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江蘇徐州
地點:云龍區三環路漢文化景區獅子山
墓主:未定
結論:楚國漢墓不假,王侯級墓葬也沒錯,因被嚴重盜掘過,至今為止,尚未確認墓主人的身份。
徐州地區周圍埋葬著12代楚王,這座獅子山楚王墓是第7座被發現的王墓。
在徐州東不遠處有一座獅子山,1984年年底,山腳下正在挖地窖的民工發現一尊漢代彩繪兵馬俑,周圍一定有大墓。
徐州彩繪兵俑
通過大量走訪,一老人回憶早年間這里有大量碎石,若無人開山,哪里能有此物啊。碎石的來歷一定是開山施工留下來的,這座不知名的楚王墓一定藏在山腹之中,勘探工作就此展開。
墓穴入口
經過數年不斷的勘探,已基本確定墓口的位置,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發掘楚王陵的工作正式開始。
這座楚王墓是從山頂開窗,豎直向下挖掘17米深,然后向兩側硬生生挖掘出12間墓室,總面積850多平方米。這種開掘手法史無前例。
平面圖
墓室俯視圖
正如專家所料,此墓已經被盜墓者光顧了,這位王爺的尸骨被拉出棺槨,弄的四分五裂,尸首分家,散落的碎骨分散在墓室各處。
墓主的肱骨
下顎與頭骨分離
墓穴雖然被盜掘,但依然出土了大量的隨葬品。金、銀、銅、鐵、玉、漆、陶、骨器皿花樣繁多,編鐘、金帶、印章等總計2000余件套。僅陪葬用玉器就出土了200多件,內容之豐富、工藝之精湛、水平之高相當罕見。另外,又出土了各種冷兵器,填補了漢代武器研究的空白。
金帶
這些隨葬品中,最珍貴的當屬金縷玉衣,全品由3400多塊玉片組成,是發現的玉衣中品質最好的。
玉衣面部精細的做工
楚王玉衣
這座漢墓雖然發掘出大量的隨葬品,但被盜竊的何止眼前這些發現的幾倍,尤其是那件金縷玉衣,盜墓賊為何沒將珍貴的玉片帶走,反而抽走了串片的金絲,另外隨葬的大量玉器也留下沒被盜掘?
玉棺
從玉器保留這點就能看出,此墓被盜的時間非常早,早到墓主人下葬百年內就被盜掘了。這些賊可不傻,在漢代,玉器代表著王權,是嚴禁私人擁有的,一旦發現格殺勿論,無處銷贓帶之何用?所以在這幫盜墓賊眼里,這些玉器實屬雞肋一般的存在。
出土玉器
玉龍
發掘到現在有兩個疑問需要考慮:一是現有的隨葬品只能確認墓主人的地位,不能證明身份。二是此墓的入口是一個深達17米的豎井,底部水平通往墓室的墓道由多塊數噸重的長方形塞石嚴絲合縫的堵住,盜墓人如何掏出塞石的呢?
墓道口巨大的塞石
首先,出土的隨葬品明確表示這是漢代王侯級大墓,毋容置疑了。但墓室四壁有的做工光滑,有的極其粗糙。陶俑擺放凌亂不成體系,塞石有編號卻不對位。主墓室一道山體裂縫漏水未能處理。所有問題說明此墓沒有修完,下葬非常匆忙。
墓壁未經打磨,十分粗糙
粗糙的石壁
這位墓主人是誰呢?劉姓楚王有12位,經過比對,西漢諸侯國楚國第三任王劉戊(wù)的身份最為貼近。從出土的200多印章中,有東海郡(今山東郯城)和薛郡(大汶河下游、大運河東、山東棗莊北)兩枚印章,這代表著當時楚王的管轄范圍有東海郡和薛郡。
出土印章
但公元1545年,楚國參與了反叛中央政權的七國之亂,反叛被平定,東海郡和薛郡被收回。從第四代楚王開始,兩郡縣就不在歸屬楚王,那么只有前三位楚王有可能。
漢代楚王封地,東海郡與薛郡可不是小地方
第一位楚王劉交墓已知,第二代楚王劉郢(yǐng)客,在位四年,但這么短的時間內,不可能建成如此宏大的陵墓。劉郢除了時間以外符合所有條件。由于葬制規定,只能在繼承王位之后才能建墓,劉郢客的時間確實緊了點,加速施工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半個墓穴施工粗糙能說明問題。
殘土堆積的墓道
所以疑點就落到了第三代楚王身上。劉戊在位20年,修墓的時間足夠,但七國之亂時劉戊兵敗自殺,由于事發時間倉促,墓穴尚未完全修好,只能草草掩埋,所以劉戊最靠譜,但僅憑兩枚印章還不能百分百確定身份。
再則,劉戊是兵敗自殺,當時的漢景帝怎可能答應劉戊的臣子用金縷玉衣和玉棺這種王侯級葬制處理劉戊的后世?另外眾多的兵俑陪葬,難不成讓他帶兵到陰間造反不成?漢景帝意欲何為?就此情況,有專家認為是偷偷掩埋的,這也符合隨葬的陶俑和墓道的塞石錯位的現象。
同樣令人疑慮的是盜掘的時間,從盜墓賊遺留的玉片分析,當時還處在西漢統治時期,因第八代楚王劉延壽參與謀反,公元前69年被漢宣帝誅殺,此后徐州地方直到公元前51年才有新楚王管轄。這期間有近20年空白期,盜竊也許發生在這個時間點。
玉棺玉片散落各處
此處還未定奪,印章中出土的另外兩枚印章又出現新觀點,分別是“楚祠祀印”和“楚大行印”,這兩枚印章為漢景帝中期新設置的官位,而當時是第五代楚王劉道的統治時期,有專家由此判定是劉道的墓,這就是五代說。
考證官位的資料出自《漢書·百官公卿表》,現代專家經過研究,發現書中有不少資料與其它古籍有沖突,所以還不能完全肯定。
獅子山漢墓是由上而下打一個方形的豎井,下到位置后分別向兩側水平開鑿出墓室,在發掘中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填埋已久的盜洞,直達豎井的底部,位置之精確如同盜墓賊手中有圖紙一般。
豎井底部一側通往主墓室的墓道被堵上塞石,每塊塞石都被打上牛鼻孔,盜墓賊用繩索將上層塞石拉出,但由于豎井的空間不夠橫拉,勢必要準備諸如絞盤、輪軸等可改變拉力向上的機構,否則無法完整拉出。其工程量可不是人不知鬼不覺,挖個洞進去摸金那么簡單。專家們推測,這及有可能是一群大規模有組織的盜墓行為。不掩人耳目、大張旗鼓的挖掘,毫無避諱之意。
被打出牛鼻孔的塞石
由于盜墓賊直接指向主墓室,并沒有注意到身后一側墓道,后側的倉庫、廚房等耳室得以保存。
廚房入口
此墓規模宏大,構思獨特,國內罕見,不過,同其它發現的部分楚王墓一樣,未能確認墓主身份。現在,此墓的研究工作一直在進行,相關的發掘工作也在運轉,期待后期越來越多的發現能為我們揭開這一謎底。
室內器物
出土的幾組塞石,當時就是這樣子堵住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