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刀客居(轉載已獲授權)
1
基本情況
患者:55歲,男性
主訴:右下肢疼痛近1個月、加重10天。
現病史:患者20年前扛重物后出現下腰背部疼痛,直立腰椎前屈位加重,腰痛 VAS 8-9分,平臥休息緩解,間歇性發作,伴右下肢放射性疼痛。 每年發作數次休息后緩解。 1個月前又出現右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自右臀部后方、大腿后方、放射至小腿后方、足背,加重10天,VAS評分8分。 疼痛不因休息或改變姿勢而緩解。 無腰痛、無下肢無力行走不穩、無間隙性跛行等癥狀。 今來我院門診就診,門診以“腰椎間盤突岀癥”收入院。 病后精神可、食納夜休可、二便正常。【 閆曉東后續備注: 他是今年過年前(2019年2月初)到門診找我看病,當時看著突出不大,疼痛雖明顯,尚能忍受。 就讓他回家口服鎮痛藥和營養神經藥。 過完年上班又來找我說沒啥效果,而且有所加重。 這才收住入院。 從首診開始,我一直覺得他的癥狀用腰椎間盤突出癥解釋有些牽強。】( 小編注: 此病例的住院時間應該為2019年2月底至3月初期間)。
1
入院查體及輔助檢查
入院時查體:脊柱及四肢外觀無異常。L4/5、L5/S1棘突間隙壓痛陽性;四肢感覺、肌力、肌張力未見異常;膝反射:左/右=++/-;踝反射:左/右=++/+;病理征(-)。直腿抬高試驗:左/右=-/+(60°);直腿抬高加強試驗:左/右=-/-;股神經牽拉試驗:左/右=-/-;梨狀肌緊張試驗:左/右=-/-。
輔助檢查:血常規、電解質、肝腎功、C反應蛋白、血沉等實驗室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影像學檢查如下:
2019-02-09腰椎六位片:L4/5椎間隙高度明顯丟失。
2019-02-11腰椎CT:椎間盤無鈣化。
2019-02-01腰椎MR:腰椎間盤突出(L4/5)右側腰5神經行走根受壓可能。
1
診 斷
初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L4/5)?
擬診分析:腰椎間盤突出癥支持點:既往腰痛并右下肢放射痛病史,本次有右下肢放射痛癥狀;查體:L4/5間隙壓痛(+),直腿抬高試驗左/右=-/+(60°) ;影像學提示L4/5椎間隙高度丟失,腰椎間盤突出(L4/5,右側旁型);右側腰5神經根受壓。不支持點:右下肢疼痛癥狀不因休息或改變姿勢緩解,為持續性刀割樣疼痛。
診療經過:入院3天后再次查體,發現右臀部外側、右小腿前外側皰疹樣皮損,局部觸痛(+)。請皮膚科會診后初步診斷:右下肢坐骨神經帶狀皰疹。建議給予泛昔洛韋口服治療,觀察患者癥狀變化。用藥3天后患者訴右下肢疼痛癥狀明顯緩解,VAS2分。查體見右下肢皮疹局部結痂,炎癥范圍明顯消退。用藥后1月、3月復診:右下肢疼痛明顯緩解,VAS 0分,右下肢皮疹完全消退。
入院3天后查體發現患者右臀部外側、右小腿前外側皰疹樣皮損。
泛昔洛韋用藥后第3天后右下肢皮損略減輕
最后診斷:右側坐骨神經帶狀皰疹
1
討 論
討論:腰椎間盤突出癥與坐骨神經帶狀皰疹的鑒別診斷
臨床上,下肢坐骨神經帶狀皰疹雖然少見,但其癥狀、體征與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類似。尤其對于既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影像學上有相應節段有神經受壓表現之患者,尤其容易混淆。需要仔細詢問病史,完善查體,結合影像學檢查做出明確診斷,否側容易在誤診下,錯行椎間盤手術。
本例患者,既往有間歇性多年腰痛并右下肢放射痛病史。本次癥狀以右下肢放射性疼痛為主。查體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癥類似的體征:L4/5間隙壓痛,右下肢支腿抬高試驗(+)等。影像學檢查X線片提示L4/5椎間隙高度明顯丟失,MR提示L4/5椎間盤旁中央型突出,右側腰5神經受壓。初步診斷考慮腰椎間盤突出癥,收入院擬手術治療。入院后再次詢問病史發現患者右下肢疼痛特點為與姿勢及體位無關,疼痛不因體位變化緩解或加重,入院首次查體脊柱及四肢外觀無異常。但入院3天后再次查體,發現右下肢坐骨神經走行區皰疹皮損。應用抗病毒藥物后右下肢放射痛明顯緩解。最后診斷右下肢坐骨神經帶狀皰疹。遵皮膚科會診意見給予持續抗病毒藥物治療,1月、3月后隨訪發現患者癥狀完全緩解。
我們的思考:對于既往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病史的患者,下肢神經帶狀皰疹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癥狀類似,忽略對病史的詢問及查體容易混淆,以致錯誤的診斷治療。對于坐骨神經帶狀皰疹,其也有自身獨特的癥狀表現及體征:下肢疼痛不因姿勢體位變化緩解或加重;坐骨神經走行區在發病后逐漸出現表皮皮疹等皮損表現。下肢疼痛呈刀割樣疼痛。追問病史患者發病前近期往往有勞累、感染、免疫力下降等病史。全面搜集病例、反復仔細查體、不放過一絲可疑,有助于我們明確診斷,避免誤診、漏診。
GUJINZHONG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