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1.肝主謀慮疏泄(相當于情緒活動時,對于植物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
《內經》說:“肝者……謀慮出焉。”“肝主疏泄。”“肝藏血,血舍魂。”“肝在志為怒。”“悲怒氣逆則傷肝。”“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相當于內臟感覺在體壁上(脅部)的反映),令人善怒、善恐……”
2.肝主藏血
《內經》“肝藏血,血舍魂。”“飲食人胃,散精于肝。”
3.肝主爪筋(相當于運動神經中樞功能)
《內經》說:“肝生筋。”“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者,其華在爪,其主在筋。”
4、肝開竅于目
《內經》說:“肝主目。”“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目得血則能視。”
從上述肝的生理病理看來,中醫講的肝在分泌和貯藏膽汁方面,與西醫的肝膽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與西醫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醫的肝與西醫的腦、脊髓、植物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生殖等系統有關。
(二)肝病證治
1、肝氣郁結證
[癥狀] 以急躁易怒、兩脅脹痛、脈弦為主證。或有精神抑郁、頭暈、噯氣、胸脅竄痛,食欲不振,口苦或嘔吐,腹痛,腹瀉,月經不調,舌苔白潤。若肝郁日久,引起血瘀,則兼見痞塊(肝脾腫大),舌邊有瘀點,脈弦或澀。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膽囊炎,神經官能癥,肺結核,月經失調等可見此證。
[病機] 因精神刺激,肝氣不能疏泄,經脈之氣阻滯所致。
[治法] 疏肝理氣。
[方藥] 用【柴胡疏肝湯】加減。
肝郁及月經不調可用【逍遙散】加減。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藥。陰虛可選用【小柴胡湯】,去燥濕藥加首烏、女貞子、沙參等養肝藥。
2、肝火上炎證
[癥狀] 以頭痛劇烈,眼紅而痛,易怒,舌尖邊紅,脈弦數有力為主證,或有眩暈,耳鳴或聾,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脅痛,苔黃或厚而干等癥。高血壓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癥可見此證。
[病機] 因氣郁化火;或嗜好煙酒,多食肥膩,以致蘊熱化火,火盛于上。
[治法] 瀉肝泄膽清熱。
[方藥] 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肝陽上亢肝火盛的,用【龍膽瀉肝湯】去柴胡(因有升發作用)加石決明、牛膝以增強其降火之力。上消化道出血由于肝火盛引起的,可用龍膽草、梔仁、黃芩、大黃、生地、旱蓮草、紫珠草、側柏葉等清肝瀉火止血藥治療(凡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藥)。白血病屬于肝火盛而有出血的,用【當歸蘆薈丸】。
3、肝陽亢盛證
[癥狀] 以頭痛、眩暈、易怒、脈弦為主證。或有視物不清、脅痛、口苦、舌邊紅、苔白等癥。腦血管意外可見此證。
[病機] 由于素體陰不足,加以腦怒憂思,氣郁化熱,及嗜好飲酒,多食肥膩,生濕生痰,痰熱內蘊,又能耗陰,陰不制陽,肝陽偏亢,升發太過。
[治法] 平肝熄風潛陽。
[方藥] 用【羚羊鉤藤湯】。
肝陽上亢,可用【石決鉤藤飲】以平肝熄風潛陽;若苔黃脈數是兼熱,可加黃芩、蓮子心以清熱。
4、肝陰不足證
[癥狀] 以眩暈、頭痛綿綿、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或弦數為主證。若有耳鳴耳聾,視蒙夜盲,手腳麻木、震顫,苔少或無苔。慢性肝炎、高血壓病、神經官能癥及眼部慢性疾患等可見此證。
[病機] 或因濕熱久蘊,或因氣郁化熱消耗肝陰,以致肝陰不足,陰虛而生內熱。
[治法] 柔肝養陰(滋,腎養肝)。
[方藥] 用【杞菊地黃丸】加減。
暈眩屬于肝陰不足的可加龜板(或鱉甲)、牡蠣、玉米須。視蒙夜盲屬于肝陰不足的,可加用鱉甲、蟬蛻育陰潛陽。
5、肝膽濕熱證
[癥狀] 以右脅陣發性劇痛、黃疸、尿短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為主證。或有口苦咽干、寒熱往來;或惡心嘔吐,食少腹脹;或婦女帶下黃綠色、質粘、有臭氣等。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肝膿瘍、宮頸炎、陰道炎可見此證。
[病機] 多由感受濕熱之邪,或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或嗜好飲酒,多食肥膩,醞釀而成濕熱。
[治法] 清熱利膽。
[方藥] 用山梔、黃芩、郁金、玄明粉、柴胡、枳殼、虎杖、金錢草等藥。若兼大便秘結,可加大黃、枳實。若疼痛較劇,可加木香行氣,加蒲黃、靈脂活血止痛。黃疸明顯加茵陳、大黃。
(三)肝病兼證(肝配膽)
《內經》說:“肝合膽。”
《景岳全書》說:“肝氣雖強,非膽不決,肝膽互濟,勇敢乃成。”
肝合膽、互為表里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功能:肝主謀慮,而膽主決斷。
二是指生理:從經脈循行上,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互為聯系,互為影響。
1、膽虛證
[癥狀] 頭暈欲嘔,易驚少寐,視物模糊,苔薄滑,脈弦數。
[治法] 養心神,和肝膽。
[方藥] 用【酸棗仁湯】之類。
2、膽實證
[癥狀] 目眩耳聾,頭暈,胸滿脅痛,口苦,嘔吐苦水,易怒,寐少夢多或往來寒熱,苔黃舌紅,脈弦數實等。
[治法] 瀉肝清熱。
[方藥] 用【龍膽瀉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