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一個愛學習、愿成長的人
當一個天才發明家開始攀龍附鳳......
文/晏凌羊
1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對歷史有重大貢獻的太監。
一個是下西洋的鄭和,另外一個便是造紙的蔡倫。
蔡倫的名字非常響亮,因為他是和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美國權威著作《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一百名人排行榜》中,將蔡倫列為第七位,僅次于中國的孔子,遠在秦始皇之前。
仔細審視流傳下來的蔡倫那張唯一的畫像,你會發現此公面白無須。
是的,他是一個宦官,而這個宦官的一生也是令人唏噓。
2
蔡倫出身于東漢初年一個從事冶鑄的鐵匠世家。
歷史并沒有描述蔡倫的家境到底如何,他之所以進宮當太監到底是因為家境貧窮還是別的原因,我們不知道。
今天我們講到那些罪無可恕的強奸犯,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把他拉出去化學閹割!”
但其實,化學閹割的過程并不是很痛苦,主要是利用注射或口服抗睪丸酮藥物,以降低被閹者本身的睪丸酮(也就是男性荷爾蒙)的產生,從而使其失去性欲和性能力。
而古代,讓一個男人變成太監,用的是“物理閹割”。
一般來說,物理閹割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繩系法”,就是在男童幼小時,用一根麻繩從生殖器的“睪丸”根部系死,既不影響溺尿,卻阻礙了生殖器的正常發育。久而久之,男童的生殖器便會失去功能。
但顯然,蔡倫不屬于這種情況,因為他入宮當太監時已經十五歲了。也有人說,蔡倫是在18歲以后,由地方官員推薦才進皇宮做了宦官。
他遭受的應該是“割除法”。
古代對男人實施閹割的步驟大致是這樣的:
先將被施刑的人脫光衣服置于特制的案板上,呈大字形,用繩索固定雙手,在腰部墊以衣服之類的軟物,再將雙腳以繩索牽綁到兩側的柱子上,位置比頭部高,使臀部懸空。
手術時,先是用白布或繃帶把被閹割者的下腹部和大腿上部緊緊綁牢,然后用辣椒水洗滌將要手術的部位。閹割用的手術刀是一種類似鐮刀的彎刀,刀鋒很鋒利。刀子匠會一手捏緊被手術人的陰莖與陰囊,另一只手用刀猛然將陰莖和陰囊從根部切下。
只是眨眼之間的工夫,標志男人的寶物就與被閹人的肉體分離了。接下來,會有一根白蠟針插入男人的尿道,然后再用繩子拴緊。傷口處用一種浸過冷水的紙覆蓋,然后小心地包扎好。
據說被閹的人,經過這一系列的程序后,還不能馬上臥床,必須由人攙扶著在屋子里走上兩三個小時才能臥床。手術后三天,必須滴水不進。三天過后,拔掉白蠟針,尿噴涌而出,即閹割成功。
被閹割的男人,生理上會產生一系列變化:不長胡須、不長喉結、聲音變細、性格變溫和、陰莖不再勃起。這種人既不能對女人構成性威脅,又更容易使喚。
縱然是在今天看來,“做太監”也是一種有辱自我尊嚴和祖先門楣的選擇。很多人講起蔡倫入宮當太監的事兒,總認為他是被逼的,但這或許是一種自主選擇也未可知。
3
蔡倫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非常善于察言觀色。
入宮不到一年,他就當上了“小黃門”,專門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很快,他升官了,當上了黃門侍郎,主管公文的傳達工作。
官不大,但卻離皇帝近,可以經常跟皇宮貴族和王公大臣接觸。
正是在這個時候,蔡倫得到了竇皇后的賞識。竇皇后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父竇融是東漢開國元勛,“云臺二十八將”之一。
當時,竇皇后久嗣不孕,對生出來兒子且兒子被立為太子的宋貴人、梁貴人產生了嫉妒之心。
宮斗戲開始上演,蔡倫則成為了幫兇。
竇皇后先指使蔡倫誣陷太子劉慶的母親宋貴人“挾邪媚道”,最后宋貴人屈打成招,服毒自殺,竇皇后便將太子廢為清河王。
