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11日,紅四軍、紅五軍正式會師,教員在江西寧岡主持了會師慶祝大會。在大會舉行的間隙,毛主席、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在屋子里閑聊,他們聽著群眾們熱烈的歌聲、看著其舞動的身影臉上不由得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看著毛主席眼中止不住的笑意,彭德懷不由得心底里暗自贊嘆,隨后抿了口水向其問道:“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你應該沒有上過軍校,也沒有參加過專門的軍事訓練,為什么每次打仗都能夠料敵先機,把敵人打的落花流水呢?”
毛主席把目光轉向彭德懷,隨后搖搖頭笑著說:“老彭,你這話可就說錯了,我怎么沒上過軍校?我真真實實的學過軍事嘞!”
隨后他不顧彭德懷滿是迷惑的眼神,大笑著從身旁的桌子上取出兩本書:“我就是井岡山大學畢業的,我學習的教科書就是這兩本書。”隨后便將書本遞給彭德懷。
彭德懷仍是內心存疑的接過來書本,第一本書上赫然寫著《孫子兵法》四個大字,再看看底下那本書,也是一本古籍——《三國演義》。
“這……就這兩本?”彭德懷似乎顯得有些不可思議。而毛主席則笑著說“書不在多,而在精。”隨后便指了指自己的頭:“還是要會靈活運用啊。”
說起毛主席對打仗無師自通這件事,想必熟悉這段歷史的我們都會感到神奇。為什么從未上過軍校的毛主席,卻可以在數次關鍵的戰役中大獲全勝?
為什么那段時期數位名校出身的軍事將領,卻被一個從未接受過系統軍事教育的人打的落花流水?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毛主席軍神般不可思議的軍事履歷。
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數位優秀軍事將領,例如彭德懷、朱德等,他們都是畢業于國內的軍事院校。
而當時中國本土最出名的軍校當屬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黃埔軍校了。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成校于1924年。前身名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統稱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的存在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極其優秀的軍事將領,例如杜聿明、胡宗南、張靈甫、林彪 陳賡等。可以說,黃埔軍校無愧于中國的頂尖軍事院校之稱。
而另一部分則多是海外學成歸來,如何應欽、孫立人等人。他們多畢業于海外的高等軍事院校,接受過先進的軍事理念教育。
但在當時來看,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軍事院校,都以系統化的軍事理論知識為主。也就是說,他們更多的是在書面上排兵布陣,真正上戰場指揮的戰斗則少之又少。
因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眾人所推崇的軍事理論都喜歡學習西方的那一套理論知識。其實這也難怪,畢竟那時候的西方與中國相比在這一方面必然是更為先進的,他們的理論經驗已經成熟和系統化,更適應教學使用。
但毛主席兩條路都未曾踏足過,他是個地地道道的本土軍事家。他軍事才能一方面是天賦使然,而但更多的是通過實踐而產生出來的。自毛主席參軍以來,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戰役。而各種戰役經歷多了,自然也摸清敵方的陣仗從而實現見招拆招。
而且由于毛主席未完整的接觸過西方的軍事體系,所以他的學習基本上以中國本土的軍事理論為主。在閑暇的時候,毛主席非常喜歡閱讀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 、《孫子兵法》等著作。
俗話說“讀史可以明智”也正是在長年累月的與中國古籍打交道的過程中,毛主席的軍事理念在一步步的被完善,為后期指揮數次精彩的軍事戰爭打下基礎。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毛主席就不吸收外來先進經驗,在學習的過程中他也會主動的找一些優秀的西方軍事著作拿來讀,例如是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等。
可以說毛主席這樣“中西”結合的軍事理論學習反而成為了他在戰場上出敵制勝的關鍵,他不同于拘泥理論知識的學院派將領,他并沒有書本上的枷鎖桎梏。
所以在他指揮的戰斗常常變幻莫測、招數千變萬化,甚至在更多時候毛主席反其道而行之,把毫無準備的敵人打得措手不及。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了大規模的戰略轉移,史稱“長征”。
在此初期,由于博古等人的錯誤指揮,使中央紅軍在“湘江之戰”中損失慘重,甚至一度瀕臨崩潰。經此一役,中國紅軍從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多人。
盡管如此,當時的紅軍實際指揮德國顧問李德仍然看不清楚局面。他不顧敵人前方調集40多萬的圍堵,反而執意要向湘西前進,仍把希望寄托在與紅2、6軍團的會合上。殊不知,他這樣不成熟的想法會再一次使紅軍處于覆滅的險境。
在此危急關頭,毛主席對李德的這一想法投出反對票,并聲色俱厲的指出了李德思想的錯誤之處。
隨后,他向軍委中央提議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最大限度的爭取戰斗的主動權,這個主張也得到了軍委中央大多數同志的贊同。
1935年1月7日,紅軍一舉攻克黔北重鎮遵義城。并在15日,召開了具有轉折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的“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主席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地位。
在遵義會議之后,中央紅軍仍然面臨著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處境,可以說這是中國共產黨瀕臨覆滅最近的一次。
