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窯研究(二)
三、主要新品種
這里主要介紹筆者歷年采集到的一些未見著錄的窯址標本、品種。
(一)素三彩
素三彩的主要顏色有黃、綠、紫(或呈紫褐)三色,也用黑、白兩色,因不用紅色(葷色),素雅潔靜,故被人們稱為素三彩。素三彩之名稱出現于清末,宣統二年出版的《陶雅》有:“以康熙黃、茄、綠三色之瓷品為素三彩。”[36]民國初年《飲流齋說瓷》進一步說明:“黑白等地而繪綠、黃、紫三色花者,謂之素三彩(素三彩亦有連地統計者)。”[37]素三彩是在雜彩的基礎發展并成熟的。明成化元年已見素三彩,如《鴻禧集珍》中有一件素三彩足具,上楷書“成化元年孟秋吉日景德鎮東山程氏靜樂軒章靖公十一世孫節淳置為妻何氏足具用”[38]。如果說僅以一件傳世品,不足為證,可能并不足以推翻《中國陶瓷史》[39]的“正德時期……創制了'素三彩’新品種”說。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中發掘出土素三彩香薰,方座底部有青花楷書六字雙行雙方框款[40]。足以證明成化年間素三彩技藝已較為成熟。有人也許會問,日本傳世的平和窯素三彩香盒中何以能見到紅色釉?其實所謂紅色乃褐色,部分紅色為漆上色,為出窯后上漆(也許是購者,也許是經銷商),筆者曾見到盒蓋上的魚紋為無釉澀胎,《交趾香合》[41]110頁也見兩件已施釉的香盒,蓋頂無釉澀胎,澀胎處應為上漆用。日本文獻中即有涂漆的記載,《槐記》中記錄了享保11年1月23日用于茶會的香盒“略長,呈素陶狀,雕有蔓草花紋,蓋上則有劍狀菱形紋,涂有朱漆,乃為交趾,實為精美。”[42]
談到素三彩,以往僅知它是景德鎮明、清兩代生產的[43]。1992年春,福建平和縣南勝鎮法華村居民林添民寫信給平和縣博物館,報告了該村發現一處古窯址[44]。福建平和縣田坑素三彩窯終于發現,成為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在日本,“交趾香合”的稱呼已存在了200余年近300年。但產地窯口一直誤為越南。1992年,日本學者森村健一訪問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看到了平和窯的陶瓷標本,判斷圈足帶細沙的青花瓷和素三彩香盒就是日本所稱的“汕頭器”和“交趾香合”[45],為長期懸而未決的海內外眾多的此類陶瓷的窯口問題提供了證據,找到了歸宿。
1、田坑窯素三彩
田坑窯以素三彩為主,兼燒青花瓷,也見極少的青瓷、白瓷及醬釉瓷。《福建平和縣田坑素三彩窯址調查》[46]、《福建平和南勝田坑窯的素三彩略探》[47]、《福建平和田坑窯素三彩造型和裝飾藝術》[48]、《福建平和田坑窯素三彩瓷器的工藝特色與來源》[49]、《福建平和縣南勝田坑窯址發掘報告》[50]介紹較詳,《交趾香合——福建省出土遺物と日本の伝世品特別展》[51]一書中所見標本彩圖及日本傳世“交趾香合”也較全面。筆者無須多費筆墨。田坑窯自1997年秋發掘后,已基本不見遺物,筆者多次考察僅采集到百余件(片)素三彩標本(包括素燒件),其中部分內書有“大卅九”、“白廿囗”、“大九一”、“孔六五”、“千四囗”、“人卅大”等銘文,也見一些未見披露的新標本。如:菱口盤,完整,輪制,盤內刻荷塘水禽紋飾,內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田坑窯素三彩產品國內不見出土,傳世的僅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被誤定為“遼三彩”或“金三彩”。筆者有專文論證[52],論文完成時還不見該盤標本。該標本的出土證實筆者觀點正確。相同的菱花田盤洞口窯也有出土。
