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節
基底節
基底節又叫基底核,是埋藏在兩側大腦半球深部的一些灰質團塊,位于白質內,位置靠近腦底,包括紋狀體(尾狀核、豆狀核)、屏狀核和杏仁體。
其解剖結構及各部分功能:
紋狀體:
解剖結構:①尾狀核是由前向后彎曲的圓柱體,分為頭、體、尾三部,位于丘腦背外側。 ②豆狀核分為殼和蒼白球,其中殼和尾狀核合稱為新紋狀體,蒼白球稱舊紋狀體。
功能:紋狀體是椎體外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節軀體運動中起到重要作用,并發現蒼白球作為基底前腦的一部分還參與機體的學習記憶功能。
屏狀核:
解剖結構:位于島葉皮質與豆狀核之間。位于外囊和最外囊之間。
功能:人類的屏狀核功能尚不清楚。
杏仁核:
解剖結構:在側腦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馬旁回鉤的深面,與尾狀核的末端相連。
功能:邊緣系統的皮質下中樞,與調節內臟活動和情緒產生有關。
解剖圖解:
背側丘腦
簡稱丘腦,為一對卵圓形的灰質團塊,借丘腦間黏合相連。在人類其功能以傳導為主,被認為對感覺有一定的整合功能。當背側丘腦受損時,可引起痛覺過敏,自發性疼痛等表現,并伴有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其解剖圖解見上面諸圖。
內囊
是位于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的白質板。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開放的“V”字形,分前肢、膝和后肢三部分。當內囊損傷廣泛時,患者會出現對側偏身感覺喪失(丘腦中央輻射受損),對側偏癱(皮質脊髓束、皮質核束損傷)和對側偏盲(視輻射受損)的“三偏”癥狀。
解剖圖解:
基底節區
基底節區,影像學名詞。包括:基底節及其周圍白質、內囊。為一不太明確的區域。
影像圖解:
臨床上部分醫生把丘腦出血也列入基底節區腦出血,有待商榷。
目前國際上不把丘腦出血列入基底節區出血,可以認為丘腦不在基底節區內。
End
這是一個影像醫生和技師的學習、分享、交流平臺,如果您有關于影像方面的,任何有趣、有料、有干貨的內容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請聯系我們!(ps:還有豐厚的稿酬回報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