于是就有了毛主席帶領軍隊四渡赤水這一危險而又有重大意義的決定。在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團體的指揮下,中央紅軍采取高度機動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于川黔滇邊境廣大地區。
他們將軍隊化整為零,積極尋找戰機,有效地將敵人殲滅在川黔滇的邊境地區。這一舉措徹底粉碎了蔣介石企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狂妄計劃,也幫助紅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期間毛主席指揮中央紅軍三個月的時間六次穿越三條河流,轉戰川貴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國民黨軍重兵集團圍剿之間。
他利用機動性高的這一優勢,不斷抓住敵人薄弱位置創造戰機,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將戰地主動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
盡管在這一過程中十分兇險,但取得的戰果也是斐然的。四渡赤水不但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而且也是紅軍長征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的光輝戰例。
可以說,毛主席所指揮的戰役經常依靠抓取戰爭時機來緩慢消磨敵軍的有生力量。他從來不以一時的勝利為榮,從全局上來看,他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軍精銳總是避其鋒芒,專挑其弱點下手。
與他對決的軍官將領常常被他神出鬼沒的戰術打的疲于奔命,在他指揮下的軍隊宛如一把把隱形的刺刀,精準的扎進敵人的咽喉要道。
他對于氣勢洶洶的敵軍從未想過斃敵于一役,而是等待一個最佳時機,讓敵人弱點完全暴露在外后,他可以立刻集中力量進行打擊。
依靠自身對戰爭局勢獨到的認知和對敵人弱點的精準把控,毛主席在之后的數場戰役中都反敗為勝,化解了軍隊的危機。如淮海戰役、遼沈戰役等都是其高超軍事指揮才能的最好證明。
毛主席的軍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他這樣的能力來源于什么呢?天賦這一點我們拋開暫且不談,那么除此之外難道就沒有別的原因了嗎?肯定不是的,毛主席的才能能夠脫穎而出、為眾人所認同,我認為以下三點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毛主席善于在數次戰役中總結經驗,從實踐中得出真知。
在第一次反'圍剿'前的動員大會上,毛主席就曾手書一副對聯,上聯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下聯是“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可以說,這幅對聯將毛主席游擊戰術總結的可謂是淋漓盡致。而在此之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紅軍也是把這兩個戰術結合到對敵當中,并發揮出了巨大的作用。
毛主席的這一作戰思路可謂是遠超同時期的其他將領,他看清了戰爭的本質,并將自己多年來的作戰經驗濃縮到這副對聯中。毛主席的這一作戰方針既不脫胎于哪部史書,也不來自于哪一名家,而是基于現實和具體實踐總結出來的。
其次,毛主席極具大局觀的戰略思想離不開他的哲學體系。在同時期的軍隊學校中,很少有人會涉獵哲學的板塊,各位將領經常是學習如何指揮、如何應對戰場危機,從來沒有哪個軍事院校會單獨開辟一門哲學課供眾人學習。
但是毛主席則依靠自身對哲學理念的獨到見解,更多時候是從大局觀入手。他想的并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從整個局勢出發順勢而為。
并且每一個擺在他面前的戰役在他看來都不單單是一場戰役,而是整個區域的條理和串聯。而他所要做的就是將一件又一件雜亂無章的事件形成系統的關聯。
以整個局勢為出發點去進行調兵遣將,可以更清晰的觀察到局勢的動向,察覺到敵方的細微變化以摸排敵方的行徑路線。可以說,毛主席用哲學的思想占領了戰場的高地,從全局出發來窺探敵方的動向,這怎么會輸呢。
并且,精通哲學思想的毛主席在邏輯思維上也是不同于同時期的其他將領的。他出眾的思維能力可以令其行事更為謹慎周密,可以使其以更冷靜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成熟的思考。
最后,毛主席從來不把軍事斗爭和革命斗爭的兩個概念所混淆。在他看來,軍事問題只是革命斗爭的一個實現途徑。
毛主席面對每一場戰爭都是站在整個中國革命的全局高度去思考的,軍事只是革命斗爭的一個手段。
就拿《論持久戰》一書來說,《論持久戰》是毛主席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演講稿,是關于中國抗日戰爭方針的軍事政治著作。
它是毛主席在總結抗日戰爭初期經驗的基礎上從全局出發,針對中國共產黨內部分人輕視游擊戰的傾向,系統地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作戰勝利的戰略。
《論持久戰》是毛主席在革命全局的視野下認識戰爭的最佳例證。它是毛主席對抗日戰爭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科學性的預見。
除此之外,毛主席還非常注重政治和軍事的結合,在他看來軍事問題的本質還是政治問題。只有明確的政治路線才能夠決定軍事路線,將軍事路線引入正道。
對于毛主席的軍事才能,彭德懷十分敬佩,對于他提出的軍事戰略彭德懷也大加贊同“不斷總結經驗,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每一個革命者都應當努力去做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多打勝仗,甚至立于不敗之地。”
正是因為毛主席能夠利用哲學思維,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問題,才能夠在戰爭問題上從容不迫,應對如流。也正是因為他策略的正確性,才使得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最后的勝利,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