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我們記憶的管理者,不但可以改善記憶力而且還能讓我們更有智慧。
在生活中是不是有這樣的孩子?平時學習挺用功,知識掌握也很牢固,但考試總不理想?
考試緊張,平時記的很熟的知識總是想不起來,有時想起來也不知道如何去運用。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大腦是一個充滿神奇而又復雜的器官,人類一直都沒有停止對她的研究。
尤其對記憶的生理機制研究還處在比較淺顯的層面,提出一系列假說,目前被科學證明及普遍認可的那就要說到“海馬體”與“突觸”。
科學實驗證明,海馬體是我們大腦信息暫時存儲、傳輸和檢索的中介。
我們獲取的知識首先會存儲在海馬體,海馬體對我們的知識進行整理分類,把整理過的信息轉運到我們的大腦皮層,形成長期記憶。對哪些無法分類的知識,根據我們的使用情況再來識別,如果我們反復運用或復習,它就會自動識別這個知識比較重要,也會轉存到大腦皮層。
所以我們要想更快更久的記住知識,首先要對知識進行梳理、分類、理解,這樣便于海馬體更有效的識別和轉入從而快速達到長期記憶,也可以通過反復運用和復習來達到同樣的目的。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說大腦皮層是圖書館的話,海馬體就相當于圖書館管理員。
在記憶方法中我們也會討論如何把記憶的內容轉化成清晰的圖像,從而讓“海馬體”快速識別更容易形成長期記憶,關注易懂心理我們將在后期內容中為你分享。
海馬體還有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檢索功能,在我們需要相關信息時,海馬體從我們的記憶庫中將其調取出來。
海馬體中含有大量的神經細胞,信息的傳遞過程就是通過神經細胞間的觸突完成。
這就如同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通,交通越發達聯系越緊密,運輸越方便,如果之間沒有任何交通的聯系城市貨物堆成山是沒辦法完成運輸。
我們神經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就象這樣的交通網絡,神經網絡越發達信息傳遞地速度就越快,知識的調用就越靈活,反之我們知識調用就越困難。
一方面,考生在考試時候緊張就會抑制了海馬體的活性,儲存在記憶中的知識一時檢索不出來;另一方面,考生對知識沒有很好的理解與思考,不能與其他知識形成網狀結構,從而導致知識很難被調用出來。
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很熟悉的事情,到了舌尖突然想不起來了,這又被稱為“舌尖效應”,也是因為我們思維的跳躍或者環境的改變等等因素,導致“海馬體”一時無法識別你想要的信息。
如果這時,我們靜下心來調理心態,做深呼吸,慢慢調整,“海馬體”重新識別我們想要的信息,所以遇到緊急情況不能慌張,調理心態非常重要。
科學表明,通過記憶的訓練,能夠增加海馬體中的神經細胞,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的思考,思考會讓知識之間形成更多的連接,從而大腦中的神經網狀結構越復雜,大腦也就會越聰明。
所以,我們不僅要記住知識,還要訓練我們的思維,如果只是機械地記憶記憶知識那只會是個“書呆子”。
關注易懂心理,陪你一起每天成長。
表搜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