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生物大滅絕,很多人都會想到恐龍,在地球上稱霸了如此長久的恐龍如今在地球上已經消聲遺跡,如今人類只能通過化石去想象他們當時生活的場景。那么,他們是怎么滅絕的呢?生物大滅絕是不是只有一次?人類的進化和生物大滅絕有關嗎?
“生物大滅絕”
地球生物自誕生以來,就以其自身規律自然地繁衍、死亡、演化。但在漫長的地球歷史時期,卻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生物群體滅絕事件,在這幾次被視為生物演化史的革命性事件中,全球大部分生物短時間內全部斃命,只有極少數能夠幸存下來,幸存下來的也基本被迫適應生存環境,從而演化出新的生理結構和功能以適應這種改變。故而稱之為“生物大滅絕”。
地球歷史上已經發生的五次大規模生物滅絕分別發生在奧陶紀末(距今約4.4億年)、泥盆紀晚期(距今約3.75億年)、二疊紀末(距今約2.5億年)、三疊紀末(距今約2.08億年)和白堊紀末(距今6500萬年)。
時間:奧陶紀末期(4.4億年前)
物種:生活在水體的各種不同無脊椎動物蕩然無存,約85%的物種滅亡。
原因: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氣環流變冷,南極冰蓋迅速擴大,整個地球的溫度突然下降,海平面大幅下降,導致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驟然減少,原先豐富的沿海生物圈被嚴重破壞,地球上85%的物種還來不及反應,就這樣被冷冷的“冰河時代”滅絕了。
時間:晚泥盆紀至早石炭紀之間(3.77億年前)
物種:魚類在第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中發展壯大,很快成為世界霸主。而這次大滅絕它使得那時75%的生物都永遠的消失。赤道淺水水域的珊瑚礁則是全部滅絕,深海珊瑚也部分滅絕,層孔蟲幾乎全部消失,竹節石全部滅亡,浮游植物的滅絕率也達90%以上,腕足動物中有三大類滅絕,無頜魚及所有的盾皮魚類受到嚴重影響。
原因:
有人認為地球進入冰河時期所致;
也有人認為是此期間發生過彗星撞擊地球事件所致;
還有人認為是陸生植物大量繁育,它們進化出發達的根系深入地表土之下數米,加速了陸地巖石土壤的風化,大量的鐵元素釋放進入地表水,造成了水系的富營養化,從而導致了海底缺氧事件。
時間:二疊紀末期(距今2.5億年前)
生物:那時,真正的霸主是哺乳動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合弓綱)。似哺乳爬行動物(合弓綱)受到重創,頂級捕食者麗齒獸以及二齒獸、麝足獸、始巨鱷、前缺齒獸等植食性動物都永遠的消失了,但是它們的近親水龍獸卻奇跡般的存活了下來。所有哺乳動物的直系祖先,三尖叉齒獸——一種小型食蟲性動物也活了下來。這場災難也滅絕了有5億年歷史的古老節肢動物——大名鼎鼎的三葉蟲。
原因:在此之前的數十萬年,地幔中的巖漿活動異常劇烈,這導致地幔的剩余空間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地幔就像一個巨大的壓力鍋,處于爆炸的邊緣。2.51億年前,火山終于爆發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災難。在這場災難中,
這次大滅絕使得占領海洋近3億年的主要生物從此衰敗并消失,讓位于新生物種類,生態系統也獲得了一次最徹底的更新,為恐龍等爬行類動物的進化鋪平了道路。
時間:三疊紀晚期(距今約2億年前)
物種:稱霸三疊紀的大型鱷類遭受重創,76%的物種滅絕,但恐龍在這次災難中獲得了發展空間,并最終成為下一個時代地球的霸主。
原因:
第一種觀點:中大西洋巖漿噴發造成的。
第二種觀點:隕石撞擊地球所致。
時間:白堊紀末期(距今6500萬年前)
生物:約75%--80%的物種滅絕。長達1.6億年之久的恐龍時代就此終結,與恐龍一同消失的還有那美麗的海洋菊石。
原因:小行星撞擊地球。6500萬年前,一顆十公里寬的小行星碎片撞擊地球,爆炸的能量巨大,導致了2.1萬立方公里的物質進入了大氣中。由于大氣中高密度的塵埃,太陽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導致地球表面溫度迅速降低。
沒有了陽光,植物逐漸枯萎死亡;
沒有了植物,植食性的恐龍也饑餓而死;
沒有了植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恐龍也失去了食物來源,它們在絕望和相互殘殺中慢慢地消亡。
幾乎所有的大型陸生動物都沒能幸免于難,在寒冷和饑餓中絕望地死去。
小型的陸生動物,像一些哺乳動物依靠殘余的食物勉強為生,終于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日,等到了古近紀陸生脊椎動物的再次大繁榮。
這次事件消滅了地球上處于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為哺乳動物及人類的最后登場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