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散文《石鐘山記》,但對石鐘山的印象卻很淺薄!
4月下旬,胡大哥夫婦、于大姐和施教授來九江旅游,我覺得他們首選必是廬山,結(jié)果出乎了我的意料,他們旅游的第一站竟選在了石鐘山!
石鐘山坐落在九江境內(nèi)的長江與鄱陽湖交匯的岸邊,海拔62米,面積僅有0.2平方公里,是實實在在的彈丸之地!蘇軾的《石鐘山記》記載了石鐘山'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的奇妙之處!我也早有游覽石鐘山、聽聽這個奇妙聲音的計劃,但始終沒有成行!
為什么首選石鐘山呢? '胡大哥告訴我,他喜歡有故事的景點!
石鐘山真的是有故事!不說它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曾發(fā)生過許多著名戰(zhàn)役!僅它名字的起源就爭論了1000多年,而且直至今天也仍然在繼續(xù)爭論之中!
主聲派認為名字來源于水石相擊,聲似洪鐘!這以《水經(jīng)注》作者酈道元和唐人李渤為主。宋人蘇軾經(jīng)過實地考察,“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但他也屬于主聲派的代表人物。
主形派認為山形似鐘,故以形命山名。這派代表是清人曾國藩與俞樾,其觀點是: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
主張形聲結(jié)合的為一派,主要是清人郭慶蕃,他在《舟中望石鐘山》詩中指出山形如洪鐘,波濤與玲瓏的山石激蕩又發(fā)出類似鐘磬之聲而得名!
現(xiàn)代人認為“形聲結(jié)合說”更符合實際,石鐘山既有鐘之形,且有鐘之聲,形聲兼?zhèn)洌耸侨∶娚降膩碓矗?/div>
我贊成形聲兼?zhèn)涞挠^點,石鐘山名字的起源,既有形,又有聲!
山門的右側(cè),矗立著大文學家蘇軾的塑像!好像在告訴游覽的人,這山不僅名字起源上有豐富內(nèi)涵、還有靚麗的風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來過此地,留下了許多名篇佳句!
也許是當日風平浪靜,也許是山上人生嘈雜,我在山上并沒有聽到如鐘聲樣的濤聲!但在觀石亭中卻看到了一大塊石灰?guī)r石,石上痕跡累累!據(jù)說,擊打石頭的不同部位,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當?shù)厝苏f,原本石頭上面懸掛一大鐘,敲石的回響很大!但現(xiàn)在,石還在,鐘已不知去那里?
雖是彈丸之地,但石鐘山的風景卻是異常秀麗!山上植被郁郁蔥蔥,古樹參天!山雖不高,但臨長江一面卻是奇峰怪石,懸崖峭壁!
與陸地相接的那面則是緩坡,花崗巖鋪設的臺階掩蓋在綠蔭之中!
山上也有一些園林小景,體現(xiàn)了南方的庭院的特色!小橋流水,池中有魚!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石鐘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里發(fā)生過許多著名戰(zhàn)役。
山下矗立著曾國藩的銅像。史書記載,曾國藩與太平軍作戰(zhàn),歷盡艱辛,終于打敗了太平軍!為悼念犧牲的將士,曾國藩上奏皇帝獲準,修建了忠烈祠!后人為紀念他,修建了銅像!
一石碑安放在山上的懷蘇亭中,碑的正面按實際比例刻著蘇軾的畫像,背面則是他的著名散文《石鐘山記》!看來我的老友們很喜歡這位蘇老先生,紛紛與他握手合照,是想與他交流學習《石鐘山記》的感想?還是指出蘇老先生對石鐘山名字起源的誤判?
靠近江邊矗立著寶塔,我沒有看到標牌,看著歷史久遠,但不知道其中的故事!閑時,我再考證一下。
寶塔不遠的石崖上,有一些摩崖石刻,沒有說明,不知何人的作品?
石鐘山是長江和鄱陽湖交匯的地方,據(jù)說,湖水濁,江水清,兩股水涇渭分明,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可惜,我站在石鐘山上,觀察半天看到的只是渾濁的一片!
石鐘山雖僅是彈丸之地,但它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及獨特而秀麗風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喜歡這個有魅力、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