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已經有了主見,但如果有10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
這種現象被稱為“韋奇定律”,由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
(你看上了一件衣服,你朋友說不好看,你買不買都會猶豫一下~)
一個人,如果對其所買的產品滿意,Ta會把這種好的感覺告訴給周圍的8個人;但如果Ta對所買的產品不滿意,Ta會把這種不好的印象至少告訴給周圍的20個人。這種購買心理現象被稱為“阿瓜約效應”,由美國經濟學家拉斐爾·阿瓜約發現提出。
(蜜雪冰城檸檬水啊,老鐵們99一杯。不是4塊嗎?啊真酸哪,別說話啦~所以,不喜歡喝酸的人可能就不會點蜜雪冰城檸檬水了~)
每一位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 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
這就是著名的“250定律”,由美國著名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而出。這一定律有力地論證了“顧客就是上帝”的真諦,常被應用于商品銷售中。
(蜜雪冰城咱也不喝了,咱喝co co啦,好喝嗎,好喝~然后,看到好多人拿著co co拍同款~)
被觀察的人或事物,會因其被觀察的行為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這種現象被稱為“觀察者效應”,即我們幾乎沒辦法不影響我們觀察的事物。
(比如上班時間,老板就站在門口站著,我就不相信你還能云淡風輕、嘻嘻哈哈地跟別人聊著天~)
意識到自己被觀察或者被研究,從而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被稱為“霍桑效應”。
(比如老師走進教室的那一刻,全班同學全部閉嘴閑聊假裝看書或寫作業,你懂得~)
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很明顯,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這就是著名的“酒與污水定律”。
(一顆老鼠屎,會毀了一鍋湯。所以,你身邊有沒有愛瞎攪和總壞事的“老鼠屎”?)
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著名的“泡菜效應”,強調環境對人或者事物的影響和重要性。
(典型的例子就是媽媽帶孩子和奶奶帶孩子的區別唄~)
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 雅各布森于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
(每個潑婦都是在一次次吵架中鍛煉出來的,每一個淑女都是靠男人的紳士風度培養出來的。)
其實,我只是很簡單的做了一個小結而已,更多內容見微信公號「定律原理效應大全」,每天了解多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