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圖片描述
在中國的傳統理念中,父母有教育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更是有古訓“養不教,父之過”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可是,隨著兒女漸漸成長,步入了社會,家庭地位和角色都發生了轉變,父母一天天年華老去,跟不上時代,思維也發生了變化,常常會產生一些不合理的想法、做法。所以,為人子女,除了贍養父母,還有著“教育”父母的責任。
這聽起來雖別扭,但仔細一想,再合理不過了。以消費理念來說,老年人對于金錢,似乎更為吝嗇,再加上一些守舊的壞習慣,代溝就出現了。因此,對于父母除了孝順他們之外,也還需要及時教育他們,讓他們盡可能跟這個時代的變化,只是太多人忽視了這一點。
請輸入圖片描述
我們公司的守門大爺,兒子很有錢,就是自己閑不住,平時生活也極為節省。我親眼看到過他兒子來接他,他硬要把撿到的垃圾往兒子車上帶,說是附近沒人來收了,順路去賣掉,后備箱裝不下,還要往車廂里面塞。
兒子氣急,說:你攢這種錢干什么?我去洗車的錢都回不來,再說了,主要是臟,對你的身體不好。”門衛大爺這把年紀了,怎么能體會呢?還覺得兒子不講理。這樣的老人,常常把一毛錢都看得斗大,生活品質又不見提高。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門衛大爺“鳥槍換炮”了,平時那件一穿穿一年的黑襖變成了一件簇新的皮夾克;那把缺了一只腳的破椅子,變成了一把可轉的躺椅。我看門衛大爺整個人也容光煥發,打趣地說:“終于想開了?”
請輸入圖片描述
大爺面帶無奈地說:“都是兒子給買的,說是退不了了,只能用了。前段時間生了點小病,發現省來省去,最后送到醫院去了,兒子說了我一頓,我也想通了。”
我看得出來他對兒子的孝順很滿意,于是大大夸贊了一番,又說:“說的是,現在錢不值錢,不如花了,早就該這樣了。”大爺笑著說:“是嗎!帶到棺材里就再也享受不了啦。”
那么,具體如何反教育父母呢?可以遵循以下4點:
說得功利一點,若父母出了什么事,麻煩的還是我們這些做子女的。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的一位同事就常常提醒母親不要早上去趕公交車。很多老年人常常為了趕早超市便宜幾毛錢的時候,在年輕人上班時間出門擠公交,他們認為反正上了車肯定是會有人讓座的。
請輸入圖片描述
我同事希望母親不要這樣,坐公交去趕早班的都是年輕人,生活本來就很辛苦,有時候坐車要坐一個多小時,到了公司會很疲累,有個座位會好得多;
從另一面看,跟年輕人一起擠公交,身體再好,也怕老人出危險。同事教母親換位思考,回到她剛工作的那一年,想必每一位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在上班的路上能夠坐著休息一會兒,這么一來,同事的母親真正理解了,也聽進去了。
很多老年人省吃儉用,最后被賣假藥的騙了一大把,這種案例著實不少,子女可以有意識地找一些報道過的假藥新聞,給父母參考,或者是找一些受騙過的老人來跟父母交朋友,這樣的方式,比嘴皮子說破了都有用。同樣的還有賣保險的、賣理財產品的。
請輸入圖片描述
父母有判斷的能力,有時候只是覺得年紀大了,很多事情都不在乎了,再加上思維轉不過彎來。比如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在該排隊的時候不排隊,等等。
作為子女,要抽時間多陪父母,并且在與父母相處中,好好規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做子女的不隨地吐痰,做父母的自然也不會在遛狗的時候不撿狗屎。這樣的潛移默化,既給父母留了面子,也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即便子女年紀很大,在父母眼里也還是孩子,在“教育”父母的過程中,肯定是會出現一些阻礙的,歸根結底,還是需要子女多花點時間在父母身上。
請輸入圖片描述
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我們也慢慢變成父母,其重心就傾斜到了自己的小家庭上,這是非常正常的。但為人子女,千萬不要翅膀一硬就忘了爹娘,古人都說“父母在不遠游”,只要父母還健在,每個人都不能有放手不管、遠走高飛的念頭。
父母漸漸年邁,身體和思維都跟不上節奏了,所以現代子女不僅要多些時間陪父母,言傳身教,使他們不要落后于時代太多,更應該幫助父母安排好老年生活,以免一輩子平順,到老了還遇到一些坎坷,比如很多老人在受騙后整日郁郁寡歡,甚至積郁成疾。
請輸入圖片描述
比如退休后如何打發時間,怎么安排健身項目,儲蓄理財如何不操心,這些都需要子女花心思、花時間。“教育”父母,看起來是“不孝”。
其實是“孝”,想想父母為我們操的心、出的力,在嬰兒時期教會我們說話、走路,在學習階段教育我們要把路走正,在初入社會時提醒我們要選擇正確,我們能為父母做的,其實很少很少……
作者: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