關于田坑窯素三彩的時代問題,一般認為是明代末期的天啟四年(1624年)上下較合適,而日本學者卻對此有所質疑[53]。性質為對外貿易瓷,這是沒有爭議的事實。也有人在《漳州窯素三彩瓷》一書[54]及《福建漳州窯素三彩瓷初探》一文[55]中認為:漳州窯素三彩以外銷為主,也有少量內供。并引用漳浦縣明正德紀年墓出土的一件素三彩瓜棱水注為據。漳浦的所謂“正德紀年墓出土素三彩瓜棱水注”,實為從盜墓者手中收繳,為事后到現場調查。調查者認為它與平和窯素三彩極為相似,是否為閩南地區產品,尚待進一步認定[56]。筆者認為該素三彩瓜棱水注與平和窯素三彩有相似的一面,但總體風格卻不同。如果被認定為田坑窯產品,那么就意味著田坑窯的燒造時間提前到了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漳州窯素三彩瓷》一書及《福建漳州窯素三彩瓷初探》一文看,均支持平和窯素三彩年代明末說,卻又出現引用了“正德素三彩”為平和窯素三彩內供的依據。這就意味著他否定了自己同為一文中支持的平和窯素三彩年代明末說。素三彩在福建閩南確有少量留存,筆者已見過近十件,但并不具內銷之意義。可能是外銷環接中的無意散失。見于圖錄中的可確定為平和窯素三彩的僅有一件蓮瓣口盤,卻被誤定為“遼三彩刻花蓮瓣口盤”,該盤為故宮博物院1954年購藏,并被作為“遼(金)三彩”收入眾多陶瓷書刊,如:《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上)[57]、《故宮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58]、《中國陶瓷全集》[59]、《宋遼陶瓷鑒定》[60]、《中國陶瓷綜述》[61]等書中及臺北《故宮文物月刊》[62]等報刊上。
日本學者赤沼多佳認為:田坑窯發掘出土和歷次調查采集的素三彩香盒,未達到《形物香合相樸》序列表中的半數,并且出土的多為序列表中比較靠下列之物。其做工與被定為上列的“大龜香合”、“臺牛香合”、“菊蟹香合”、“分銅龜香合”等相比較,則顯單薄且纖細,且燒成物堅硬者多。或許平和縣一帶還會發現燒制“大龜香合”、“臺牛香合”、“分銅龜香合”的窯址[63]。筆者采集的這件“火焰馬香盒”素燒件,很可能就是《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前頭三段目十八位 色繪 火焰馬香合”。另外日本有一件交址狒狒香盒燒成地不詳[64],相同的素燒標本已在田坑窯出土。
筆者也始終認為平和縣境內確實還有燒造素三彩的窯址,花仔樓碗窯山窯發掘出土了部分素胎器,與田坑窯素三彩素燒件類同,器物有:印花六方瓜棱小罐、刻花器蓋、印花雜寶器蓋、印花西瓜六方器蓋、印花牡丹四方器蓋、模印花鳥器蓋、陽刻牡丹橢形圓盒蓋(筆者按:是否為模印?)、劃花罐口沿、篦紋盒、陽刻蓮花盒、陽紋花草橢圓盒[65];五寨洞口陂溝窯發掘出土了部分素胎器,器物有:刻劃魚躍紋盒、模印豎條紋盒、模印鹿紋盒、大口罐,這里發現個別素燒盒標本,其制法形態都和田坑窯素三彩的素燒瓷類同[66]。因兩處窯址發現的素燒器太少,只能說明這些窯口也可能兼燒素三彩品種。另外筆者在五寨糧站一居民處購得一件素燒印花盒,村民言采集于附近窯址。因此,可確定目前至少在四處窯場發現過素燒瓷品種。
為此筆者曾一一核實,南勝鎮花仔樓村共有2處窯址,一為花仔樓窯(發掘報告稱碗窯山窯),已發掘;二為碗窯山窯(村民稱呼),從花仔樓水電站上山,需步行1個多小時。兩處均未采集到素三彩(包括素燒件)標本。碗窯山窯規模較小,品種單調,燒青瓷及青花瓷,為常見的生活用碗碟等,不見大盤等外銷產品。
