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如同中國開的最富貴的牡丹,大唐文化興盛,兼容并蓄,美不勝收,而宋代則走向了中國文壇之最,唐宋兩朝書寫了中國文壇一個又一個的傳奇。
提起唐宋文學,就必然要提到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既代表了唐宋時期文學的最高水平,也使唐宋詩詞成為了中國文學的代表。
唐宋八大家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擁有不同的人生閱歷,對后世文風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韓愈是唐代中期官員,有著“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雖沒有見證盛唐的繁華與瑰麗,但是他卻在唐朝中期造就了屬于自己的傳奇之路。
韓愈于貞元八年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他年少之時,曾多次參加科舉,但均以失敗告終。
他在面對困境時從未氣餒,在歷經坎坷后步入官場,他既書寫過大量傳頌千古的文章,也對教育之事尤為看重。
韓愈早年擔任節度使觀察推官,利用職務之便,大力宣傳自己對散文革新的主張,他曾進入國子監,擔任四門博士,進一步向朝臣學子傳輸了自己的文學主張。
韓愈文學造詣極高,他的文章氣勢恢宏,邏輯性強,他與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朝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他以文為詩,糾正了大歷以來的平庸詩風,他發言真率,無所畏避,雖崇儒卻不墨守,他堪稱大家,幾乎無人能望其項背。
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他與韓愈并稱為韓柳,他一生留存于世的詩文共有600多篇,寫文章的成就大于詩,他筆風犀利,諷刺辛辣,他與韓愈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
柳宗元少年成才,步入官場,目睹黑暗,立志肅清朝堂文化風氣,走上了革新之路,他的代表作《柳河東集》對后世影響深遠。
蘇洵、蘇軾、蘇轍并稱為三蘇,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
蘇洵少年平庸,在27歲時突然發奮讀書,創造了一個奇跡,在他的帶動下,家中子女皆投身文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巔峰。
蘇轍生平學問受兄父影響,以散文著稱于世,擅長政論和史論。
帝王趙禎在看到他的詩文后,大喜過望,說“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由此可見其能力之高,趙禎口中所說的太平宰相,一是蘇轍,二是蘇軾。
蘇軾的才能在整個中國文壇都是首屈一指的,他在詩、詞、文、書、畫方面皆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堪稱天才。
他的詩詞、文章題材廣闊,清新豪健,他與辛棄疾同樣是豪放派的代表,但他的人生以烏臺詩案為分割線。
前半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政壇新秀、天降才子,后半生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東坡居士。
蘇軾的人生哲學、蘇軾的文風凝聚了中華文化獨有的精神風貌。
蘇軾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有魅力的文人之一”,他豁達的態度、豪情萬丈的詩文、對待人生的態度都堪稱后世榜樣。
三蘇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段傳奇,他們共同譜寫了宋代的文壇佳話。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一樣,在教育方面對中國文學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慧眼識珠,為蘇軾、王安石提供過諸多幫助。
歐陽修在北宋文壇的影響力極高,用蘇軾的話來講就是“宋之韓愈”,他獨領北宋文壇潮流,他主張廢掉太學體,繼續推動古文運動,在政治方面頗有抱負。
王安石一生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在文學上成就突出,擅寫散文,以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為名,在政治上,他主張變法,在大宋政壇上掀起了驚濤駭浪。
曾鞏的人生相比其他其人來說更加順遂,他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重要骨干,除了在文學方面頗有研究之外,在歷史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他的仕途較為順遂,在政治方面表現良好。
唐宋八大家性格迥異,經歷不同,文風不同,他們的經歷或坎坷、或順遂,都在波譎云詭的政壇中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法。
他們堅定自我,創作了諸多不朽的詩篇,他們注重教育,以身示范,為后世學子提供了大量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