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明箭易擋,暗箭難防,這種最親近的人在身邊捅刀子才是最可怕的。自古以來,有多少帝王將相是被身邊人所害,簡直是數不勝數。提到這點,末代皇帝溥儀深有體會。因為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清朝末年的宮廷深處,也發生了一起“保姆”縱火案,引的溥儀大怒,從此廢除了宦官制度,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
1912年,清帝溥儀被廢后,紫禁城在表面上是一片平靜,內里的秩序卻是糟亂一團。一些太監覬覦上了宮中的財寶,經常偷盜宮中的寶物,出去變賣。參加打劫行徑的,可以說是從上而下,人人在內。換言之,是一切有機會偷的人,是無人不偷,而且盡可放膽地偷。偷盜的方式是各有不同的,有撥門撬鎖秘密地偷,也有根據合法手續,明目張膽地偷。到溥儀大婚的時候,偷盜已發展到這種程度:剛行過了婚禮,“皇后”的鳳冠上原來的全部珍寶,都被換成了贗品。
此時的溥儀意識到:紫禁城里這些價值連城的寶物全沒有個數目,其中有數目的那部分又沒有人檢查,所以丟沒丟,丟了多少,都沒有人知道,簡直是為偷盜者大開了方便之門。于是溥儀下令,徹底清點宮里的財物!為了追查盜案,甚至動了刑,但是無論是刑訊還是懸重賞都沒用,沒有人愿意承認。不但如此,六月二十七日這天的夜里,收藏珍寶文物最多的建福宮突然起了一場大火,清點和未清點的全燒個精光,建福宮燒的只剩下瓦礫。
那么為什么偏偏在這個時候起了大火呢?原來,是那些監守自盜的太監眼看自己就要暴露,居然想到用火來掩蓋罪證,干脆一把大火燒個精光,這樣就查不出來子丑寅卯了。可惜了大批佛像、書畫、古籍和珍玩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無數珍寶葬身火海,損失不可計數。
面對這樣的結局,小皇帝溥儀痛心疾首!他不止一次跟身邊人說:“定是這些太監想毀滅罪證!一把火燒了個精光!”可惜這幫太監不僅死不承認,還偷偷在背后詆毀皇帝,說是皇上自己放的火。這讓溥儀又是惱火又是害怕,這幫人犯了罪還能栽贓到皇帝身上,還有什么事他們是干不出來的!萬一有一天謀害皇上也不是沒有可能的,歷史上宦官篡權的案例還少嗎?
于是乎,我們的末代皇帝溥儀,做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痛定思痛,宣布廢除太監制度!把所有的太監都遣散回家!1923 年7月16日溥儀毅然下令,除留幾十名在太妃等處侍候以外,其余所有太監一概遣散。當即命內務府大臣紹英派軍隊將太監押出皇宮,當時大雨泥濘,被逐太監麇集神武門外,其狀十分凄慘狼狽。太監被遣散后,被分別安置在各廟暫住,每天到雁翅樓步軍統領署 新兵教練所領取食物糊口。內務府規定,每個太監補發兩個月的月例口分銀和恩賞一個月的錢糧,以便資川回籍,各謀生路。
就這樣,歷時兩千多年的太監制度,在庭院深深的紫禁宮徹底消亡了。我們的小皇帝溥儀,不管是出于自身考慮還是別的原因,一舉廢除泯滅人性的太監制度,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利好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