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整理:眼哥哥圖書舘
腦卒中,又稱腦中風,是中老年人群中發病率高、預后差,極易造成患者偏癱或死亡的流行病之一。據統計,腦卒中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治療所需的經濟負擔是心肌梗死的10倍。我國目前大概每21秒就會有一個人死于腦卒中,每12秒就有一個腦卒中新發病例。在人口老齡化日趨加速的今天,腦卒中已經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做好腦卒中的防治已成為衛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以往大多數人認為,腦卒中是由于大腦內部的血管出問題而引起的。但近50多年的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是腦卒中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腦和頭的其他部位的主要血管,在頸部左右兩側各有一支,負責著腦、頭部血氧的供應。每支頸動脈在臨近頭部時分叉形成兩個支脈:一支通向大腦,叫頸內動脈;一支通向面部,叫頸外動脈。血液由寬的動脈流入窄的支脈,流速會加快,分叉處還會有阻力、有角度,這三種因素共同導致血流在進入通向大腦的頸內動脈時形成渦流,渦流常年直接沖擊頸內動脈起始部血管,易使血管壁內膜受損,逐漸形成斑塊,造成頸動脈狹窄。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占9%,而頸動脈狹窄同側腦梗塞的發病率高達90%~95%,同時頸內動脈狹窄是進行性腦卒中的重要因素。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中,大約有半數存在著同側頸動脈狹窄。在所有腦卒中患者中,20%~25%與頸動脈分叉處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直接相關。
由于頸動脈狹窄本身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常不易被發現。中老年人出現以下情況,應高度懷疑頸動脈狹窄:
(1)腦部缺血癥狀。可有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癥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2) 大腦局部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TIA)。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后24小時內癥狀完全消失,臨床上常稱為“小中風”。
(3)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癥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
一般來說,頸動脈斑塊和狹窄的形成早于腦血管,臨床上可以將頸動脈當成觀察腦血管缺血與否的“窗口”。在體格檢查時,應注意頸動脈搏動是否減弱或消失,在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是否聽及血管雜音。一般年齡大于60歲以上的男性,有長期吸煙史、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人群,或體檢時發現頸動脈有血管雜音者,可采用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查。此項檢查是一種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簡便、安全,費用不高。它不僅可顯示頸動脈的解剖圖像,進行斑塊形態學檢查,如區分斑塊內出血和斑塊潰瘍,而且還可顯示動脈血流量、流速、血流方向及動脈內血栓,診斷頸動脈狹窄程度的準確性在95%以上。其缺點是不能檢查顱內頸內動脈的病變,而且檢查結果易受操作人員技術水平的影響。需進行顱內血管檢查者,可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這種檢查能清晰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并且能夠重建顱內動脈影像。
確診頸動脈狹窄后,可依據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和患者的癥狀適當選擇內科保守、外科手術和介入療法進行治療。內科保守治療包括降低體重,戒煙限酒,服用阿司匹林、噻氯匹定、他汀類等藥物改善腦缺血癥狀,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及冠心病等。頸動脈狹窄嚴重者可選擇斑塊剝離手術或支架介入治療,一般會明顯改善腦缺血癥狀,從而預防腦卒中的發生。
360doc_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