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儒,男,天津著名中醫,以善治溫病聞名于世,世稱“石膏王”。出身中醫世家,1936年通過天津市中醫考試,后拜當時四大名醫之一的名中醫孔伯華為師。1957年3月調任天津市第六醫院,后更名為長征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被評為市級勞動模范,后任天津市第五屆政協委員,天津市第九屆、第十屆人大代表,天津市中醫學會理事、顧問,天津市和平區政協副主席等職。先后著《溫病芻言》、《時后積余集》等中醫專著,發表“腦意外治療經驗”、“無黃疸型慢性肝炎的脈因證治”、“急、慢性腎炎的辨證論治”等多篇中醫學術論文。
溫經散寒、通陽透表法治風濕性關節炎案
燕某,男,15歲。
1978年2月23日
患者于1977年5月,自感兩下肢沉重,至同年6月開始腿痛不腫,不定時發燒,最高達41℃,經治療1個月無效而到縣醫院住院,診斷為“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用潑尼松、保泰松治療10天燒退,出院后繼續服藥,2周后又發燒,又住縣醫院。當時腿痛,手關節痛,活動不利,血沉180mm/h。發病8個月來,每隔半月即出現高燒,持續不退,四肢關節腫痛,日漸加重,而激素始終未停。于1978年2月3日來我院門診,而收入內科病房。診查體溫39.8℃,心律齊,心率快,心尖部可聞收縮期雜音1~2級;兩手指關節、腕關節及兩下肢各關節腫脹,活動受限,不能站立,手不能握,且手顫動。血沉64mm/h,心電圖:I、Ⅲ、aVF、V6S-T段低平,T波倒置。舌苔白潤,脈沉細而數。辨證認為患者長期居住作業于潮濕之地,濕邪自下外侵,致有下肢沉重之感,是濕邪浸漬于先;又以勞累汗出,復感風寒于后,遂使寒混相搏,瘀阻于經絡關節,閉阻于血脈,而發為痛痹。
溫經散寒,通陽透表。
桂枝,杭白芍,附子,細辛,麻黃,防風,白術,忍冬藤,生姜,甘草。
據述服藥半小時后,全身出汗,各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可以輕微活動。藥服2劑后,腕關節腫大明顯見消。仍按原方,每日1劑。
連服藥4劑,膝關節已不痛,舌質紅、苔白糙。原方加石斜,麥冬。每日1劑。
前方連服半月,汗出減少,各關節腫痛大減,能下地輕微活動,惟下蹲及站起時膝關節尚有痛感,手握有力。仍服原方。
服藥1周,全身關節腫痛均已消失,活動靈活,走路自如。而脈轉滑數,此系久服辛熱之味,已有化熱化燥之象。故予原方加清熱養陰之味。
生石膏,秦艽,忍冬藤,麥冬,石斛,桂枝,杭白芍,附子,麻黃,細辛,甘草,白術,川萆薢,牛膝。
每日1劑。
前方連服半月,血沉23mm/h,行動自如。于4月16日痊愈出院。囑其繼服丸劑,以資鞏固。
生石膏,忍冬藤,桂枝,麻黃,細辛,杭白芍,甘草,白術,附子,桑寄生,威靈仙,蘇地龍,祁蛇肉,雞血藤,桃仁。
共研細為蜜丸,每丸9克重,早晚各1粒。
本例即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而以寒濕為主之痛痹。王老治療痛痹常以《金匱》之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細辛,以忍冬藤代知母取勝。本方以麻黃、防風散風祛寒,使關節瘀阻之寒濕隨發汗而透達于外,以達到消腫之目的。蓋四肢關節之腫痛,從汗解則道近而效速,從內消則道遠而效遲,故散風祛寒實為消腫止痛之捷徑。桂枝、細辛通陽散瘀,流通氣血;附子、白術溫經散寒,健脾祛濕;附子又可助麻、桂之發汗透邪,病情嚴重者,非生附子不為功。曹穎甫《金匱發微》治戴姓婦案中,此方用熟附子2克,2劑不應,二診時改用生附子,汗乃大出,2劑肢節便能屈仲,足腫亦消(用生附子必須先煎二個小時,以去其毒)。觀此,本方之發汗非獨麻桂之力,實有賴于附子之助也。但麻、桂、辛、附過于辛熱發散,且易化燥傷陰,故以芍藥、甘草之酸收甘緩,合化陰氣,以防辛散之過及傷陰之弊。忍冬藤除有清熱解毒、牽制桂附之熱的作用外,還有宣通經絡之力,且較知母為優。本方雖有大量辛熱發汗之品,但臨床應用,只有腫痛處局部出汗,隨著病情的減輕而汗出亦少,及至腫消痛止,雖服原方,亦不出汗。仲景立方之奇,頗有不可思議之妙。蓋寒濕瘀阻關節,必須發汗驅之外出,此祛病之捷徑也,如本例病延9個月,始終服用激素,而高燒時愈時作,關節腫痛日漸加重,自服中藥后,僅服2劑,腫痛明顯減輕,據患者之母說,8個月來從未如此見效。服藥1個月,腫痛痊愈,血沉恢復正常而出院。
(《中國現代名中醫醫精華?王季儒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