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南昌起義時任警衛隊班長,后跟著朱德、陳毅經湘南暴動后上了井岡山。1928年1月時任紅四軍連長的粟裕奉令攻打七溪嶺,這是粟裕的成名之仗。該嶺易守難攻,粟裕見發動幾次沖鋒未果,急中生智,下令埋鍋造飯,敵軍頓時麻痹。粟裕立即親率9名敢死隊員摸上山頭,六人控制制高點,粟裕親率另三人沖上陣地,正在休息的100多名殘敵呆呆地看著粟裕,粟又令制高點上的機槍打了幾十發子彈,敵繳械,粟裕名震井岡。朱德軍長直言:我老了,有粟裕呀。1929年后因戰任,升營長、團長、師長、紅四軍參謀長、紅11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1932年紅軍學校畢業后回任紅四軍參謀長,12月任紅一軍團教導師政委,文友注意:粟裕一直是軍政雙修的,粟裕多次受重傷仍地位不低,可見軍功,可見軍事才華。譚家橋戰役失敗后,紅十軍團長劉疇西因顧念戰士疲憊多休息一夜,結果身陷重圍等被俘,而軍團參謀長粟裕深諳慈不帶兵之理,審時度勢,毅然決然率前部400余人兵進閩浙贛,在國軍重重包圍下壯大到千人。
1938年3月任二支隊副司令員的粟裕,4月28日任先遣司令,奉令向蘇南敵后偵察,6月17日首戰韋崗,殲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這應該贏得了新四軍和中央軍委的賞識,6月21日回二支隊,不久任代司令員。1939年1月起水陽鎮伏擊戰、橫山戰斗、奇襲官陡門,殲日偽四百余人,8月任江南指揮部副指揮,隨后與陳毅率部挺進蘇北,黃橋戰役7000人殲敵1.1萬,與黃克誠一起,實現了開辟華中戰略,中央負責指導華中的、曾任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對粟裕極為欣賞,黃橋戰役后,粟裕的才能為中央高層所熟知。皖南事變后,粟裕任新四軍一師師長,后又兼6師師長,浙江天目山戰役大捷,主席直言: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將軍將來能指揮四五十萬大軍,高郵戰役、徐海段戰役,對栗裕來說只不過是練練身手。
內戰全面爆發后,作為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的粟裕,在主席支持下,指揮蘇中戰役,七戰七捷,三萬人殲敵五萬六,回答了內戰初期,如何應對國軍的進攻,實現了軍事家到戰略家的華麗轉身。華中和山東兩大野戰軍合組華野后,作為副司令員的粟裕奉軍委和主席命令,負責戰役指揮。每到大戰之時,遠在延安的主席常常電詢:粟裕到前線沒有?
粟裕沒有辜負主席重托,成功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
1948年,主席和中央、陳毅原本商定由粟裕率華野一縱、四縱、六縱二次躍進,直下江南。粟裕經深思熟慮,在城南村建議中央收回陳命,由華野、中野聯手逐鹿中原。
主席和中央從諫如流,5月擬任粟裕為華野司令員、政委,陳毅調中原局、中野。粟裕謙讓司令員、政委,后改任華野代司令員、代政委、前委書記、華野前敵總指揮。
粟裕一個豫東戰役,殲敵近十萬,輕松完成主席下達的殲敵任務。隨后,指揮兗州戰役、濟南戰役,橫掃千軍如卷席。濟南戰役后,見囯軍不再增援濟南,敏銳發覺敵軍已無斗志,建議中央發起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中央對粟裕的倚重又上了新臺階,主席在電報中時常有“情況緊急時,臨機處置,不必請示。”粟裕也不負重托,華野在淮海戰役中單獨殲敵44萬余人。
渡江戰役、郎廣戰役、上海戰役,粟裕打得得心應手。主席對他也越來越倚重,建國后曾任他為總參謀長,曾讓他擔任攻臺戰役總指揮。朝鮮戰爭全面爆發后,主席任他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他是抗美援朝的首選司令員,只是因病留下了歷史遺憾。
主席曾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他曾對來訪的蒙哥馬利說: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打仗的,叫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