五寨鄉陂溝窯亦未再采集到素燒器標本。《平和五寨洞口窯址的發掘》報告所言素燒瓷中,僅一件模印鹿紋盒內施青灰釉,其余內外無釉,可能部分非素燒瓷,也許是青瓷或白瓷的生燒件,如大口罐胎色灰紅,內外未見釉。筆者采集的素燒罐壺瓶類,均見內施青釉或白釉。
五寨糧站附近為考塘村,有一處窯址,村莊建在窯址上,經筆者調查,考塘窯并未見到素三彩器物。寄希望于今后的繼續探尋。
2、洞口窯素三彩
經筆者多次走訪村民,打探素三彩的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有村民莊龍金相告說:巖內海水電站附近的一個窯址發現有這種未上釉的瓷片。巖內海水電站附近的窯址即洞口窯,窯址位于寨河村城蹟自然村西約2公里處。筆者從2002年起即多次考察,確也采集到數件素燒件標本。經不斷的調查,發現洞口窯共有5處堆積,A處堆積位于新水電站北約250米處的小山坡上(采集到素三彩標本),B處堆積在新水電站西約500米處的窯仔(地名)山坡上(采集到素三彩標本),C處在新水電站溪對岸的溪坡上,D處在老水電站后約100米的山坡處(即陂溝窯,已建棚保護),E處在離陂溝窯西南約50米。5處窯址總面積約7萬㎡。因開荒種樹、水電站(包括舊水電站)、山道修建等,很多窯址已被覆蓋在1-2米的土下。幾年間,采集到素三彩(包括素燒件)標本百余件。也采集到不少模印白瓷盒,與素燒模印盒圖案絞飾及器形相同。但并未采集到有確切紀年的瓷器與窯業工具。
洞口窯采集的素三彩(包括素燒件)標本有盒、罐、瓶、筆架、香爐、軍持、塑像、碗、盤、方碟、耳飾、蓮花座、印模、不明器等。
素三彩盒
石榴形盒蓋,與日本《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前頭二段目十位 柘榴香合”一致,日本傳世的“柘榴香合”在田坑窯不見標本出土,卻在洞口窯發現。
魚躍香盒,與日本《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前頭三段目七位 荒磯香合”一致。在田坑窯也見標本出土,海水紋不盡相同。
回頭鳥盒,模印成形,施黃釉多脫落,蓋與盒粘連。目前未見傳世品。
雙螭香盒蓋,很可能就是日本《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前頭四段目一位 木瓜龍香合”。田坑窯也見雙螭香盒,與洞口窯的相似。
福字香盒,即《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前頭五段目二位的“壽之字香合”。
壽字香盒,紋飾有數種,其中一件與日本傳世品(相同),即《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中前頭五段目二位的“壽之字香合”。有一種紅磚胎體的盒未施化妝土。
聯珠花紋盒,模印成形,內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與糧站窯址標本紋飾相同。
雙龍香盒,蓋面已殘,模印成形,內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田坑窯也見發現
壓印豎紋盒,為拉坯輪制,內施青釉或不施釉,見素燒件和綠釉器。
模印聯珠紋盒,模印成形,內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部分施綠釉、黃釉、褐釉。
瓜形盒,大中小幾種殘件,模印成形,內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部分施綠釉、黃釉。
