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電器(SZ000651)$ $美的集團(SZ000333)$ $海爾智家(SH600690)$ 格力今天股價在五十元附近徘徊,跌破了高瓴的成本價了,我們來算一下, 高瓴資本真實付出的價格,遠遠不止46.17元。
以下,是我的計算方法:
1)高瓴資本入股格力電器,花了418億,其中5年期的200億是貸款,余下的218億,是自有資金。
2)200億的貸款,是需要貸款利息的,我不知道高瓴資本貸款需要多少年利率,我按市面通常的利率算6%吧,那么200億*6%*5=60億的利息支出。
3)自有資金218億,若我只是存銀行,存3年,按照3%利息率,我應該有:218*3%*3=20億的利息收入。
4)所以,高瓴資本的真實成本,應該是:418億 60億 20億=500億!
5)500億,而非我們表面上看到的418億,所以500/418 = 119%。
6)由此算出:RMB46.17*119%=RMB55元!
格力為啥大跌,難到是高瓴看走眼了?請看我以前的文章網頁鏈接
我打開了格力電器的報表??粗浜笥诿赖牡墓蓛r,陷入了沉思。。。。。。
格力處于家電行業本身,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房地產,因為家電空調和房地產周期緊密相關:房地產榮則家電榮,地產衰則家電衰。邏輯就是這樣的:先明確房地產這一輪要調整到何時,再看家電和地產的關聯性。
一般情況下,空調銷量和住宅銷量(宏觀經濟周期)呈現正相關,但是稍微滯后半年左右的時間,這跟裝修期是吻合的。
看下圖,紅柱代表樓市銷量,藍柱代表空調銷量:
04-05年是個低谷,空調下滑-7%;08年低谷,地產-20%,空調-7%;12年,樓市2%,空調-6%;14年樓市-9%,空調先增后減(庫存積壓),滯后性推到15年,-10%:
在目前房地產調整的大環境下,格力是首當其沖的,相比于美的健全的產品線,豐富的小家電品類,空調類產品更易受沖擊,受疫情影響更大,從三季報也可以看出,格力的回調幅度最深。
對此,格力打的第一張牌,是渠道變革轉型,杭州馬說,轉型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來看看格力的轉型:
渠道現狀,2016~2018年,格力電器空調的出廠價上漲約36%,零售均價增長僅為11%左右,渠道利潤持續被壓縮。相比往年40%以上的水平,2018年格力渠道利潤率下降至2014年空調價格戰時的歷史地位:22%。同期,格力收入穩步增長,2018年收入增速遠高于其他空調企業,實現2000億收入目標,不過是通過侵蝕渠道利潤實現了自身業績的增長。因為在22%的利潤水平下,經銷商已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
2019年,通過控制成本,格力經銷商利潤率回歸到正常的水平。
現階段,格力各渠道層級利潤分配處于合理水平,然而,在節骨眼上,線上店鋪和直播賣貨的開通,又讓線下幾萬家實體店心又懸了起來了。
2019年11月,格力成立100%控股的電商公司,由董明珠親自擔任法人代表,接過第三方代運營的電商業務。電商公司收回了各個分區的電商權力,統一管理。自有電商平臺“董明珠的店”加盟分銷店鋪超10萬家,2019年銷售額突破14億元,無論是省級銷售公司還是3萬多個經銷商,讓其改變固有的壓貨返利模式,就要觸及既得利益,何況渠道基數還如此龐大。有一現象:董明珠一直播帶貨,就有經銷商哇哇叫苦,直播價格比店里最優惠時還便宜,店里的存貨如何賣得動?
直播賣貨和實體賣貨,本質上是一樣的,顧客還是那幫顧客,改變的,只是銷售形式。由于線上賣貨的直觀性,為了吸此流量,線上的讓利,直接在三季報毛利率拉響了警報,格力的毛利率是下降最嚴重的。
電商線上渠道,永遠是一把雙刃劍。那實際上,線下的實體店的房租,是一樣要出的,
實際上,在實體渠道上,美的已經撕開了格力的一道口子。
空調大廠美的一直跟隨格力實行銷售返利政策,但格力返利額度更高,和經銷商的利益綁定更深,完全以返利模式和格力競爭的話,美的基本是拼不過的。2012年,美的以小天鵝為試點拉開了持續至今的數字化變革。
美的在生產端力求精益化和自動化,啟動“T 3”產銷模式變革,從客戶下單到物流發送時間由28天縮短到12天以內,庫房和廠房面積均減少約1/3。在渠道端,美的通過“美云銷”等系統打通渠道數據,實現渠道管理下沉。通過自有物流安得物流和智能云倉系統,實現倉儲、貨運全網覆蓋,統一管理和調配。
隨著“T 3”產銷模式的深入,美的得以開展渠道扁平化改革,減少中間層級加價。渠道改革分為兩方面:一是對傳統渠道的壓縮,將省級銷售公司轉變為僅承擔運營職能的銷售中心,減少了一個層級的加價率;二是推行網批模式,由廠家或專業渠道商(KA,例如京東或蘇寧等),直接對接終端零售商或消費者,省掉中間渠道商環節,實現更高性價比的銷售。目前,美的傳統渠道壓縮基本完成,正在推行網批模式。減少一個層級,預估將減少10%的加價率。美的計劃以更低的渠道加價率阻斷行業新進入者,為公司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和市場份額。
在低價競爭領域,奧克斯正悄悄在格力背后桶刀子。
