端樸素。
依司馬光的背景和他與王安石的私交,如果不是個性上的執著,應該是官運亨通的。但司馬光卻堅持自己的理念,他自王安石拜相、推行新法以來,便以翰林大學士立場嚴加反對,并且因面主動退出政治權力中樞。在這段時期,他大約費了十九年的工夫,全力編纂那部偉大的編年史巨著《資治通鑒》。
神宗去世后,由于繼位的哲宗只有十歲,因此由一向反對新法的神宗之母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太皇太后很想一舉廢除新政,司馬光則表現得頗為理性。掌權初期,他極力主張:“先帝之法,其善者,雖百世也不可變。”在具體政策上,他表示應因地制宜:“應該由州縣監司等依照各地的情形來決定如何適應,為實用計,寧可采行一路、一州、一縣之法。”
從這些政策中,可以看到司馬光重實務的一面;他是個腳踏實地的人,所以新法中施行較有績效的,都可以保留下來。
司馬光去世后,獲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配享宋哲宗廟廷。
綜合來說,北宋十名相中,呂蒙正能使文武百官各稱其職;呂端冷靜而理性,小事糊涂大事精;王旦穩扎穩打,肚里可撐船,三人可謂是無為而治的太平宰相;文彥博和司馬光兩位老派政治家都是以政治倫理及政治智慧見長,保守而傳統,守成有余而進取不足;李沆及寇準同為北宋直言無諱、不怕得罪人的硬漢,危難時刻能一展身手,但治政明顯不足,做一諍臣、諫臣綽綽有余,但作為需要面面俱到的宰相有天然缺陷;唯有剩余的趙普、王安石、范仲淹三人擁有銳意進取的決心和治國平天下的蓋世才華,而三人綜合比較,又屬趙普既有理想又有手段,取得的成績最大,可稱北宋宰相第一人。
各位讀者,以為小編觀點如何?不同意見的朋友請多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