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起義的一開始,就注定了是一場悲劇
1944年8月,英美聯軍已經在諾曼底登陸,而在東線的德國也一步步潰敗,此時蘇軍距離波蘭首都華沙僅隔著一條河。波蘭流亡政府既不想被德國占領,也不想被蘇聯解放,看準時機發動起義,計劃堅持幾天德軍就會在蘇聯的進攻下放棄華沙,由此華沙便會被自己人解放。
但是他們把事情想的太完美了,因為他們到死都沒有看到一個蘇聯士兵前來支援。
頭戴繳獲德軍鋼盔使用英國PIAT反坦克榴彈拋射器的波蘭起義軍。在這場戰斗中,德國動用了大量重型武器。這種反坦克榴彈基本用處不大。
華沙起義軍士兵操縱一門自制火炮,在這場戰役中華沙人的武器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有蘇制德制英制的,還有自制的,有先進的也有古董級的。
華沙起義軍女兵站在一輛擊毀的德軍裝備的繳獲自意軍的M13/40坦克殘骸旁邊。起義前期他們一度獲得優勢,自信心爆棚,期間據說蘇聯派來兩名聯絡兵,希望能夠取得聯系和聯合進攻,但是卻遭到拒絕。但等德國援軍到來后,起義軍便瞬間潰敗。
戰爭開始后興奮的華沙起義軍士兵,他們有的拿著繳獲的德軍98K步槍,有的掛著自制的閃電沖鋒槍。這種槍可以使用英國援助的斯登沖鋒槍子彈,但是當時英美盟軍給他們空投的1000箱彈藥物資中,有960箱落在了德軍手里,19箱掉到蘇軍陣地,只有21箱落到起義軍的占領區。
戰斗中的起義軍士兵,他們的服裝很多是繳獲自德軍的,為了區分敵我他們在手臂綁了一塊布。
使用德軍STG44突擊步槍的起義軍士兵。
起義軍士兵使用前一次大戰德軍的毛瑟M1918反坦克槍,這是世界最早的反坦克槍。
起義軍通過地下下水道進行轉移,這在電影浴血華沙有體現。
起義軍中的少年兵。
起義軍通過建筑物之間開挖的洞進行移動,在城市與德軍周旋。
起義軍自制的簡易迫擊炮。
起義軍繳獲的一輛德軍半履帶裝甲車揮舞著旗幟。
起義軍繳獲的一輛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整個戰役期間起義軍非常缺乏裝甲車輛。
為彌補裝甲車輛不足,起義軍自制了一些裝甲車,為了提高防御還設計成了傾斜裝甲。
起義軍俘獲的德軍士兵。
德軍鎮壓時使用的火箭彈
華沙城外的德軍陸地斯圖卡不斷的用火箭彈向城內傾瀉彈藥。
德軍火箭彈發射瞬間,這種威力巨大的武器對城內起義軍造成極大威脅,當然對于德軍而言這還不是重頭戲。
德軍還投入了微型遙控自爆坦克“巨人”,看過浴血華沙的也應該有印象。
一顆巨型啞彈,來自德軍的卡爾自行臼炮,這是德軍的王牌武器,可以一炮炸毀數幢房屋。在《浴血華沙》中,一炮擊中華沙城市后,天上甚至下起了血雨。
曾經參加占壓華沙起義的突擊虎,這種怪物是專門設計用來打城市巷戰的,一發380毫米的火箭彈可以輕松摧毀一棟房子。給起義軍帶來了巨大傷亡。
1944年10月2日,在堅持了兩個月后,波蘭起義軍最高領導人向德軍指揮官巴赫上將進行投降,自此轟轟烈烈的華沙起義以失敗告終。
在波蘭方面有大約18,000名軍人和超過250,000名平民死亡,另有大約25,000人受傷。德軍方面有大約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傷。
波蘭起義軍投降后,希特勒命令德軍將華沙夷為平地,結果全城85%的地方都被毀壞。直到1945年1月17日,蘇軍才進入華沙,將波蘭解放。波蘭最終還是沒有逃脫命運,二戰后還加入了蘇聯為首的華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