牡丹紋盒,模印成形,內施青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一件為印花牡丹、一件為凹刻牡丹。
花鳥紋盒,模印成形,內施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因殘,上似有一鳥,花旁似一塔尖。
竹紋盒,模制,蓋面針刀刻竹紋。未見傳世品。
壓印豎紋盒,模印成形,內施青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有大有小。
橢形盒,模制,盒壁呈瓜棱形,內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
另外尚見幾種紋飾精美的殘盒,均不見傳世品可資比照。
素三彩罐
刻花罐,僅一殘片,內施白釉,外施醬褐釉,罐口刻花填黃、綠彩。
素紋罐,采集數件,均無口沿,內施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
瓜形罐,采集數件,均殘,內施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部分施綠釉、黃釉。
素三彩瓶
出筋紋瓶,口沿殘失,僅剩上腹部,模印成形,內施白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上有墨書“前九枚分……又十七枚……又三枚分五……又十五枚分四……又七……又囗十七枚……”推測是窯工記數的殘件。這式瓶較特別,青花瓶中可見到這類瓶,為喇叭口,頸口折束細小。1998年洞口窯曾出土不明器一件,內施青釉,器表素胎,殘高11.8㎝[67],與此件造型一樣。
雙耳瓶,盤口,頸附雙龍耳,圓鼓腹,喇叭足,內施青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頸、腹線刻折技花卉圖案,足刻云紋。
瓶頸,殘存瓶頸,分別以紫、綠、黃、黑、白五色繪花卉紋。
素三彩壺
采集數件,均無口沿,內施青釉,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
素燒筆架
山形筆架,山形,架座為模制,一側為花,一側為海波紋,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
素燒軍持
軍持,僅殘存流,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這種軍持在東南亞等國家有較多收藏,但不見素三彩軍持,也有可能是其它低溫釉軍持。
素三彩爐
開光魚紋爐,拉坯成型,鼎式,雙耳,三足,內無釉,外壁對稱刻魚紋及菱紋,紋飾填黃釉,無紋處施綠釉,底足無釉。
獸足爐,殘存爐足,內無釉,外施綠釉。
素燒耳飾
龍形耳飾,模印成形,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可能是雙耳瓶的殘存件。
素三彩塑像
供像,采集10余片,均缺頭部,其中一件殘高達25㎝以上,一件殘高約10㎝,模制,大件者內施青釉,小件者內無釉,都施白色化妝土素燒。田坑窯也曾見“佛像”,頭、底均殘失,素燒,灰紅胎,表面泛黃,身披袈裟,盤腿端坐[68]。與洞口窯的供像略似。
西域人像,殘存頭部,施白色化妝土素燒。
素三彩蓮花座
蓮花座,模印成形,器表施白色化妝土素燒,底挖一孔。上有接胎痕。
素燒印模
印模,有多種殘件,其中一件完整器為聯珠紋盒的印模,底面有4雜梅花紋及3個長方形凹紋,可能用于固定。
素三彩盤
