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我在很多地方大講互聯網+教育和手機進課堂,收到的反饋有兩種:一種是贊同,一種是反對。這很正常。我注意到,在反對的人中其實是有糾結的,一方面他們意識到互聯網大潮來勢洶洶,來者不善,勢不可擋;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放棄過去那些早已習慣并自認為成功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依然希望把手機和網絡拒在教室的門外,讓課堂保持'清靜”,讓教學過程'可控”。
為了證明自己并非保守,他們會告訴大家,我們也是贊成信息技術的,比如我們積極購買高端電子設備,我們把學校的網站建設得有多好,里面有多少教學資源,我們也在翻轉課堂,我們也在互聯網+!
他們唯一反對的,是讓學生將手機帶進課堂,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接觸互聯網。
那么,手機和網絡進入校園,進入課堂,到底會帶來哪些負面影響,以致于學校和老師對這一問題如此敏感,如此抵觸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首先,學生有可能不聽老師講課了。課堂上的'低頭族'早已成為一個頑疾,為了根治這一頑疾,不同學校有不同做法,要么訂章立制禁止學生帶手機進課堂,如果發現直接沒收手機;要么讓學生上課前主動交出手機,讓手機入袋'休息”,動員學生宣誓保證不做低頭一族;要么視而不見,你玩你的手機,我講我的課,愛聽不聽,不聽拉倒。只有少數學校和教師,鼓勵學生帶手機進課堂,積極研究如何讓手機和網絡為課堂教學服務,如何改變教學方法教學模式,以便與手機在課堂上和睦相處,相得益彰。
其次,擔心學生沉迷于手機游戲與娛樂,影響學習。但這不是反對手機進課堂的主要理由,因為即使學生課上不玩手機,課外也可能沉迷于游戲與娛樂,除非徹底禁止學生接觸手機與網絡。
假如允許學生帶手機來上課,老師必須作出哪些改變呢?
第一,老師不能照本宣科了,不能滿堂灌了。必須提高講課水平和教學藝術了,靠老師講課的內容和魅力吸引學生,而不是靠硬性規定禁止學生。我曾經提出,今天老師講課應該做到三點四個字:新,奇,實用。新,指的是內容。老師講課的內容應該新穎,獨特,網上看不到或不容易看到,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心得體會。或者是自己的研究成果,獨到見解,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奇,指的是方法。教學方法不能從頭到尾千篇一律,必須有所變化有所創新,常常讓學生意想不到,能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實用,指的是針對性。教學內容應該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要,或是學生感興趣的,對學生有實際的幫助。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愛聽愛學。
第二,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不僅動手,動嘴,更主要的是要動腦。可以采用提問,討論,協作,探究,練習,操作等多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沒時間在課堂上玩手機。
第三,要讓學生'用'起來。用手機查資料,用手機看微課,用手機做練習,用手機參與課堂交流與互動。讓手機在課堂上被用于學習與交流,而不是娛樂與游戲。
做到上述三點,手機將不再是課堂上打不退的'第三者',不再是教師的'情敵',而是教師的'幫手”,學生的'朋友'。
手機進課堂,對課堂有什么正面影響呢?
第一,課堂會更加開放。手機和網絡會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資源,更新的信息與知識,多元的視角與觀點,教學不可能再一成不變,內容也不可能局限于書本與大綱,應試教育將變得不合時宜和難以接受。教學過程不再能像從前那樣嚴格遵循事先預設的流程,而必須有一定程度的靈活性。
第二,課堂會更加民主。由于很多知識與信息可以從網絡獲取,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師生的地位更趨平等。課堂上將出現更多的討論與協商。
微課時代QQ1群337627041已滿500人,請加QQ2群466513585。欲加入微信群討論,請點擊菜單欄'微社群“中的”微信群“即可。實名驗證,介意勿入。第三,更有利于教學相長。網絡時代信息爆炸,知識獲取渠道很多,學生作為信息時代的原住民,在某些方面的知識與能力有可能超過老師。如果采取適當的策略,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獲得的信息與知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第四,更有利于學科融合。傳統教學把知識折分為很多門課程,每門課程彼此獨立,界限分明。隨著知識總量越來越多,學科與課程分類也越來越細。
分類教學雖有利于系統學習,卻不利于真實問題的解決。
那么,如果處理不好,又可能導致哪些負面效應呢?
第一,無效課堂。老師堅持傳統教學方式,滿堂灌,學生不聽講,玩手機。這種現象在大學的一些課堂里已經出現。
第二,課堂失控。大家在課堂上用手機和網絡各干各的事,沒有主題,沒有中心,教學任務難以完成,教學目標無法實現。
第三,課堂碎片化。學生們從手機和網絡獲得很多碎片化信息,在交流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教師沒有能力進行引導與整合,學生們感覺好像學到很多東西,又好像什么也沒學到。
那么教師應如何應對上述挑戰呢?
第一,老師首先要讓自己成為優秀的網絡學習者。如果老師自己都不懂得如何利用網絡及網絡資源進行高效的學習,也就很難給學生中肯的建議和指導。
第二,老師應有開放的心態,用全新的觀念看到知識與學習。同時掌握組織課堂交流、討論、分享式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技巧,運用混合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的學習。
第三,老師應了解網絡時代的學習理論,如連通主義和新建構主義,懂得如何應對信息超載與知識碎片化挑戰,掌握零存整取式學習策略。
有學生問我,老師,您出去了一圈感受最大的是什么?我說,我感到教育正處在大變革的前夜。其中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就是,對于手機和互聯網到底應不應該進課堂,爭論激烈,甚至發生了激烈沖突。比如網上有報道,有些學校的老師怒砸學生的手機,或者把學生的手機扔進水里;我還聽說有學校因為沒收手機鬧出人命。國外也有家長聯名起訴學校沒收學生的手機,最近美國紐約州解除了手機進課堂的禁令,110萬中小學生可以帶手機進入課堂了。所有這些都提示,教育真的就要發生大變化了!
馬云說,有些人對新事物,一是看不見,二是看不起,三是看不懂,四是來不及。我補充了這樣幾句:對于新事物,我們一要看得準,二要看得透,三要看得遠,四要搶在前。
我的預測到底準不準,還是讓時間來檢驗吧。轉自王老師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