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上,中國紅軍的長征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長征的性質是一場戰略性轉移,目的是擺脫敵軍的“圍剿”。
在長征的過程中,紅軍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斗近四百次,攻占縣城七百余座,犧牲的營級以上干部多達四百多人,至今說起長征的歷史,依然是讓人覺得心血澎湃。
其實除了這場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當初紅軍還有一次反向的“長征”,只不過知名度不高。
當初率領這支反向“長征”隊伍的人,正是粟裕和尋淮洲。雖然是領導者,但是對于這場反向的“長征”,當初粟裕也是非常的迷惑,根本不清楚這場“長征”的意義何在。
直到四十年后,粟裕找上葉帥,才終于清楚了答案。那么當時紅軍是出自于什么樣的目的,才進行這場反向的“長征”呢?這一切,都要從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說起。
1933年9月,吸取前四次“圍剿”失敗的教訓,蔣介石直接調集調動五十萬兵力包圍紅軍根據地,意圖將紅軍徹底的消滅。
在前四次“反圍剿”戰斗中,一直都是由毛主席擔任領導者,但是第五次“反圍剿”戰斗,領導者是李德跟博古,這也為“反圍剿”的失利埋下了禍根。
1934年6月,此時第五次“反圍剿”戰斗已經持續一整年時間,期間雙方爆發戰斗上百多次,紅軍勝少敗多。不僅如此,紅軍在戰事上越來越被動,根據地也在不斷地縮小。
在博古跟李德的指揮下,紅軍直接放棄了以前無往不利的游擊戰術,反而執著的認為依靠陣地戰以及攻堅戰,就可以保衛整個蘇區。這樣做的后果代價巨大,直接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紅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慘敗。
雖然在軍事強差人意,但是戰事的發展也讓李德等人清醒過來:在蔣介石的重重包圍下,紅軍已經失去主動權,必須另謀出路。
李德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直接放棄整個蘇區根據地,轉頭向西南方向突圍,跑到湘西去跟紅二、六軍團集合,建立全新的根據地。
李德的想法很美好,但是現實往往都是骨感的。如果紅軍想要戰略轉移,毫無疑問會引起蔣介石的警戒,到時候在蔣介石重兵包圍下,可就要被一鍋端了。所以,如果想要跑到湘西去,就必須有其它的部隊來吸引蔣介石的注意力。
當時李德提出一個計劃:讓正在瑞金休整補充的紅7團成立“北上抗日先遣隊”,朝著浙、皖、閩等省出擊,沿途進行抗日宣傳,推動革命事業的發展,在一個半月的時間里面達到皖南地區,隨后展開游擊斗爭,建立新的根據地。
從這個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紅7團就是吸引國民黨注意力的軍隊。那么紅7軍團是怎么樣的一支部隊呢?
在紅軍里面,紅7團屬于新生力量,全軍接近六千人,其中有一千名是剛加入的新兵。紅7軍團全軍上下僅有槍支千余條,六門迫擊炮,很多戰士手上拿的甚至還是大刀這種冷兵器。雖然裝備簡陋,但是紅7軍團也有可取之處,就是軍團長尋淮洲跟參謀長粟裕。
尋淮洲
尋淮洲是整個紅軍中年紀最小的軍團長,當時僅有21歲,換到現在,可能都還沒有大學畢業。曾經在第四次“反圍剿”戰斗中,尋淮洲用一個團的兵力,直接殲滅敵方一個團兩個營,打出了自己的赫赫威名。
粟裕同樣屬于人中龍鳳,當時僅有27歲。曾經在第一次“反圍剿”戰斗中,粟裕用計擊潰敵方18師,活抓18師師長張輝瓚,同時得到毛主席跟朱老總的贊揚。
這次接到李德的命令,讓這兩位軍事天才有些摸不著頭腦,接連提出三個疑問。
為什么紅7團好端端的要北上?
為什么時間只有一個半月
為什么這次命令如此突兀?
