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宰相王安石》是關(guān)于王安石的傳記。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看到《大宋宰相王安石》的書名時,不自覺地想到王安石的這首小詩,簡短,有意味,突顯出梅花的品質(zhì),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暗香撲鼻,就像他本人一樣,處于艱難困境中仍能堅持自我主張正義。
王安石少年立志是因為長輩過世,跟著父親到親戚家哀悼。這位過世的長輩按按輩分算是王安石的爺爺,他是振興臨川王氏家族的第一人,王安石看到絡(luò)繹不絕的吊唁的人,再加上父親的教導(dǎo),讓王安石認識到只有讀書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光大門楣,光宗耀祖。
本書從王安石少年立志開始說起,按王安石的工作經(jīng)歷描述了他的一生。王安石的一生,相對于蘇軾來說,順暢很多。
兩人都是宋朝人,有才華,文學史上他們的大名無人不知,但在官場上,王安石一路順暢,遇到伯樂,施展了他的政治抱負。蘇軾卻接二連三的遭貶,廣州惠州到儋州,一生坎坷。
王安石先是到鄞縣當了三年官,試用青苗法,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可。由于他突出的才能,朝廷決定讓他留在東京做館職,但是王安石卻拒絕了。
在東京做館職,算得上是一個閑職,對于王安石這樣的文官來說,專業(yè)對口,留在東京,更親近于官家,有利于升官,可是他卻拒絕了。朝廷不想流失人才,三番五次地給他下任命,王安石卻一再推脫,原因竟然是因為俸祿太少,養(yǎng)不活一大家子,最后他得償所愿,到地方當官。
王安石當官跟范仲淹一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每到一個地方,以民為重,為民著想,實行一些具體可操作的法規(guī),讓人民受益。
后來神宗上位,看中王安石的才能,和王安石一起變法。在變法的過程中,遇到很多保守派的阻撓,各種各樣的困難,但王安石不懼怕來自任何方面的責難,只要神宗支持他,只要我為了百姓好,他都選擇堅持。
其實當時變法,范仲淹和蘇軾都是持反對意見,立場不一樣,保守派想的是老祖宗留下的祖制怎能說改就改,循規(guī)蹈矩,固守成規(guī),當時的他們,根本看不到王安石的遠見,大家的初衷都是好的,都是想著為百姓,因立場不同,在官場成了陌路人。
用現(xiàn)代發(fā)展的眼光來看,王安石的變法無疑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改革,他有著前瞻性的遠見,雖然有各種各樣的阻力,但他仍堅持自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后來神宗過世,新帝上位,不多久就廢除王安石的新法,以至新法未能進行到底。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總是會被人誤解,當他做出的事情是有利于人民時,當群眾都得到好處時,就會認為這是對的。但變法不是兒戲,就如同吃螃蟹一樣,有人生吃,吃了會拉肚子,也有人吃多了也會上吐下瀉,是螃蟹不能吃嗎?不是,而是人們食用的方法不對。
新法有新法的好處,固守成規(guī)的人多,實行起來就難,當然也會有人曲解新法的要義,故意以權(quán)謀私,導(dǎo)致新法實行起來遭遇重重困難,最后的最后,王安石看到自己的一生的心血毀于一旦,含恨而亡。
后世人對王安石的看法褒貶不一,各持說法。我想,就算王安石活著,王安石看到如今的天下,聽到大家對他的評論,他也只是笑笑,不會爭辯。裝大義于心的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人,憂國憂民,心懷天下,他豈會在乎爾等的評論。
他能做到的:無愧于心,與世長存。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認識他,王安石,一個偉大的詩人,一個敢于擔當?shù)母母锛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