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對粟裕指揮的蘇中戰役大加贊賞,總結出四個“故”:“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中寫道:“行動自由是軍隊的命脈,失了這種自由,軍隊就接近于被打敗或被消滅。”蘇中七戰七捷,每仗打法各不相同,有進攻戰,有伏擊戰,有攻堅戰,有遭遇戰,還有奔襲作戰。解放軍在廣闊的蘇中戰場上縱橫馳騁,忽東忽西,忽集忽散,變幻莫測,將“行動自由”展現得淋漓盡致。
對于一個人來講,行動自由,可以說走就走,來去自如。如果被捆住了手腳,就難以施展拳腳。“一個士兵被繳械,是這個士兵失了行動自由被迫處于被動地位的結果。”對于一支軍隊而言,“行動自由”更是攸關生死存亡。身陷重圍,彈盡糧絕,就可能全軍覆沒。
游擊戰是人民軍隊的“拿手好戲”。一個“游”字,形象地描述了軍隊行動自由的奧妙,也道出了我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真諦。從“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到“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從“大路朝天,各走半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再到“不可不守,不可全守,有利則守,無利則收”,這一切戰略戰術所追求的就是“行動自由”、攻守隨意、進退自如。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這10個字高度濃縮了我軍戰略戰術的精髓。“走”和“打”是辯證的統一,“走”是手段,以退為進、為打而走;“打”是目的,創造戰機、消滅敵人。我打你時,就要打痛你、吃掉你;你打我時,則讓你看不見、摸不著、打不到。但無論是“打”還是“走”,前提都是要確保部隊“行動自由”,掌握戰場主動權。
靈活機動的軍隊是積極的、主動的、強大的,進可攻、退可守,可以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抑敵之長、擊敵之短。抗日戰爭中,占盡力量優勢的日寇企圖困死黨的抗日武裝。我軍民則化整為零,分散行動,神出鬼沒,時散時聚,使敵人的強處派不上用場。日軍無奈地哀嘆:“四面楚歌傳來,一拳打去是風;皇軍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軍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
“被動總是不利的,必須力求脫離它。”弱者與強者交鋒,最大的不幸就是打堂堂之陣,陷入被動挨打困境。前四次反“圍剿”,紅軍“十五日驅七百里”,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最終“橫掃千軍如卷席”。而后,李德、博古等人要求實行“堡壘對堡壘”,使紅軍自縛手腳,幾近絕境。長征途中,再次獲得“行動自由”的紅軍猶如猛虎出籠,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實現了劣勢向優勢、被動向主動的轉換。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戰爭是一條真正的變色龍,情況錯綜復雜,撲朔迷離,但萬變不離其宗,靈活用兵是永恒的規律,因敵制勝是高超的策略。要辯證地看待信息化戰爭的“變”與“不變”,既主動順應大勢、找準規律、師夷長技,又順應形勢、融會貫通、創新運用,真正讓戰略戰術適應“明天的戰爭”,創造新的靈活用兵“得意之筆”。
(作者單位:德宏軍分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