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婁多峰,河南風濕病醫院創始人,出身中醫世家,從事風濕病及骨傷科教學、臨床和科研工作50余年。創立的中醫風濕病系統理論工程編入了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普通教材。先后任河南中醫學院骨傷系主任,河南中醫學院類風濕研究所所長、河南省中醫風濕病專業委員會顧問、風濕病分會顧問。研制的“痹苦乃停”和“痹隆清安”兩種藥物治療頑痹(類風濕性關節炎)寒癥、熱癥,獲86年 家(部級)重大科技成果獎;研制的“消傷痛擦劑”治療急性軟組織損傷,獲河南省衛生科技成果獎;承擔研究的“中醫中藥治療痹(頑)癥的研究”課題獲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編著了我國第一部痹病專著《痹癥治驗》;主編了《高等中醫院校骨傷科系列教材》,著述《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等,著書十余部。先后被收錄于《全國名老中醫》、《國際名人詞典》。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
溫補腎陽、活血養血、散寒祛風法治強直性脊柱炎案
胡某,女,32歲,農民。
1985年9月27日。
患者腰腿疼痛3年。自1983年春不明原因出現腰痛,持續性酸痛。經治不愈。約2個月后出現自腰沿雙側坐骨神經向下放射性疼痛,按腰椎間盤突出癥行牽引等治療,效欠佳。后到外省診斷,按類風濕治療,用多種中西藥物,腰部疼痛減輕,但坐骨神經痛癥狀不減。來診時,下腰部及兩下肢疼痛,左側為甚,須服潑尼松止痛及炎痛喜康方可減輕疼痛。行走困難,疼痛沿坐骨神經向下放射至小腿外側及足面,伴麻木感。上肢小關節亦麻涼,近端指間關節時痛時止。面部時有腫。疼痛遇冷加重,天陰下雨時加重。舌質淡胖,有齒印,少苔。脈沉弦。
雙側骶髂關節模糊,邊緣不整。左髖關節間隙變窄。
診為腎痹(強直性脊柱炎)。
證屬寒凝督脈。
治以溫補腎陽,活血養血,散寒祛風。
羌活,獨活,威靈仙,千年健,鉆地風,制川烏、制草烏(先煎),木瓜,當歸,雞血藤,白芍,淫羊藿,香附,甘草。
水煎服。囑其避風寒濕邪,勿勞累。
服上方6劑。腰及雙下肢疼痛減輕,畏寒減輕。醫囑:①上方繼服10劑;②痹苦乃停片,每服6~8片,每日4次,連服3個月以上。
1987年11月9日隨訪,停藥2年,病未發作,已從事正常勞動。
本案引自(《婁多峰論治痹病精華》)
強直性脊柱炎造成坐骨神經痛不少見。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應以補腎為大法。坐骨神經痛呈放射性痛,中醫多認為屬風邪所致,治應活血養血兼祛風。結合本案具體情況,以溫補腎陽活血養血、散寒祛風治之,獲佳效。
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癥狀的疾病。與HLA-B27呈強關聯。某些微生物(如克雷白桿菌)與易感者自身組織具有共同抗原,可引發異常免疫應答。是四肢大關節,以及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結締組織纖維化和骨化,以及關節強直為病變特點的慢性炎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屬風濕病范疇。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1)腰和(或)脊柱、腹股溝、臀部或下肢酸痛不適,或不對稱性外周寡關節炎、尤其是下肢寡關節炎,癥狀持續≥6周。(2)夜間痛或晨僵明顯。(3)活動后緩解。(4)足跟痛或其他肌腱附著點病。(5)虹膜睫狀體炎現在癥或既往史。(6)AS家族史或HLA-B27陽性。(7)非甾體抗炎藥(NSAIDs)能迅速緩解癥狀。2.影像學或病理學(1)雙側X線骶髂關節炎≥Ⅲ期。(2)雙側CT骶髂關節炎≥Ⅱ期。(3)CT骶髂關節炎不足Ⅱ級者,可行MRI檢查。如表現軟骨破壞、關節旁水腫和(或)廣泛脂肪沉積,尤其動態增強檢查關節或關節旁增強強度>20%,且增強斜率>10%/min者。(4)骶髂關節病理學檢查顯示炎癥者。符合臨床標準中第(1)項及其他各項中之3項,以及影像學、病理學標準之任何一項者,可診斷AS。
如仍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果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健康知識,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如需問診,可點擊主頁快問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