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雪芹來源:校本研究網 時間:2011-06-30
提起寫作文,大多數孩子叫苦連天,一臉的茫然,不為別的,就覺得沒話可寫,即使覺得有內容可寫也不知從何寫起。勉勉強強地寫完作文吧,錯字連篇,篇幅也很短小,行文如記流水賬,就連這短小的文章也是擠牙膏似的擠出來的。這樣寫作文對孩子來說確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孩子寫作文如此犯難,那我們語文老師教作文是不是就很輕松呢?當然不是。說起教作文,我們老師也感到很困惑。每次作文課前,寫下水作文或者讀一些較好的范文吧,表面看起來對孩子似乎起到了示范作用,實際上孩子們在寫的時候大多都在模仿,幾乎是千人一面,很難有突破,反而束縛了他們的寫作思維,結果適得其反。那么,作文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的認識。
一、熱愛生活,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
作文的素材來自哪里,當然是生活,生活才是寫作之源,所以我們的老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去感悟一切,汲取營養。只有熱愛生活,才能仔細地觀察周圍的一切,甚至用心去感受這一切,從而獲取寫作素材。學生一旦有了真實有效的寫作素材,他們就樂于表達,易于動筆,寫作文也就不會那么痛苦,會心甘情愿地去表達自己的心聲,變成一件很愉悅,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學生這樣長期堅持下去,自信心會越來越強,成就感也會越來越強,更重要的是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寫作興趣,培養了他們敏銳的觀察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作文來源于生活,真實的東西往往是真情的流露,無需裝飾,無需雕琢。
二、教學方法是學生寫作的指路明燈
習作課本來是很單調乏味的,為了使它更生動、更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靈活多變,切合實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創作熱情。
(1)讓學生學會打腹稿
不論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教師應教會學生打腹稿。打腹稿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審題、立意、選材、構思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暫時是在心中醞釀而沒有通過筆把它釋放出來。學生打腹稿時往往調動了很多器官,是用心去體驗的。一旦這些習慣養成,寫作文時就不會打無準備之仗。打完腹稿再讓學生交流,這個過程不但培養了孩子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更是重新作文整理思路的過程。
(2)開展廣泛的閱讀,學會積累運用。
通過廣泛的閱讀來提高寫作水平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我們學校開設的閱讀欣賞課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有助于開拓孩子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另外,我覺得班上的圖書角,學校的閱覽室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對孩子們起到開放、實用的作用。我認為這些還不夠,每個星期能不能增設一節自由閱讀課,其實孩子們很喜歡這些課外讀物,包括一些古詩和名著。學生在閱讀中欣賞,在閱讀中積累,最終達到在閱讀中運用。再比如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可以運用到作文教學中,我相信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管使用什么教學方法,都應該是學生寫好作文的一盞指路明燈。
三、評改作文是永恒的主題
任何一篇好的文章是要經過無數次的否定,無數次的修改,才能寫好的。長期以來學生的作文基本是老師批閱,甚至連錯字,錯句都是老師一手包辦的。結果是每改完一次作文,老師是累得直不起腰,發下去的作文學生卻懶得去看一眼,這真應驗了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語“人著累戲沒人看”。所以,我們的老師應把主動權還給我們的學生,應從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出發培養學生自己評作文,改作文的能力。可以采取學生自評、家長評、學生之間互評、師生共評的方式。學生在互評中可以取長補短,也可以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和識字斷句的能力。對于好的作文,老師可以讓學生在作文課上繪聲繪色地朗讀,一方面是對這些學生進行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對別的學生也是一種促進。不好的作文可以寫到黑板上,讓大家共同來尋找不足之處,共同進步,讓評改作文成為學生寫好作文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