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只是投資大師,揭示巴菲特的企業帝國,投資現金流的起點在這里!
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第一海外金融”。
沃倫巴菲特,他是誰?
股神啊!!投資大師啊!!!
新聞配圖
但是,如果你認為巴菲特只是投資大師,津津樂道的只是他投資的蘋果、富國銀行、可口可樂,那么你對巴菲特的認識恐怕還不夠全面。如果我說巴菲特是企業家、汽車經銷商大亨、媒體大亨,你可能會說,你怕是在說假巴菲特吧?
最近,看到一張大大的信息圖,向我們展示了巴菲特的企業帝國,可能會讓你對巴菲特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也讓你更深刻的理解所謂學習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指的是一種思維模式,而非復制巴菲特整體的投資模式,因為,事實上,你要是想完全復制巴菲特,那還真得說,巴菲特,你學不來。
巴菲特旗下的旗艦公司是我們熟悉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伯克希爾-哈撒韋A股價
是的,就是這個一股超過29萬美元的公司,擁有一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那就是有品位有錢人的象征啊。
當然,由于巴粉太多,又不是每個人掏出29萬美元跟玩兒似的,所以,巴菲特也親民的發行了B類股:
伯克希爾-哈撒韋B股價
這個股價應該還是可以承受的吧?正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那么伯克希爾哈撒韋到底是家什么公司?事實上,它是一個集團公司,涵蓋的產業之豐富,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主要公司
上面這張大圖就是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主要公司,你一看多半蒙圈,這都什么鬼?好像沒聽說過,比如這個GEICO是啥?事實上GEICO是一家保險公司,這家公司的創建本身沒有巴菲特什么事兒,慢慢的,創立家族開始賣出股份,“接盤”的便包括巴菲特的偶像格雷厄姆,巴菲特很早就曾經交易過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當時還年輕,也犯了“握不住”的常見問題。
在上世紀70年代,GEICO出現了經營問題,巴菲特開始大規模吃進這家公司股票,在上世紀90年代逐步收購其全部股份,將其變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的子公司。如今,這家公司員工已達38690人。而GEICO領銜的保險業務,已經是伯克希爾哈撒韋最大的收入來源,保險業務在2017年總收入高達655億美元。
PCC算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家族比較年輕的成員,它的中文名頗為高端:精密機件,2015年,巴菲特以超過37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入囊中,該公司算是制造業板塊的代表。
Fruit of the Loom也是巴菲特旗下知名公司,這家1851即創建的公司,是美國的成衣制造商,尤其以內衣聞名,所以在中國也有個很有味道的中文名:鮮果布衣。
巴菲特旗下還有飲食相關公司,比如著名的喜詩糖果(See's Candies),對這家公司的投資已經成為巴菲特投資風格和耐力的經典案例。此外,還有中國城市青年無比熟悉的DQ,是的,沒想到吧,這公司也是伯克希爾哈撒韋家族的成員。糖果、冰淇淋、可樂,巴菲特這“口味”可不是健康飲食的代表啊。
有趣的是,巴菲特除了各種行業在制造商品,對流通領域也很上心,比如McLane便是巴菲特旗下重要的供應鏈和分銷公司。而在“渠道上”,BNSF更是大家伙,因為這家公司負責運貨,也負責“運人”,它是北美最大的鐵路網絡之一。
所以,從這些公司,你可以看出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公司雖然業務眾多,但是也有章法,比如大都聚焦可以產生現金流的公司,看中渠道掌控力,正是這些公司形成了伯克希爾哈撒韋穩健的現金來源。這實際上又涉及到一個問題,好像你沒聽說過巴菲特發行啥對沖基金吧?他用于投資的巨額資金哪里來?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7年收入
讓我們感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賺錢能力,從2017年的收入來看,這家公司也算是賺錢巨獸,保險業務領銜,收入655億美元,占比達27%,而制造業板塊也有504億美元收入,占比21%,前面提到的供應鏈巨頭Mclane則貢獻了498億美元的收入,BNSF也很彪悍收入214億美元,為伯克希爾哈撒韋貢獻了9%的收入。
所以,可別以為巴菲特是純粹搞“虛擬經濟”的,伯克希爾哈撒韋“空心化”的公司,事實上,都是硬家伙,源源不斷的為巴菲特投資上的布局提供彈藥,如今巴菲特手上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更是創出新高。
2008年以來巴菲特手上的現金變化