寶鴨穿蓮紋盤,較完整,輪制,內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素三彩盤,洞口窯有多種,多為殘片,不見開光盤。
蓮紋盤,殘片,內刻蓮花等紋,因殘不明,蓮施黃釉,枝葉為紫釉,地為綠釉,外壁亦為綠釉,圈足內底無釉。與之相同紋飾的素三彩盤傳世品在日本見傳世,紋飾為寶鴨穿蓮紋(也有稱蓮池鴛鴦紋盤,筆者以為不確,因僅見一只,何稱“鴛鴦”),內底亦無釉。可知這類內底無釉的素三彩盤為洞口窯產品。田坑窯的素三彩器多滿釉。
菱花口盤,殘片,內施化妝土,外施白釉,內底刻一鷺蓮荷(一路連科)紋。這類外施高溫釉內素燒的器物較特別。與田坑窯的菱花口盤不同,田坑窯不見外施高溫釉內刻花素燒器皿。
素三彩碗
寶鴨荷蓮碗,較完整,輪制,敞口折沿內斂,圈足,內底刻劃寶(保)鴨(甲)荷(和)蓮(連)紋,腹刻朵寶紋飾,沿刻花卉紋。內外施白色化妝土素燒。
素三彩碟
倭角方碟,模制素燒,已填彩,因殘破等種種原因未施釉裝燒。
不明物
共2件,一件似器足,外有模印覆蓮紋。大小、造型、紋飾等相似的器物,田坑窯曾出出土一件,定名為“小杯”[69]。另一件似器蓋,模制成型,施化妝土素燒。
3、洞口窯時代
關于洞口窯的燒造年代,發掘報告[70]認為應在明代晚期至末期。原報告發現三處遺物堆積,筆者卻發現了五處堆積。筆者在窯址采集到“萬歷通寶”銅錢和日本“寬永通寶”銅錢。“萬歷通寶”為明萬歷四年(1576年)始鑄;“寬永通寶”為日本后水尾天皇寬永二年(1625年)始私鑄,發行令正式發出是寬永十三年(1636年)。另外采集到的青花小杯有清早初期特征。因此,筆者綜合了發掘報告和采集新標本等,推測洞口窯的燒造年代為明萬歷中晚期至清代早期。
日本學者赤沼多佳認為[71]:交趾香盒與素三彩作品在做工與釉調上有時間差,即交趾香盒乃是先行制于素三彩盒子及碟子等,推測素三彩是迄今所認為的那樣,是進入清代以后的作品。而且還應該有早于田坑窯而燒造交趾香盒的其他窯存在,或許在早于田坑窯的窯中燒制“大龜香盒”、“臺牛香盒”等作品。若將長崎市筑町遺跡出土的交趾香盒考慮為1630年以前,則各自的推定年代有相當的差距。這種時間上的溝壑,大概會伴隨著今后先行于田坑窯之窯址的發現,而逐漸填平。如今洞口窯正是先行于田坑窯之窯址。
從總體看,洞口窯面積較大,燒造素三彩的地點有三處(包括陂溝窯),燒造品種較全面,許多田坑窯不見的品種在該窯卻較多發現。洞口窯與田坑窯的不少器物非常近似,說明兩窯有諸多聯系,甚至有合作經營關系。洞口窯燒造時間應早于田坑窯,延續時間也較長,是一處外銷為主兼及內銷的大窯場,素三彩瓷只是兼燒品種,隨著海外訂單的增多,才開辟了另一處專業窯——田坑窯,專燒素三彩。
所以洞口窯稍早的青瓷、白瓷、青花瓷形物香盒產品,田坑窯并不生產。而且洞口窯的許多品種目前都不見傳世品,日本傳世的多數形物香盒(包括白瓷、青瓷、青花瓷等)在該窯都有燒造,因而再次破解了日本茶道上的又一宗懸案。
以上僅是個人多年調查所采集的地面或斷層表皮標本。目前日本《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記載的很大一部分“形物香合”雖然還未在窯址采集到標本,但隨著考古事業的發展,將愈來愈多的新品種被發現與證實。同時筆者確信,平和縣五寨鄉還有燒造素三彩的窯址未被發現,被覆蓋在1-2米深的筑路土下的洞口窯還有大多數品種未被發現。期待能進一步加大科學發考古掘面積。洞口窯素三彩的發現意義重大,不僅擴大了我國素三彩瓷窯場的分布地域,而且豐富了學術界的認知思維,為我國明清素三彩的燒造工藝、發展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資料,對中國陶瓷外銷、陶瓷技術傳播及與各國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著巨大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二)五彩瓷