從戰略層面上來說,這個時候北上不僅困難,而且對局勢的改變微乎其微,付出跟收獲嚴重不成正比,這也是為什么尋淮洲跟粟裕會提出疑惑的原因。
他們兩人不知道的是,李德已經決定在9月份進行“大轉移”戰略計劃。這次派遣紅7團北上去皖南,直指敵方心臟地帶,正是為了掩護紅軍主力的撤退。然而李德并沒有將真正的想法告訴尋淮洲、粟裕,將這次行動命名為“絕密計劃”。
7月30日,在紅9軍團的掩護下,紅7軍團先紅軍主力一步,開始了一場反向的“長征”,從瑞金出發,沿途擊潰追擊的國民黨軍隊以及地方武裝力量。
在最開始的時候,紅7軍團并未遭遇到像樣的敵人,取得了幾次勝利,這也讓紅7團的將士們情緒高漲。如果這個時候按照尋淮洲跟粟裕的想法,繼續朝著皖南前進,在敵方的心腹地帶進行游擊戰斗,或許真的可以給敵方造成重創。
然而正是這個時候,李德跟博古居然改變了原先的計劃,讓紅7軍團停止北上,掉頭去襲取福州。
福州是當時福建省會,不僅城高墻堅,而且城內守軍兵力雄厚,物資充足。紅7團僅有槍支千余條,迫擊炮僅有六門,想要依靠這樣的條件攻下福州,無異于癡人說夢。尋淮洲跟粟裕兩人都不想打,無奈軍令在身,不得不打。
雖然雙方作戰條件差異巨大,但是在福州之戰上,紅軍戰士表現異常英勇。可惜在敵人強大的火力下,紅7團遲遲沒有取得像樣的成果,反而損失慘重。
面對膠著的戰事,粟裕急得百抓擾心,直接找上軍團政委樂少華:雖然上面的命令是攻下福州,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已經沒有主動權,應該考慮撤離的事情。
紅7軍團最高決策權在樂少華手上,雖然軍事方面不如尋淮洲、粟裕等人,但是樂少華也能看清楚形勢,知曉攻占福州是沒有可能的事情,于是同意了粟裕的建議。
由于樂少華下令及時,避免了紅7團出現更大的傷亡。然而正是因為這次撤離,也讓敵人清楚了紅7團真正的實力。
樂少華
原先在紅9團的掩護下,紅7團一路上聲勢浩大,徹底的將敵人迷惑住,誤以為紅7團是一支人員、火力充足的部隊。這次的撤離,徹底的將紅7團的實力暴露出來,敵人開始意識到,紅7團或許只是紅軍放出來的煙霧彈,真正實力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
了解到紅7團真正的實力后,敵人一改以往的謹慎風格,開始瘋狂的追擊、圍堵紅7團,處心積慮想要殲滅這只疲倦之師。
在短短四個月時間里面,紅7團轉折1600多公里,跟敵人發生過無數場戰斗,最終被迫進入到閩浙贛蘇區。
在閩浙贛蘇區,紅7團成功跟方志敏、劉疇西的紅10軍匯合,合組成紅10軍團。由方志敏擔任總司令,劉疇西擔任軍團長,尋淮洲成為19師師長,粟裕則是擔任參謀長一職。
劉疇西
紅10團成立以后,首要任務就是突破敵人的包圍圈,繼續北上前往皖南。當時軍團長劉疇西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由他率領3個師的兵力,以敵方最精銳的第一旅作為突破口,利用兵力上的優勢擊潰敵方。
劉疇西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曾經去過蘇聯的軍事學院學習,如果單論科班資歷,恐怕整個紅軍僅有左權可以與之相比較。然而就是這樣出色的人物,在紅10團的第一戰上,卻是栽了個大跟頭。
劉疇西帶領三個師的兵力攻打敵方第一旅,其中20師、21師被劉疇西作為伏擊部隊,是這場戰斗的主力部隊,而實力最強大的19師則是被劉疇西作為預備隊,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當第一旅追擊紅10團來到譚家橋一帶時,早就已經埋伏多時的20師、21師沖了出來,打了第一旅一個措手不及。
王耀武
然而負責第一旅的旅長王耀武,是一個久經戰場的老將,很快就反應過來,下令讓最先遭遇襲擊的前衛團死守,不得后退半步,其余部隊進行增援,同時展開反擊。
這場戰斗異常的激烈,雖然在人數上占優,但是在熱兵器時代,武器才是致勝的關鍵,很快由兩個師鎮守的譚家橋便被第一旅沖垮,戰斗的勝負已經非常的明顯。
得知20師、21師戰事失利,尋淮洲立馬率領19師回援,想要重新奪回高地。然而可惜的是,此時高地已經被第一旅占領,敵方居高臨下,沒有裝備優勢的19師想要獲勝,何其困難。
尋淮洲不畏生死,手持沖鋒槍親自率隊沖鋒,一時間竟形成了壓制。王耀武從望遠鏡看見尋淮洲的身影,好似看見三國時期七進七出的趙子龍一般,不由感嘆:真虎將也!