我們看看2008年以來巴菲特手上的現金變化,想想看吧,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他還能手握250億美元現金,也難怪當時幾家陷入困境的金融公司想他求援。而如今,其現金和等價物規模已達1160億美元,所以,盡管巴菲特近10年的年化收益率也沒跑過標普500指數,一些美國牛市中賺了不少的投資者也開始看不上巴菲特。但是,巴菲特也算是在“蓄力”,如此強大的Buffer儲備下,一旦新的金融危機來臨,也不排除老人家再度瀟灑開啟掃貨模式,大賺一筆。
事實上,除了這些主力業務,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有些你想不到的業務:
其他業務
比如,巴菲特在全美擁有32家日報,以中部和東部地區為主。
包括汽車品牌
伯克希爾哈撒韋還是多個汽車品牌的經銷商,既有美國品牌福特、凱迪拉克,也有日本的豐田、本田,韓國起亞也在陣中。而美國第二大的房產經紀公司也在伯克希爾哈撒韋掌控下,旗下有美國30個州的41000名房產經紀。
真是吃住行加制造業,啥都不缺啊,這些公司除了上面介紹的給巴菲特提供了充沛的現金流外,也成為了巴菲特嵌入美國各個行業的“探針”,讓他可以敏銳的了解到美國產業周期的變化。
另外,說個題外話,大家可能也看過類似文章,比如巴菲特的公司就是25個人,公司不在人多。這么說也對,但是好像也有些強詞奪理,事實上伯克希爾哈撒韋集團員工人數可不少,堪稱美國用工大戶,我們感受下其中一些公司員工人數。
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員工數超過37萬
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總員工數超過37萬人,一些文章常說的巴菲特公司實際上說的是“Berkshire Hathaway Corporate Office”這個總部。就如我們提騰訊、阿里員工數,總不能就說總裁辦的人數吧?所以,此類文章也就燉出個雞湯,實際沒啥意義,不是我們需要向巴菲特學習的精髓。
巴菲特的投資
再來看看巴菲特的投資,在最新的持倉數據披露前,我們可以看到巴菲特的倉位還是偏傳統行業,但是蘋果畢竟還算科技公司,已經是其第一大重倉股,280億美元的價值占其倉位的14.6%。而曾經給巴菲特帶來豐厚回報,但是過去一年丑聞纏身的富國銀行,緊隨其后,占比14.5%。此外,像美國銀行、可口可樂這些也是老面孔了。
1964年開始,巴菲特財富年化收益率20.9%,累積收益24047倍。
而巴菲特財富增長的故事我們已經耳熟能詳,1964年開始,年化收益率20.9%,累積收益24047倍。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累積收益是155倍,平均年化收益率9.9%。看到了嗎?咋一看每年就多賺10個來點,但是累積收益下來,可是差距驚人,充分體現了復利的魅力。
但是,你也會發行,巴菲特的收益增長曲線,這幾年明顯變平了,其增長爆發期是在上世紀70到90年代。你可能也會遐想,要是巴菲特不那么“保守”,抓住科技股機會多好?要是他買入了亞馬遜、谷歌,甚至去香港買騰訊,現在的累積收益豈不驚人的讓人嚇傻。
是的,巴菲特和好基友芒格也說過一些遺憾錯過的明星科技股,比如亞馬遜。對此,我的看法是,人一生的投資潛在機會很多,可以說此起彼伏,但是你能抓住的或許就那么兩三次。巴菲特成功之處正是在于,他在其年富力強的階段,真的抓住了當時美國市場的主流機會,你要說這是美國當時“國運昌盛”所至,那么為啥巴菲特能成為其中佼佼者,你以為風來了,成為那只“豬”容易啊?但是,巴菲特抓住了,而人嘛,總會有自己的能力邊界,歲數大了,也會保守。這里又回到了巴菲特所說的能力圈的概念,巴菲特最近批比特幣很厲害,因為在他看來這玩意兒確實還沒創造足夠的社會價值,但是巴菲特可沒猛噴科技股,他只是承認他“看不懂”,所以他在自己的能力圈做事兒,同時也開始安排自己的接班人,期待他們來突破也更加符合人的認知規律和商業規律。
通過上面對巴菲特產業的梳理,我們可以重新考慮對于巴菲特,我們學習的到底是什么?如今有些人提到巴菲特難以“模仿”,動不動就說巴菲特可以和大公司董事長把酒言歡(或許更可能是把可樂言歡),可以推動大公司分紅回購股票,咱小投資者這么可能?我覺得這是抬杠,誰說學習巴菲特是讓你原汁原味模仿?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其價值投資理念,是的,時代在變化,對于“價值”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比如如今評估科技公司的“價值”和過去評估消費公司價值可能就有區別,但是其中的核心依然是“價值”。
而巴菲特的投資過程,你也會發現以伯克希爾哈撒韋旗下公司作為現金流發動機,持續在自己能力圈進行價值投資,并努力把握那么一兩波主流趨勢,這也可以給我們啟示。如果你是一個企業主,在家族理財上,是不是也應該如巴菲特一般,將收益進行更加合理的持續的價值投資?除了買房出國是不是可以有更多樣化的選擇?如果你是普通的白領,為你產生當前現金流的當前工作就是你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合理的平衡當前享受和延遲滿足,讓部分現金流入到投資中去,同時充分利用投資的復利效果。當然,這個過程不同的人看法不同,并不見得每個人,或者每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都主打指數基金,但是在你的能力圈范圍內去投資或許能讓你的投資持續成功率更高。
學習巴菲特,我們學的來,只是看你怎么學。(編輯: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