五彩是瓷器彩上彩品種之一,也稱“古彩”。基本色調是紅、黃、藍、綠、紫等。也有只用紅綠兩色者,不一定是五色皆備。宣德時出現一種青花紅彩,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西藏薩拉寺等國內及國外都有收藏。
海外收藏的眾多明末清初的五彩大盤,無論底部帶砂厚壁作法,還是從施灰白釉的色調及花紋形式看,都可以說是典型的吳須白瓷五彩。其產地窯口在中國何地?早在戰前,日本學者上田恭輔即指出:日本的大量吳須赤繪大皿等類傳世品,是福建漳州生產的,由廈門輸出[72]。過去,由于對明清民窯青花不重視,漳州窯明末清初青花瓷窯及瓷器更是被視為無研究價值的大路貨,長期無人問津而鮮為人知。隨著海外國家眾多遺址、沉船中發現了大量明末清初青花瓷、五彩瓷、色釉瓷等,民窯瓷器引起了學術界的重視。經文博界深入調查,平和窯瓷器面貌逐漸明朗,證實上田恭輔的推測正確無誤。
平和縣明清時兼燒五彩瓷的窯口很多,筆者采集到五彩瓷標本的窯口主要有:五寨的洞口窯、田中央窯、狗頭窯、考塘窯、大垅窯、內窯仔窯、后巷窯等及南勝的窯仔山窯等,但為數較少,而青吳須及印章紋標本更少。
器型主要為盤、碗、爐、蓋等。紋飾以開光大盤最精,如開光獅球紋大盤、麒麟紋大盤、立鳳紋大盤等及章紋瓷,以花鳥紋居多。對照采集的標本,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藏五彩麒麟紋大盤、日本青吳須芝居繪缽等等均已見到標本。平和窯五彩器多數底釉是青釉,白釉底的稍少于青釉。彩繪屬釉上彩,易脫落。因多見紅綠色,故又稱“紅綠彩”,日本稱為“赤繪”或“吳洲赤繪”、“吳須赤繪”,其中一種以青色為主色調的稱“青吳須”。其實,除紅、綠主色外,尚有黃、黑、藍、褐等釉彩。該釉上彩瓷屬二次燒成,第一次施底釉高溫燒成,再繪彩色入窯低溫烘造。
平和縣的五彩瓷已在不少文章中有介紹。本章主要是介紹首次發現的青花五彩標本及印章紋青吳須。
因平和縣窯址只采集到一件青花五彩標本,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斗彩瓷。但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在廣義上可稱為斗彩。關于斗彩之名,最早出現于雍正至乾隆年間的《南窯筆記》上,曰“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于坯體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填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于坯胎,成后復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73]可見斗彩、填彩并無多大區別。若從釉下彩和釉上彩相結合角度看,填彩也可屬斗彩范疇之內[74]。陳萬里[75]則認為:成化瓷器上的施彩方法既不是斗彩這個名詞所能概括,也不限于上述斗彩、五彩、填彩三種施彩方法。細加區別:點彩——全部是青花,偶爾加幾點彩色;復彩——彩色復蓋在青花花草之上;染彩——在青花花紋的邊外,煊染濃淡深淺如暈狀色彩;加彩——在青花某一部位增加一種彩色,與青花顯出兩種色調的對比;填彩——在青花輪廓線內施彩。孫瀛州[76]認為成化彩瓷主要有:斗彩、青花加彩、青花五彩、青花點彩、五彩、三彩等,斗彩即《南窯筆記》中所言“填彩”;青花加彩是先在胎上用青料繪成完整或不花整的圖案,再繪填各種色彩,湊其全體圖案,即《南窯筆記》中所言“斗彩”;青花五彩是先在胎上用青料繪成完整或不花整的圖案,再用其他色彩組合完整畫面;青花點彩是用青料繪成完整圖案,只在適當部位上點彩,只點不畫;至于五彩、三彩則為單純的釉上彩。