奧克斯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靠了京東淘寶等電商平臺,并找準了格力美的較少觸及的低利潤市場。2017年,奧克斯通過電商平臺拿到線上銷量第一的好成績,同時,其在線下探索網批模式,依靠第三方京東物流,加速去代理化。比如線下代理拿貨價與電商拿貨價基本相同,同性能產品下價格優勢明顯。
但奧克斯的市場策略是以價換量,其凈利率近幾年的高點為6.25%,低點時僅為2.49%。如此低的利潤水平,在格力、美的等大廠眼里是沒有吸引力的。然而,奧克斯兇猛的線上攻勢使得其出貨量從5年前不到300萬臺漲到現在的1000萬臺附近,行業地位也直線攀升到第四、第五,搶占了不少低端市場份額,逼得格力頻頻打壓奧克斯。還記得去年格力鐵娘子手撕奧克斯么,就是這么個背景。
但真正觸動和威脅格力的,是老對手美的。2015-2019年,格力在中低端市場份額有所下滑,2015年占比4.8%,一路下滑到2019年1-10月的2.1%。同期對比,美的2015年占比6.5%,2018年下滑至3.1%。轉折點發生在2019年1-10月,美的迅速挽回并搶占了低線市場,占比回升至6.8%。2019年10月后,格力掀起百億讓利,挽回了部分份額,而美的也不遑多讓,其低端市場份額在年底攀升到8.1%。
一番短兵相接,渠道效率高下立判。美的2019年全年在低端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即使格力年末變相大減價也沒沖擊到它的上升勢頭。其渠道調整的紅利已經開始釋放,對比之下格力渠道變革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講了一大堆,估計一堆格力粉已經開足火力要噴我了,格力真的就不行了么,這也不見得,這么多年下來,格力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還在的,就是一流的成本管控優勢。從橫向來看,格力電器的毛利率絕大多數時候也是高于同行美的集力與海爾智家。主要原因是格力電器專注于高毛利率的空調業務,除了最近幾年其他業務占比的快速提升,格力電器的空調業務占比超85%。相反,美的集團的空調業務(含零部件)占比僅約有45%。
格力電器總體毛利率下行主要源于最近幾年低毛利率的其他業務收入快速增加。這里的其他業務指的是原材料經銷業務,簡單點說是格力電器對大宗原材料進行了集中采購,包括鋼板、塑料、塑膠、原料、銅材和泡沫粒等,再轉賣給它的零部件供應商(也就是我常說的“甲供”)。
我們知道,空調產品的絕大部分成本是原材料,為了保證大宗原材料的質量,有效的控制成本很有必要。
另外,格力電器把一些廢品收入也是計入在其他業務收入里面的。
格力沒有兩把刷子,高瓴資本也不會大舉入資格力,估計也是做了相當精確的估算和預測的,那幫精算師也不是吃素的?,F在說空調的天花板,還言之過早。
中國家庭空調滲透率已經從2000年的 12%上升至2007年的 48%,進一步上升至 2017年的 97%, 增長明顯, 成長路徑類似于日本。目前中國家庭空調保有量與 20世紀 80 年代日本類似,均在戶均一臺左右, 目前中國人均 GDP約為9000美元,與 1982年日本9500 美元類似。
二、成長空間來自中西部省份
由于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氣候和發展水平不同,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空調滲透率超過 200%,例如上海,空調滲透率已經達到飽和, 不會隨著收入增長而進一步增長。
第二類是經濟欠發到的中西部省份但是氣候宜人,空調滲透率低于 10%,例如云南,四季如春,不需要空調,空調滲透率不會因為收入增長而增加。
第三類是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省份但是氣候變化大,這樣的省份被認為是滲透率有較大的上升空間。人口稠密、經濟增長快的省市可以納入此類。 例如四川過去十年人均年收入由 1.2 萬元上升到 3.1 萬元,空調滲透率過去十年從 85%提升至130%, 投資者應該多關注這些區域白電龍頭的銷售情況。
2010年和2011年家電下鄉刺激的需求需要置換。 如果壽命在 7-9 年,置換期高峰在 2017 年-2020年,這利好地產壓力下的近幾年空調需求??傮w來看,未來數年空調增長速度平穩,歷史上的高增長年份,2010 年由于家電下鄉政策刺激,2017年由于地產刺激并疊加部分 2010年的需求置換。在沒有新政策刺激下,下一個高增長的年份預計在 2025 年前后。
那很多人會問,那空調還有搞頭沒有,當然有, 2009-2018空調十年間年復合增長率7%。中國家用空調市場經過前幾年高速增長后,未來將進入平穩增長期。復合增長率在7%以下。相對于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衛星產業鏈,空調的復合增長率只能算是小弟弟。#鋰電股領漲兩市國軒高科漲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