歷史上就記載了這么一筆,但如果我們深究細節,可能便會“細思極恐”。也不知道要經歷多少的安排、設計、博弈,竇皇后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竇皇后弄死了宋貴人、貶黜了原太子之后,又指使人誣陷梁貴人,奪了她的親生兒子劉肇當養子,并讓劉肇當了太子。
不久,皇帝去世,10歲的劉肇登基,他就是歷史上的漢和帝,竇皇后則成了掌權的竇太后。
作為大功臣,蔡倫一步登天,被提拔為中常侍,伴隨皇帝左右。
而這時候,蔡倫還不到三十歲。
4
竇太后垂簾聽政十年后就掛了,一直做慣了傀儡的漢和帝本就對竇氏集團非常反感,也早就想收拾竇氏集團的羽翼了。
很多人被收拾了,唯獨蔡倫穩坐釣魚臺,因為這時的他,已經取得了漢和帝的信任,還抱上了新皇后的大腿。
新皇后名叫鄧綏。
鄧綏的名字相信大家都聽過,她是個了不起的皇后。她從小心思機敏,不愛女紅愛看書,長得又很漂亮。
剛入宮時,她只是一個貴人,但她很快贏得了漢和帝的青睞,并很快取皇后而代之。在這個過程中,蔡倫也出了不少力,所以鄧皇后上位后,也很是看重蔡倫。
鄧綏跟竇皇后完全不是一種風格的人,她擔心漢和帝多次失去皇子之后,恐怕再無子嗣,竟主動多次選拔美女進宮,讓皇帝寵幸。鄧綏在宮中混得如魚得水,蔡倫也就有了保護傘,不會受威脅。
漢和帝比較命短,不到三十歲就死掉了,鄧綏就成為了掌權的鄧太后。
蔡倫審時度勢,竭力討好這個新主子。
新主子是個才女,喜歡吟詩作賦、舞文弄墨,但同時又崇尚節約、不喜奢華。
鄧太后寫字、畫畫或者發行什么書籍,需要大量的紙張,但當時的造紙水平很低。
重量輕的,比如絲絹、布匹之類的,成本高;成本低的竹簡、樹皮之類的材料,又很笨重。
蔡倫看到這一點之后,懷著討好主子換取自己的仕途的精神,開始專攻造紙術。
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一件事情只要沉下心來去做,便真能想出辦法來。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蔡倫終于發明了一種全新的造紙方法:利用樹皮、破布、麻頭、漁網等原料精心制造出了植物纖維紙。
一時間,蔡倫名滿天下,受到皇后的特別嘉獎,造紙術也因此在東漢全境得以推廣,造福了全人類。
5
鄧綏當上太后兩年,就失去了親生的唯一的兒子。
她只好從皇族中挑選一個人來繼承皇位,最終,13歲的皇侄劉祜成功當選。
劉祜就是漢安帝,是竇皇后當年貶黜的太子劉慶(后來的清河王)的兒子。
劉祜即位之初,鄧綏一直把持朝政,因此,蔡倫一直得到重用。
他被封侯,還有封地,這在太監中已經算是混得非常好的了。封侯后不久,他又成為了鄧太后的首席近侍官。
這個官銜聽起來不大,但任何人都不敢小瞧,滿朝文武想要見到掌權者都要先經他傳報。
蔡倫,也走到了人生頂峰。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公元 121年,鄧太后死了,蔡倫的靠山倒了。
已經長大成人的劉祜,當然不能放過蔡倫這個當年參與廢掉自己親爹、害死了自己親奶奶的太監,于是,蔡倫提心吊膽的日子開始了。
蔡倫覺得與其坐以待斃,受辱而死,還不如自行了斷。
于是,在鄧太后死后沒多久,蔡倫就在京都洛陽自盡了,享年約六十歲。
史書里說他臨死前“沐浴整衣冠”,自盡方式是飲藥而死。
我們無法得知,蔡倫臨死之前到底在想什么。是感慨當年為何不斬草除根?還是哀嘆自己這一生身陷權力的漩渦,身不由己為權力擺布?
6
蔡倫是一個宦官,對他而言,或許登上權力頂峰才是最大的追求,可他被后世記住的身份,卻是一個發明家。
搞發明,蔡倫的確是一把能手。
漢和帝小的時候,蔡倫受竇皇后之托,經常陪伴在他左右(也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另外一種監視)。漢和帝練習劍法的時候,不巧把天子劍弄斷,隨后發怒說要懲罰鑄劍之人,蔡倫自告奮勇說他去督造。
于是,蔡倫發揮了“頭懸梁,錐刺骨”的精神鉆研鑄劍之術。
他先是飽讀群書,隨后又去皇家作坊查看制作流程,不遠幾百里跑去找有名的工匠學習鑄劍之術,甚至親自上陣學習淬火技巧。
蔡倫從中得知要鑄造一把上乘之劍淬火的過程十分重要。
終于,蔡倫督造出了一把鋒利的天子劍,漢和帝見狀大喜,想升蔡倫的官,但蔡倫推辭不受,說這是自己分內之事,使得漢和帝對他極為贊賞。
而后,蔡倫又用這種方法督造了杯盞等皇家御用器物,全都非常堅固耐用。
你說他是不是一個天生的發明家?
