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分為自汗與盜汗兩種。
如睡則汗出,醒則汗收,叫盜汗。
如不分寤寐,不因勞動,自然汗出,叫自汗。
汗為心液,而腎主五液(註1)。故汗證由心腎兩虛所致。心臟氣血不足,可引起自汗、盜汗。汗過多,傷心血,心氣。如心病每見汗多。汗出過多,易傷精耗血,耗傷心陽。可見心慌,心悸。
汗證多因肺衛不固,陽氣虧虛,陰虛火旺或邪正相爭,濕熱郁蒸所致。古人有“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的說法。醫家李時珍說:“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 中醫有:“汗為心液”“血汗同源”之說。”
汗,又有頭汗、心汗、手足汗、和半身汗等名稱。汗是津液經過心臟功能,所化生的。散發于皮膚,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
1、自汗:
證見汗出畏風,動則益甚,易感冒,面白,疲乏氣短,舌質淡,脈細弱。是陽虛則腠里不密,衛氣空疏,津液發泄,故表虛自汗。如陽虛不能衛外,而不固密,故自汗。治當實其表補陽。使陽氣固,而汗自斂。表氣密,而汗自止。如自汗畏寒,宜服參附湯、黃芪附子湯主類;表虛的宜用玉屏封散加牡蠣、浮小麥。
2、盜汗:
證見夜寐盜汗,五心煩熱,潮熱,口干,舌紅苔少,脈細數。陽氣空虛,睡時衛氣乘虛陷入,氣血無以固其表,故腠理開而汗出;醒則行陽之氣復歸于表,其汗乃止。盜汗多是陰虛。陰虛不能營內而斂藏。治宜補血養心,用當歸補血湯加炒棗仁。如陰虛血熱,盜汗發熱,用當歸六黃湯,虛人多加參、芪,減芩、連;身熱加地骨皮;心煩加竹葉、辰砂、麥冬;脾虛加白術。或用六味地黃湯加白芍、牡蠣、浮小麥、糯稻根須。
3、頭汗:
頭為諸陽之首,六陽皆上循于頭;若邪搏諸陽,津液上湊,遍體無汗,只頭面有汗,謂之頭汗。如濕熱郁于胃中,上蒸額汗,小便不利的,乃發黃之兆,用陰陳五苓散加蒼術、山梔、神曲、滑石。如頭汗,小便自利,渴不欲飲,少腹急結,此為瘀血,宜用桃核承氣湯下之。如頭汗而喘,二便閉澀,四肢熱而譫語,此內有暴矢急以承氣湯下之。
4、心汗:
自汗津津,只有當心一片,此由擾思驚恐,心不攝血,津液外泄所致;治宜補養心血,宜氣斂神,用天王補心丹,若大便溏泄,用歸脾湯。
5、手足汗:
脾主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濕邪熏蒸,脾陽被遏,運轉失職,津液旁達,故手足汗出。如汗溫膚熱的,可用二陳湯加川連、白芍。如陽欲脫而汗涼肌冷,急宜參附湯救之,證輕的可用理中湯加烏梅。如脾胃虛弱的,則用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五味子。如有陽明腑證,腸有燥矢,手足汗出的,還須從身熱、腹征等鑒別,不可混淆。
6、半身汗:
汗出不及全身,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是氣血不充,內夾水飲,陰陽不相融洽所致。此為偏枯之兆,宜服十全大補湯、人參養營湯等,加行經通絡之藥。。如元氣稍充,即間用小續命湯,以開發其表;或用防已黃芪湯,以散其濕。此證雖屬血虛,不可用四物等陰柔之藥。閉滯經絡,而增他變。
江天成寫于中國河南信陽。 2012年11月24日星期6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