今人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同是釉下青花、釉上五彩相結合的彩瓷從復雜的分辨中僅區分為斗彩與青花五彩兩個品種[77],目前尚有爭議[78]。但多數研究者認為,先于坯體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或局部,其余部分則以青料雙鉤輪廓線,經施釉燒成后,再在釉上按青花輪廓填彩,湊成全體圖案者為斗彩。而先于坯體上用青花畫花鳥半體或局部,但其余部分不用青料雙鉤輪廓線,經施釉燒成后,再在釉上按以沒骨畫法或鉤線填彩畫法湊成全體圖案者為青花五彩。以《斗彩、素三彩瓷器研究》(上)[79]、《明代斗彩瓷器的生產、發展與鑒定》[80]等文說的還比較詳細。也見有人誤認為“五彩和斗彩都應該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結合物,因為這兩種彩都有釉下青花彩的存在。”[81]
福建省雖發現不少明清古瓷窯,特別是漳州地區更多。但一直未見到斗彩瓷器,故東南亞一帶收藏的很多沙足青花五彩瓷雖胎釉、紋飾等與平和窯特征相同,但無窯口標本可以佐證,目前尚不敢斷定窯口。雖窯址只采集到一件青花五彩標本,卻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古陶瓷學者的東南亞沙足青花五彩瓷的窯屬問題。為平和古窯業寫下了輝煌的一章,留下了最為靚麗的一筆重彩,對于漳州窯的研究意義重大。在中國陶瓷史上應占有一定位置。
五彩沙足大盤在海外有不少收藏,其中一種印章紋五彩大盤,日本稱為“青吳須印判文”(也稱“五彩印判手”)大盤,印章紋標本幾乎不見。平和縣博物館在南勝碗窯山窯采集到一片[82],但看不出字形,與海外所藏的印章紋不同,但可確信平和窯生產少量印章紋五彩大盤。筆者在五寨田中央窯采集到一片印章紋五彩大盤標本,為折沿大盤,印章上殘存一了字,似篆書“樂”字的變體,可能是窯場畫工并未真正理解篆體的變體,因而將幺誤書為兩個口字的連體。日本大和文華館收藏一件“五彩印判手盤”[83],口徑39㎝,亦為折沿盤,印章紋為四字,第一字與田中央窯標本文字相似。但日本藏品的印章文字較生硬,田中央窯標本文字較嫻熟規整。《陶磁大系第45卷·吳須赤繪、南京赤繪》[84]見一件“青吳須印判文仙境圖大盤”,印文較清晰,為篆書“樂囗囗常”,印章文字與大和文華館收藏“五彩印判手盤”的“樂”字相同,但大和文華館“常”字書寫有不少錯誤,如常下的吊字等。日本長峙市築町遺跡、東京港區脅坂家屋敷、東京大學御殿下紀念館地點等均出土過印判手五彩瓷殘件,可辨認文字“常”。
(三)色釉瓷
色釉瓷在平和縣絕大多窯址都有發現。有白瓷、青瓷、醬釉瓷、藍釉瓷、黃釉瓷。但為數都不多,約占總數的百分之五。其中,白釉(或青釉)白彩(堆彩)、藍釉白彩、醬釉白彩、黃釉白彩頗具特色。東南亞,特別是日本的收藏品中常能見到該品種。日本將這類白彩堆花作品,也歸入“吳須制品”的一種,日本稱為餅花手,其胎釉、造型、底足處理和裝飾等均類似于其他平和窯品物。雖然很久以來就曾盛行一種推測,認為是福建省石碼窯產品,但其根據不可靠[85]。也有人認為可能是漳州窯產品,但在漳州窯的主要產地平和縣也很少見,窯址可能尚未找到,其產地有待今后的考古調查工作加以證實[86]。醬釉白彩早在南勝花仔樓窯的發掘中曾出土,青釉白彩也在南勝田坑窯中出土過一件,為五峰式筆架。而藍釉白彩筆者卻在洞口窯采集到數件大盤標本,下有詳述。因此可確信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所藏“餅花手”大盤等是平和窯產品。