如果你讓他為了全人類的福祉而不是為討好、巴結上級做這些事,恐怕他沒法這么積極。
蔡倫的所有發明中,最偉大的還是造紙。
造紙術發明以前,人類雖然也有甲骨、竹簡、羊皮、絹帛等可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材質要么堅硬,要么笨重,要么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材料。
蔡倫之前的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也不符合蔡倫所發明和改進的紙張的特征。
蔡倫造紙的方法,在今天看來很稀松平常,但在當時,卻幾乎可以說是只有神才能想得到的方法了。
經過無數次的調研、試驗、改進、冥思苦想,蔡倫終于想到了一個造紙法:他先讓工匠們把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或者蒸煮。
大水池里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
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壓平、曬干,就變成了紙。
蔡倫發明的紙張,雖然不如現在的紙那樣細膩,但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直接改變了人類歷史。
(蔡倫發明的紙可能是這樣子的)
造紙術的發明,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紙張終于以一種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后又傳布到世界各地。
有人甚至說,其他的發明都是與科學技術發展到了那個階段所以自然而然會產生的結果,而造紙術的發明卻是劃時代的、超前的。很多國家的人甚至在看到中國造的紙以后,都不知道怎樣才能造出紙來。
造紙術發明后,首先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隨后傳播到了東南亞,接著,它像蝸牛似地傳播到東亞、北非,用了將近一千年,然后又再經過了400年才傳遍了歐洲,直到1694年才傳入美國。
也就是說,在中國的造紙術沒有傳播到這些國家之前,他們居然沒有人發明“紙”這個玩意兒。
了解到這一點后,你不覺得蔡倫很牛逼么?
今天的我們講起蔡倫的生平,總替他感到惋惜。
也許你會說,蔡倫的確非常聰明,如果他把這種聰明勁兒都用在發明上,也許中國就了不得了。
也許你也不免想問:他本該是一個發明家,何以非要去沾惹權力?
可是,若不是蔡倫對權力有野心,他又哪里來的動力去搞發明?
而且,若不是蔡倫身處皇宮,離權力中心近,或許也就沒法調動那么多的資源為自己的發明工作服務。
你看,有時候,權力也是搞發明的春藥。
縱然蔡倫一次又一次地攀龍附鳳,我也很難對他生出鄙視之心。大概是因為到了中年,我開始覺得:一個人的命運其實并不完全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只要我們身處江湖,就注定會被一些看不到的力量牽制,任何人無法獨善其身。
如果不拼力往上爬,或許只會成為一個普通的太監,被淹沒在歷史塵埃中。他拼命往上爬,最后被權力反噬,最終選擇了自殺,這叫“愿賭服輸”。
只是,他給人類留下了最寶貴的遺產,卻永遠不會被忘記。到了21世紀,依然有媒體、專家發表言論稱“蔡倫的造紙術,可與把人送上月球的探索相提并論。”
月球背面有三個撞擊坑,其中一個就是以“蔡倫”來命名的。
任何一個發明都是建立在無數次失敗的實驗之上的,造紙術也不例外。
為了搞發明,蔡倫“每至休沐(休息日),輒閉門絕賓客,暴體田野”,一想到他埋頭研究、探索新發明的樣子,我還是會對這個兩千年前的古人肅然起敬。
權力角斗場充滿了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勾心斗角,身處其中實在太辛苦,而蔡倫在潛心搞發明那一刻,內心至少是歡愉的吧。
全文完
歡迎分享或轉發
這是最好的鼓勵
一點碎碎念:
今天預備發的文章不是這篇,那篇準備發的文雖然已經寫得“很合作”,但還是無法通過審核。后臺我存了好多寫好了的民國人物小傳,但我擔心可能都沒機會發出來。為避免大家哪天找不到我.....請提前關注我小號吧:yuler0888。
關注「晏凌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