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之前,商務印書館根據攝影人拍攝的中國各地名勝古跡照片,出版發行《中國名勝 Views of China》攝影集,共182張,@圖游華夏網經過搜集整理,以省份歸納成文,供喜愛中國老照片的讀者朋友們覽閱。
本篇為山東省內的14張老照片,分別為濟南、泰山、曲阜、濟寧、煙臺等地,大多數為首次出現。
1、濟南的千佛山風光,照片中是山上的寺廟,原圖未注明,可能是興國禪寺。
2、大明湖畔的歷下亭,這是濟南城內的一座名亭,此亭的位置在千佛山下,而千佛山又名歷山,因而亭的名字就被稱為“歷下亭”,其建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歷代多有移建,片中之亭應該建于清康熙年間,落成之后,蒲松齡曾賦詩《重建古歷亭》一首:
大明湖上一徘徊,兩岸垂楊蔭綠苔。大雅不隨芳草沒,新亭仍傍碧流開。雨余水漲雙堤遠,風起荷香四面來。遙羨當年賢太守,少陵嘉宴得追陪。
3、大明湖風光,水面兩側生長著葦草,一位船夫撐著小船,從照片中身上未著片縷,大概是在水中勞作方便而為。
4、大明湖的北極閣,這是一座道教的廟宇,始建于元代,供奉真武大帝,又被濟南人稱為北極廟和真武廟。
5、泰山的風光,照片拍攝地是十八盤的后段,高處的樓閣應該是南天門,那時的泰山游人并不多見,長長的山道,沒有一個人在照片中出現。
6、快到泰山的山頂,畫面右上角的“拱北石”清晰可見,而右下側的“五岳獨尊”的石刻甚為壯觀,此句源自北宋理學家石介的《泰山》一詩:
七百里魯望, 北瞻何巖巖。諸山知峻極, 五岳獨尊嚴。寰宇登來小, 龜蒙視覺丸。此為群物祖, 草木莫鋤殳。
而石刻的歷史并不久,由1907年的清光緒年間刻成,據照片拍攝時不過數年。
7、濟寧城的風光,照片中是京杭大運河的船閘區域,運河兩岸,傳統的山道民居,有著古樸之風,運河里的水并不深,來往的船只,桅桿林立,船工和貨商忙來忙去。
8、曲阜的孔廟,始建于春秋時期,后歷代多有復建,照片中的大殿為'大成殿',殿名是北宋徽宗趙佶依據《孟子》中的一句“孔子之謂集大成”而起,后清雍正年間重建至今。
9、曲阜的孔子墓,公元前479年,為魯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遂葬在魯城北泗上,歷代多有擴建,一直保存二千多年,片中的墓碑是明朝正統八年所刻的篆書“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可惜孔墳在動亂年間被毀,挖開后只有黃土,未見任何遺存。片中的墓碑也被砸碎,如今我們看到的則是后來被修補的原碑。
10、曲阜的顏子廟,這里祭祀著孔子最知名的弟子顏回,孔子是這樣評價顏回的: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11、曲阜孔廟前的一株楷樹(黃連木),相傳為孔子的弟子“子路”親手種植。
12、位于鄒城孟子林的孟子墓,照片中的墓園重建于清道光年間,墓碑上的文字為:“亞圣孟子墓”。
13、煙臺的芝罘港風光,半島上的建筑多為西式風格,1861年的清咸豐年間,這里成為通商口岸,到照片拍攝時經過近50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個漁村成為了重要港口。
14、這張照片只注明拍攝地為山東,未見其他有效信息,因而無法得知具體地點,只能拜托讀者朋友們慧眼指正!
1910年的《晚清中國名勝》系列已發表的文章鏈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