1、白瓷
平和窯白瓷生產較少,器形也不算多,幾乎全是青花瓷。其原因就是,它釉層較厚,白度欠佳,無法與景德鎮白瓷相比,如:白如凝胎、素若積雪的永樂白瓷;汁水瑩厚如堆脂,光瑩如美玉的宣德白瓷;純凈無雜的嘉靖白瓷;透亮明快的萬歷白瓷等。因此,白瓷器物少見,如窯址中的白瓷盤殘件,應該是五彩瓷的半成品,因燒殘而廢棄。另外洞口窯發現各式白瓷小瓶,有方有圓,高約2㎝,推測可能是盛貯香料有關。也見圓餅形白瓷硯臺、暗刻花卉雙耳瓶、盒、硯滴、圍棋子、高足杯、塑像、小蓋罐、鳥食罐、不明物等,釉面光潔瑩潤。
洞口窯白瓷印花盒的發現,不但解決了不少懸而未解的海內外傳世品窯口謎案,而且對這燒造時代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日本傳世的著名“白吳須臺牛香合”、“白吳須荒磯香合”等一直不明窯口,筆者則認為它們與“交址香合”(素三彩)都是平和窯生產的。為此,筆者經細致的調查,終于在洞口窯發現二處堆點,采集到包括這兩個白瓷品種在內的數種模印盒標本。證明日本茶道界的白瓷香盒(明晚期)多數產自平和窯。“白吳須臺牛香合”、“白吳須荒磯香合”與排在《形物香合相樸(安政二年)》序列表中:第二名的“關脅 色繪 臺牛香合”及“前頭三段目七位 荒磯香合”紋飾、造型一致。因此,可推測“交趾臺牛香合”、“交趾荒磯香合”等的產地為洞口窯。一件白瓷蛙香盒暫未見傳世品,可知尚有不少香盒品種未被發現。另外,日本出土的幾件白瓷牡丹紋盒,蓋面凸印牡丹紋,蓋沿印豎條絞,被定為宋代景德鎮窯和宋元德化窯產品[87],有人認為是德化窯明晚期至清代早期產品[88]。但卻與德化窯產品的胎釉、絞飾、造型不一致,值得探討。洞口窯出土的白瓷印花牡丹紋盒,與日本出土的這類盒更接近,被定為宋代景德鎮窯和宋元德化窯產品這類盒是否為洞口窯產品值得考慮,因未見實物,不能確定。洞口窯的壽紋白瓷香盒與日本傳世的“交趾壽之字香合”相似,都為模印成型,田坑窯未見模制壽紋盒,只有刻劃紋香盒,因此可認為日本傳世的“交趾壽之字香合”是洞口窯產品,且洞口窯已采集數種素三彩模印壽字香盒。白瓷壽之字香盒的發現,豐富了香盒的瓷種品類,作為實物標本,為海外收藏的這類瓷盒尋找窯口將提供依據。
洞口窯硯滴有多種,有雙鵝形、三鴨形、兔形及龜形等。小巧輕靈,多屬模制,龜形硯滴上部分龜身為模制,器身小罐為輪制;三鴨形硯滴,中間一只有大,嘴、背有開口,兩旁小的鴨為實心裝飾,福建省博物館曾發掘一件同類的無釉(筆者按:是否為生燒或素燒)件,下有扁球腹,腹下圈足;兔形水滴為模制,一種稍高的微短,另一種稍矮的略長,眼珠似為青花點彩。
塑像采集多件(包括座),但均殘失,未見頭部。一款雞形物,雞冠褐黑色彩繪,背上有一小孔,雞翅上后點9個和14個小孔,座為圓柱實心體,兩側各刻一足爪,施釉不及底。這件雞形器的作用不明,可能是筆架。
菱口小碟,敞口菱花口沿,淺腹,外腹刻或印菊瓣紋,圈足內底無釉,輪制工藝成形。該碟很小,高僅1.5㎝,口徑僅4-5㎝,幾乎無實用價值。
另外還見幾種模印的香盒及模印瓜形白瓷小罐等,僅見模印瓜形小罐有素燒件,推測也有素三彩器。其他幾款印花白瓷暫不見素燒品,推測也可能會有部分燒素三彩器。不知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有否傳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