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城嶧(yi)山南麓邾國故城。
邾國故城遺址位于山東鄒城市南10公里嶧山南麓,是東周時期邾國的都城和秦漢時期鄒縣縣治所在,1963年社科院考古所山東隊對該遺址做了初步調查,并結合文獻記載論定為邾國故城遺址。
邾國故城遺址自春秋至秦漢時期一直都在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扮演著中心角色,是探討魯西南
地區乃至山東地區東周、秦漢時期文化變遷的重要材料。
邾國故城遺址
發掘現場
邾國(又名邾婁國、鄒國),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春秋時期,在今山東境內,邾國是僅次于齊、魯的國家,與之相當的還有莒國。邾國的疆域大致相當于今鄒城的全境和周邊的濟寧、金鄉、滕州、兗州、費縣的部分地區。
2018年初,在后續的資料整理中,于4件戰國陶器上發現了疑似“邾”字陶文。這是邾國故城遺址首次發現“邾”字陶文。《考古》2018年第3期。這4件“邾”文陶器的年代均為戰國早期。根據《左傳》等文獻記載,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于嶧山之陽,時稱“繹”或“嶧”,此即邾國故城遺址。這次該遺址帶“邾”字陶文的發現,說明至晚到戰國早期“邾”已經是此地的行政名稱,東周邾國的都城應位于此地。聯系《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出現的鄒穆公以及該遺址還曾出土過秦代“騶”字陶量,可知戰國中期以來此地又改稱為“騶”(鄒)。這與邾國后改稱為鄒國應有直接關系,屬于國名與地名互稱之例。
邾國城池戰亂破壞,匆匆埋葬器物。邾國故城出土生活用器種類多樣,主要有豆、罐、盆、盤、盂、缸、甑、甕、 鬲、缽等,年代從春秋中期延續至漢代,造型各異,形制繁多,代表了邾國故城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生活用器分期時間
邾國量制的情況與齊國量制基本相同,不僅量制單位相同,量制的變化過程也與齊國一致。目前發現的邾國量器的容積可以分別與姜齊的升、豆、區以及田齊的升、豆、斗、區、釜對應。
邾國故城所出4升、6升、24升陶量對應姜齊量制的1豆、1.5豆、1.5區
7.5升、10升、20升、100升陶量對應田齊量制的1.5豆、1斗、1區、1釜
19升陶量接近田齊量制的1區,其量值偏小可能是制作機構刻意為之。
2015年出土的4升、6升、24升陶量的年代為戰國早期
7.5升、10升、19升、20升陶量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
這佐證了邾國陶量與齊國量制的對應關系。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齊量變遷亦有所不同。
劉艷菲等:山東鄒城邾國故城遺址新出陶量與量制初論。2019年第2期 考古
2015年發現 的陶量
另有
大型罍1件,容積23083毫升
中型罍2件, 容積分別為9613、9730毫升
小型罍2 件,容積分別為4875、4800毫升。
1 9 8 0 年 峰山公社發現的邾國陶量,三件戰國“廩”字陶量,大小、形制相同,均為直口,鼓腹,平底,腹部左右各有一圓柱形把手。其容積分別為19520、20000、20200毫升,約合100升,對應田齊量制的一釜。
1 9 8 0 年 峰山公社發現的陶量 19520毫升
以下為各個時期,邾國故城出土 秦代陶量 (山東博物館)
邾國故城出土 秦代陶量
陶量均出土于官府的倉儲區內,具有官量的性質,而且它們制作規整、形制統一、容積相近,因此不應簡單地將它們與標準區量之間的容積差值視為制作誤差。
而同一時期,秦國的半斗量,容970毫升,折算每升合194毫升。
秦國的半斗量
邾國 量器匯總
邾國 量器匯總
陶量校準
陶量在制作時主要通過控制坯料的體積,輪制時器底直徑、器壁厚底、器高和口徑等數據來對陶量的容積進行控制,燒制時泥料的膨脹變形等因素也會使容積有所變化。故制成后要逐一檢查,對外觀合格的陶量還需再次測量上述數據,若容積過大,可通過研磨器口的方式降低器高,校準數據。等各數據均合格后該陶量即可上交管理部門使用。
若按照齊國200毫升為1升的標準,則邾國故城發掘出土的戰國陶量按照容積大致可分為七個量級,包括4升、6 升 、7 . 5 升 、1 0 升 、1 9升、2 0 升、2 4 升。
姜齊(前1044年-前386年)。
田齊(前481年-前221年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齊國由田氏專權。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齊康公于海上,自立為國君。史稱田氏代齊。田齊傳至齊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被秦所滅。同一時期出土的齊量,齊國升量的量值在田氏改革前后并無變化,一直在200毫升左右。
陳氏改革前后的齊國量器目前均有所發現。符合姜齊量制的量器有豆量、“公豆”量和“公區”量,其容積分別是4升、6升、24升,后兩者分別是1.5倍的豆量和區量。由此可知姜齊量制1豆為4升,1區為16升,豆區之間為四進制的關系。符合田齊量制的量器發現較多,分為升、豆、區、斗、釜等多個量級,其對應的量值分別是1升≈200毫升,1豆=5升,1斗=10升,1區=20升,1釜=100升,上下級量制單位之間存在二進制和五進制兩種進制關系。
齊量
齊量制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