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他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被稱為永久的偉大學術著作。《教育的目的》著于1929年,對西方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者在書中回答了以下六大問題:
第一,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和引導學生自我發展之路。學生的自我發展是一種自由的發展,所謂自由的發展意味著教育不能壓制學生的想象力,不能以“強制的手段”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激發和點燃學生內心深處對某一領域的強烈興趣,興趣是推動生命體走向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的最佳動力。興趣的點燃,則需在擁有智慧的教師的指引之下,共同閱讀經典,思考分析,獲得深刻的理解,共同探索未知,欣賞價值之美。
第二,教育的節奏(rhythm of education)是怎樣的?學生的成長要經歷浪漫(Romance)階段——精確(precision)階段——綜合(generalization)運用階段,與自由——訓練——自由三階段相匹配。浪漫階段是開始有所領悟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各種題材對孩子來說“新奇而生動”,“知識不受系統程序的支配”,孩子由于認識到事實之間關系的重要意義而“充滿浪漫的情感”。在這個階段“不應該讓學生服從于大量系統的需要精確記憶細節的考試”。“在比較小的年紀反復灌輸精確的科學知識,就會扼殺學生的首創精神和求知興趣,使學生躲避任何能夠豐富他們心智的科學主題”。精確階段代表了一種知識的積累。在這個發展階段,學生需要掌握大量文法和科學的原理,知識之間的廣泛關系居于次要地位。隨之而來的是語言的綜合運用和科學的精確階段,這個階段短暫但至關重要。這個時期“需要集中注意力進行科學方面的學習,而相對減少對語言學課程的關注”。綜合運用階段就是黑格爾所說的理論綜合,“是增加了分類概念和有關的技能之后又重回浪漫。”大學課程或是相當于大學水平的課程是很重要的綜合運用階段,綜合運用的精神和理念占據了主導地位。教育應該是三個周期的持續不斷的重復。一般來說,浪漫階段一直延續到十三、十四歲;十四到十八歲是精確階段;十八到二十二歲是綜合運用階段。“一所大學的理想,不是知識,而是力量。大學的職責就是把一個孩子的知識轉變為一個成人的力量。”
第三,技術教育及其與科學和文學是什么關系?從本質上講,“自由教育是一種培養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力的教育”。“它通過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來進行”。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有三種教育形式:文學課程、科學課程和技術課程。教育的每一種形式都應該向學生傳授技術、科學、各種一般的知識概念和審美鑒賞力,學生受到的任意一種培養都必須與其它兩種教育形式相得益彰。“技術教育是一種利用知識進行物質產品生產的技能方面的訓練。這種訓練強調手工技能、手和眼協調能力以及在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判斷力“。從智力方面說,技術教育不僅僅和科學知識相關,也可能需要培養與之相關的審美鑒賞力。”各民族之間的競爭,最終將取決于工場而不是戰場,勝利將屬于在禮遇成長的條件下工作、受過訓練并精力充沛的主人。“藝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根本的條件!
第四,古典文化在教育中居于什么地位?“以古典文學和古典哲學為主要基礎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得到快樂和品質的錘煉,已經成為幾個世紀以來的經驗所證明”。亞里士多德說過:”豐厚的收入是知識生活令人滿意的附屬物“要利用中學階段的幾年時間,盡可能讓古典文化比其他科目更快地豐富學生的智力品性,只有這樣古典文化才能得到根本保護。在學習過程中,“應當通過對語言全面而透徹的學習,來發展我們在邏輯、哲學、歷史和文學的審美情趣等方面的心智”;語言的學習則是促進這個最終目標的輔助性手段“。
第五,數學課程在教育中是什么作用?“數學若想在普通教育中有用,就必須經歷一個嚴格的選擇和適應的過程“,并且”堅決把深奧性從這門學科的教育用途中根除”。學習數學的目的不是盲目堆積特殊數學定理,而是最終認識到,之前多年的學習說明了”數字、數量和空間的關系“,這些關系才是最為重要的。這樣的一種訓練必須作為一切哲學思維的基礎。
第六,大學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什么樣的?大學的快速擴張已經成為當前時代社會生活的一個顯著特征。由于缺乏大學隊國家應起的基本作為的廣泛理解,大學用途就可能遭到破壞。“大學存在的理由是,它把年輕人和老年人聯合在一起,對學術開展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生命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大學傳授知識,但是它是以充滿想象力的方式來傳授。”大學培養了我們文明社會中知識分子的先鋒人物——神職人員、律師、政治家、醫生、科學家和文學家。這些人一直是人類充滿理想的原因,這些理想引導人們去面對各個時代的困惑。“
(編寫:張端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原著《教育的目的》,懷特海著,莊蓮萍、王立中譯,文匯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