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來自斑馬的好友傅踢踢,番茄炒蛋的視頻相信大家都在朋友圈看過了,不知道為什么中國式親情片為何總是在媽寶男上下功夫。
1
昨天深夜,朋友圈里不少人在刷一個視頻,標(biāo)題叫《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這沒怎么見過世面的樣子,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視頻的故事特別簡單:初到美國的留學(xué)生,姑且稱之為小A,正在荒腔走板地做著西紅柿炒蛋。同時,他的朋友在社交軟件上詢問他,菜做得如何,Party準(zhǔn)備得怎樣了。
小A趕緊向遠(yuǎn)在國內(nèi)的父母求助。
媽媽立即語音回復(fù),爸爸還忍不住插嘴,結(jié)果反倒聽不清楚了。小A抓耳撓腮,媽媽急了,和爸爸拍視頻“直播”如何做一盤番茄炒蛋。小A有樣學(xué)樣,順利完成任務(wù),還贏得了外國朋友的交口稱贊。
言談之間,外國朋友問起,中國和美國的時差有多少?小A這才想起,他和爸媽之間隔著12小時,爸媽是在深夜下床,給他起的爐灶,拍的視頻。
煽情的部分至此完成——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fù)重前行。
2
按說親子情深,又遠(yuǎn)隔重洋,以一盤番茄炒蛋建立起深度的關(guān)聯(lián),是很好的切入點(diǎn)。然而這個短片卻沒有感動我。
原因很簡單:它有悖常識。所有通過刻意掩蓋常識來制造的情感爆點(diǎn),都是矯情。這里說的常識是什么呢?如果一個人選擇獨(dú)立生活,前提就是具備獨(dú)立生活的能力。否則,注定要給別人,哪怕是至親,添更多的麻煩。
18歲(或者更大)出門遠(yuǎn)行,又住在沒有公共服務(wù)設(shè)施的寓所,不說一應(yīng)家務(wù)都能精通,最基本的洗衣燒飯總得學(xué)一點(diǎn)。番茄炒蛋不是什么高階料理,連這都不會,想必對做菜屬于一竅不通。
當(dāng)然,有人會說,也許這就是個鐵了心在國外不做飯的人:吃一兩年的熟食泡面不行啊?或者有錢到頓頓下館子,甚至請阿姨不行啊?
自然也可以。問題是,如果是這兩者,你答應(yīng)朋友親自下廚是什么鬼?連番茄炒蛋都不會,你顯擺個啥?有多少斤兩做多少事,死要面子活受罪,還給父母添亂,就能混入外國人的圈子了?你可是連上網(wǎng)搜菜譜都想不到的人啊。
肯定也有人會說,人家父母樂意,你管得著嗎?是,我管不著。
但你們得知道,不是所有父母都像視頻里那么敝帚自珍,也不是所有子女都像視頻里這么無能偏又自省。很多家庭矛盾的根源,就是從互相體諒的缺失開始的。換句話說,如果認(rèn)同這個視頻里錯誤的觀念,就會激化更普遍的現(xiàn)實矛盾。知道不對,還不說,不是寫文章的人做的事。
3
這個視頻主推的是面向留學(xué)生的信用卡。這個卡種的常見情況,就是很大一部分由父母還款。也就是說,廣告主打的是無限寵溺又有實力送子女出國的家長,以及凡事找爸媽的巨嬰。從商業(yè)的邏輯上,這沒問題,還很討巧。
但在這個群體之外,還能靠溫情牌賺取更多人的眼淚,是我不能理解的。
在我看來,這個片子最真實的地方在細(xì)節(jié)里,媽媽收到兒子的求助,第一時間回復(fù),開口的稱謂是“寶貝”。活到這把年紀(jì),爸媽開口閉口叫寶貝,要讓別人知道,我可是會害臊的。
生活當(dāng)然有數(shù)不清的牽絆,但主題從來只有一個:以自己為中心,如何建立并且維系繁復(fù)又精彩的世界。
如果把生活的重心壓在別人身上,還用溫情、感動、催淚的外衣包裹,對那些不諳世事或者有心偷懶的年輕人,不失為一種用心險惡。
或許是我們的日常太麻木,需要定期的催淚,來滋潤干涸的內(nèi)心,蕩滌寡淡的靈魂。但相信我,真正動人的文藝作品千千萬萬,現(xiàn)實里也有太多讓人頭皮發(fā)麻的故事。別給這種爛視頻洗了腦蒙了心。
從煽情的角度來說,它是成功的。除此之外,它一文不值。強(qiáng)行溫情,就像猛加味精,掩蓋混淆的是更多常識的缺失。
如果我是視頻里的父母,兒子是這樣自理無能索要無度,我不會欣慰于他還需要我,只會怪自己育兒無方。如果我是視頻里的兒子,想到年邁的父母還要這樣為自己操心,除了感動,更多是羞愧和自責(zé)。
在這個乍看溫柔的視頻里,所有人都是可憐人。希望你不要被這種表象所欺騙,活成里面的可憐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