不過王耀武并非曹操,沒有下達“不可傷此人”的命令。尋淮洲在戰斗的過程中,不幸被敵方的流彈打中負傷,在戰友的掩護下,才最終保住性命。眼看譚家橋久攻不下,劉疇西最后也只能無奈下令撤退。
紅軍譚家橋戰壕舊址
譚家橋一戰,對于剛成立的紅10團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不僅失去譚家橋這個陣地,而且己方人員傷亡慘重。最重要的是,在轉移陣地的時候,尋淮洲因為傷勢過重,最后搶救無效身亡,這更是讓紅10團的士氣降低到最低點。
譚家橋戰役失利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不僅意味著紅10團無險可守,被迫跟國民黨軍隊三十多個團周旋,而且還失去了重要的資源補給點,導致紅10團的物資一直處于匱乏狀態,情況十分危急。
面對敵軍的窮追不舍,劉疇西想要讓部隊回到贛東北蘇區,得到充足的休整補充后,再跟敵軍決一死戰。然而粟裕的想法不同,想要分兵游擊,可惜意見未被采納。
在前往贛東北蘇區的行程中,粟裕率領的800多人的隊伍是先鋒隊。其實說是先鋒隊也不正確,因為這支隊伍主要是由機關人員、傷病員以及后勤人員等組成,槍都沒有幾條,基本上毫無戰斗力。
粟裕也是清楚這一點,如果這支先鋒隊被敵軍追上的話,基本死無葬身之地,所以粟裕下令:不顧一切代價急行軍。正是因為這個命令,讓這支隊伍成為紅10團唯一突圍成功的部隊。
但是另一支隊伍就沒有這么好運,負責殿后的劉疇西擔心隊伍經歷過譚家橋戰敗的影響,導致戰斗力下降,所以不斷地下令休整,面對敵軍阻擊的時候,也是盡可能的繞道。這樣一來,部隊的行動就變得遲緩起來,最終在懷玉山,劉疇西的隊伍被敵軍的主力部隊包圍,紅10團兩千余人力戰,傷亡慘重。而劉疇西本人也在這場戰斗中身受重傷,不幸被俘。
本來已經突圍成功的方志敏,為了勸說劉疇西改變主意,加速部隊前進的速度,孤身一人返回找到主力部隊,但是后面在叛徒的出賣下,方志敏不幸被敵軍逮捕。
劉疇西跟方志敏是紅10團的重量級人物,此時兩人在自己的手上,這讓敵軍興奮不已。然而不管是面對死亡的威脅,還是金錢名利的誘惑,這兩位英雄始終沒有選擇妥協,堅定自己的革命信仰,從容走向刑場慷慨赴死。
在回去勸說劉疇西之前,方志敏曾經下令,讓粟裕的先鋒隊先行離開。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因為這個決定,讓粟裕的先鋒隊成為唯一突圍成功的部隊。這成功突圍的800多人,后面成為了革命的火種,在粟裕的帶領下,參加了無數次戰役,立下了赫赫戰功。
對于紅10團遭遇的一切,粟裕從來都沒有忘記。在孟良崮一戰中,粟裕的部隊全殲王耀武引以為傲的74師,在濟南戰役中,粟裕更是活抓王耀武,為當初犧牲的紅10團戰士們復仇,以慰他們在天之靈。
能夠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下,帶領800多人成功突圍,這無疑是證明了粟裕的能力。然而對于當初紅7團北上的命令,粟裕一直耿耿于懷,不清楚這個命令的意義何在。
1979年,粟裕找到了葉帥,向對方詢問了這個困擾自己四十年的問題:這個命令是不是錯了?是不是在李德等人的錯誤指導下發出的?
葉帥回答說:當初讓你們紅7團做先遣隊,是要掩蓋紅軍主力戰略轉移的目的,讓你們混淆敵軍的視線。這個在當時屬于絕密計劃,所以才沒有告訴你們。聽見葉帥的解釋,粟裕總算釋懷了。
如果這個命令是錯誤的,那么意味著當初紅7團、紅10團的付出毫無意義,那些戰士也不應該就這樣犧牲。然而若是因為革命的需要,那么所有的犧牲都是值得的。粟裕找到葉帥詢問這個問題,就是想要清楚當初他們的犧牲是否值得。
這一次的反向“長征”,一直以來都是粟裕最為掛念的事情。在粟裕病逝后,按照他生前的遺囑,家人將骨灰灑在了他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譚家橋,完成了他的遺愿。
晚年粟裕
在這個世界上,總是會有人犧牲的,也需要有人去完成幾乎不可能的任務,而這正是真實的戰爭。就跟這場反向“長征”一般,當初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很多人都以為中國必敗,勝利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結果我們是清楚的。
正是因為有著無數的革命先烈,愿意用鮮血和生命來換取勝利的到來,我們才有如今的生活,他們的貢獻我們的后人永遠都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