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勤政樓前柳
眾所周知,元朝的彩禮價格很高,而且唐代不一樣。唐代的彩禮高是因為大家爭相要取“五姓七望”的高門女子來抬高自己家的門第聲望。而元朝的寒門庶士,他們緊衣縮食,可不是為了迎娶“五姓女”來攀附高門,只是為娶到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婆而已。為了這個簡簡單單的心愿,元代寒士好些都愁掉了眉毛,因為這簡單心愿要達成說不定就得傾家蕩產攢彩禮。
按著元人孔齊的說法,一般人家娶妻要花寶鈔(紙幣)1300貫左右,不僅彩禮是男方出,婚禮所需的其他開銷,也都由男方支付。而女方就好過多了,出嫁前,要準備的不過就是一副首飾和一套紅漆馬桶。1300貫對一般人來說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因為元朝時期,南北收稅的形式是不一樣。北方分為稅糧和科差兩大類。其中,稅糧,有丁稅和地稅兩種形式,工匠、僧、道、儒戶等都是要納地稅。丁稅,基本上大部分人都要納的。元朝針對不同人,收稅形式比較階梯。科差,包括絲料和包銀兩項。絲料,由民戶負擔,到期交絲料就可以。元太宗八年稅制規定了絲料,每二戶出絲一斤輸給政府,每五戶出絲一斤輸給封主,又稱“二五戶絲。”包銀也是民戶交,不同區域交得也是不一樣的。
南方按著《元史·食貨志》說:“取于江南者,曰秋稅,曰夏稅,此仿唐之兩稅也。”夏、秋二稅都是土地稅。南方的丁稅看區域收的。科差的話,一是江南戶鈔,一是一度征收的江南包銀。江南戶鈔,開始的時候大概是統鈔五錢,后來增加為每戶二兩。南方的包銀的征收,元英宗即位之初,數額是每戶二兩。江南賦稅中還有一項叫湖廣門攤。
簡而言之,元代的稅比較多,形式也比較多。一般的人平均收入很難計算。但是,扣掉那些稅,再去基本的生活開支,還要攢1300貫錢顯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關鍵吧,婚禮的其他開銷也是男方來買單,女方真心不花什么錢,甚至陪嫁在大部分情況也是少得可憐。這樣一場婚禮下來,確實足以家境一般的寒士日常開支吃緊啦。說起來,為什么宋代還流行高額嫁妝,到了元代嫁妝就銳減了呢?是因為元代的女孩出生率低嗎?答:不是。是因為元代女子的嫁妝不再是其婚后的私人資產,現實的女方父母便不樂意厚嫁了。而向男方索要高額彩禮,又可間接減少部分男性更娶或納妾的可能,畢竟娶一個進門已是如此艱辛。窮人若出不起彩禮,就只好讓兒子當贅婿。
為此,元朝有一種專門的婚書,叫《下財招養老女婿書式》,大意是:“今憑某人為媒,某人保親,備到彩禮若干,招到某處第幾男名某,現年幾歲,進舍為養老女婿。”上門的女婿不就是贅婿,贅婿的境遇如何?不用說,今人也懂。簡而言之,就是家庭地位低。 歷史總是一次又一次回到原點。為遏制民間高價彩禮現象,忽必烈頒布禁令,而結果依然不甚理想。這也不能全怪百姓因循舊習,禁令本身是有漏洞的——只有規定,卻無懲罰,其中一條甚至明言“德君合同不在此例”,就是說,如果男女雙方愿意自由協商,即使突破朝廷規定的彩禮額度,也沒關系,這事屬于一個愿打一個愿挨。清官難管家務事,天子也管不上兩情相約的嫁娶事。雖然“兩情相悅”可能是一個大大的引號的,但是古代人的婚姻嫁娶都是父母之命。男女雙方關于婚事費用的撕扯,都是雙方父母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