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考古記錄對歷史研究的作用,主要是復原和重建古史,其次文獻證偽和補闕。
復原和重建古史,題目太大暫且不提了,考古一般來說永遠是偏重細節,以及是斷續的,很多歷史缺失環節估計永遠是無法補全了。
甲骨文的發現糾正《史記》記載商王世襲有誤差等等已是眾所周知。說一下最近有很多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記載存在極大差別的事情:
1. 1972年在山東臨沂的銀雀山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墓,同時出土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本兵書。原來史學界一直有觀點認為孫臏和孫子是同一個人,除了史書記載以外,也沒有看到孫臏的任何著作,甚至有人認為《孫臏兵法》就是《孫子兵法》。直到此后,基本確定了兩人、兩書是完全分別存在的。
2.《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秦法嚴苛,致使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但是在1975年11月,湖北省孝感地區云夢縣出土的一批秦竹簡中就有秦律中《徭律》部分條文的抄錄,記載“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與《陳涉世家》中的“失期,法皆斬”矛盾。陳勝、吳廣起事的理由被證明是假造的。
3. 1993年湖北荊門出土的郭店楚簡,發現了十六篇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道家典籍三篇,分別為《老子》(甲、乙、丙)。簡本《老子》甲、乙、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所見年代最早的《老子》傳抄本。它的絕大部分文句與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經和道經,而且章次與今本也不相對應。為《老子》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4. 秦始皇陵的K9801陪葬坑發掘之前,很多學者的觀點是認為秦代無胄(頭盔),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是在之前的考古發掘中,并沒有秦代頭盔的痕跡,就連之前兵馬俑的發掘中,也只見到兵馬俑身上的鎧甲和武器,但并無頭盔;其二是在文獻中對秦軍將士作戰的記載也是不帶頭盔的,所以有“科頭銳士”之說。通過對K9801陪葬坑的發掘,發現了大量的石質鎧甲和石胄。據初步統計,在約70平方米的過冬內清理出了87領石甲和43頂石胄,這是首批重見于世的秦代甲胄實物,推翻了之前學界對于秦代無胄的看法。
6. 阿房宮: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對阿房宮田野考古發現,在阿房宮的夯土層上根本找不到被火燒的紅土。找不到紅土就證明阿房宮根本沒有被火燒的考古學證據。綜合各方面證據證明,阿房宮僅剛剛開建,也不存在被火燒的說法。
考古能重建古史,修正史籍錯誤,發現可能引發歷史研究方法論上的變革,擴大歷史研究的新領域。傳統史學研究都是從文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近代以來,隨著考古學傳入,大量出土材料對學術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如20世紀初發現的甲骨文、敦煌文書、流沙墜簡等,都開拓了學術新領域。
文獻史學所忽視和力不從心的領域,考古學都能從實地發掘中解決。從這個角度來講,考古學拓展了歷史研究的新領域。所以,我們從事歷史研究應當盡量做到考古學與文獻史學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