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9/7 七月十七 周四
自是花中第一流
桂花
《鷓鴣天·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yuǎn)只香留。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yīng)羞。畫闌開處冠中秋。
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梅花
《清平樂·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
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
以上是李清照的兩首詠物詞,一詠桂花,一詠梅花;一則顯示了作者的高雅情趣,一則寄寓了詞人的身世之感。
李清照是愛花之人,桂花、菊花、梅花在她的筆下,各有風(fēng)姿神韻。第一首寫的就是桂花。
“暗淡輕黃體性柔”,桂花的顏色淺淡,如銀桂之白,金桂之黃,丹桂之紅。桂花之黃是暗淡的黃,并不明艷耀眼,而紅亦是暗淡的,不是熱烈的紅。桂花生性素淡,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澤和濃艷嬌媚的顏色取悅于人。“情疏跡遠(yuǎn)只香留”,它的香十分濃郁,沁人心脾,它秉性溫雅柔和,有疏淡的情懷,雖多處深山之中,卻能將濃郁的芳香飄向人間。
這兩句實際上描寫的是桂花的外在美與內(nèi)在美,它的外表美得低調(diào)深沉,它的內(nèi)心美得嫻雅淑靜。因此,李清照非常欣賞桂花,贊之為“花中第一流”。而那些以色取勝的群花,是入不了她的眼的。
至此,李清照對桂花的贊賞還不算結(jié)束,她隨即拈出梅、菊兩種花,進(jìn)一步反襯桂花的美。梅是李清照的酷愛,菊亦是她經(jīng)常提及的花,但在桂花面前,“梅定妒,菊應(yīng)羞”,梅花會生妒意,菊花會羞愧不如。可見,桂花是足以“冠中秋”的。可是,就是這樣優(yōu)秀的花兒,竟然不見于屈原的《離騷》。李清照不禁要為桂花打抱不平了,毫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先賢,說他“無情思”。
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卓爾不群的審美情趣。既然,連梅花、菊花都自嘆不如,那么桂花應(yīng)是李清照最愛的花了吧?其實不然。
她在《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一詞中稱“此花不與群花比”,贊賞梅花孤高不俗的同時,還以梅自喻,表明自己志趣之高雅、悠嫻。
在《玉樓春·紅酥肯放瓊苞碎》中,詞人通過刻畫賞梅人的愁態(tài),將梅與人融為一體,抒發(fā)了自己無限的愁情。
在《清平樂·年年雪里》這首賞梅詞中,詞人借每個時期賞梅心情的不同,暗寫了自己人生中三個不同的階段:早年的快樂、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淪落。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早年時期,每年下雪的時候,她都會去踏雪尋梅,折來一枝梅花插在鬢間。那時的生活無憂無慮,她為這眼前的美景所陶醉,更為那幸福美滿的生活所陶醉。當(dāng)然,這醉也有可能是飲酒所致,李清照愛酒,在踏雪尋梅之際怎能少了美酒的陪伴。總之,“醉”字包含了作者早年的生活之美好幸福。
“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中年時,經(jīng)歷了種種挫折,昔日的梅花依舊年年綻放,只是物是人非,再賞梅時卻贏得滿衣清淚。“插梅”與“挼梅”,前后相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生活階段的不同心情。“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如今,年華逝去,遠(yuǎn)離故土,漂泊天涯,更沒有賞梅的心思了。況且“看取晚來風(fēng)勢,故應(yīng)難看梅花”,晚來風(fēng)急,恐怕梅花早已落盡,想賞梅也看不成了。“風(fēng)勢”,似乎是暗喻當(dāng)時極不利的民族斗爭形勢。身世之苦、國家之難糅合在一起,她根本沒有了賞梅的閑情逸致。
可以看出,李清照對梅花的愛絲毫不減桂花,為什么她在詠桂花詞中貶低梅花,甚至毫不留情地說“梅蕊重重何俗甚”呢?(《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
其實,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場合,對同一事物給予不同乃至相反的評價,是可以理解的。李清照早年生活無憂無慮,愛情和和美美,自然喜歡浪漫而又清雅的桂花;等到后來經(jīng)歷了離別之苦,加之婚姻上的一點變故,她越來越欣賞梅花堅貞高潔的品性;最后,夫婦天人相隔,國家支離破碎,梅花便成了一種情懷,成了詞人寄托哀思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