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固有的思維中,離婚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但這不是絕對的,有時離婚可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幸福”。
所以,孩子過得幸不幸福,關鍵在于父母如何去處理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處理不妥,即便家庭完整,孩子也會受傷,處理恰當,即便家庭破碎,孩子也可能比原來更幸福。
正準備離婚的父母一直在考慮:“對孩子來說,什時候離婚才是最合適的?”
不巧的是,對孩子來說,永遠沒有“合適”的時候。孩子覺得自己非常脆弱,情感上毫無保障,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通常,年幼一點的孩子比較糊涂,在他們感受到家里普遍的絕望氣氛時,他們是無法明白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的,這有可能使他們責備自己,以為自己就是父母離異的根源,因為這個年齡階段還是嚴重依賴父母的時期。
當我們因為種種理由而選擇離婚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承受著什么?父母離婚到底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父母離異后,孩子都會或早或晚一點出現(xiàn)一些情感上的問題。
下面是由父母離婚后引發(fā)的各年齡段的相應癥狀,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學齡前兒童
看著父母中的一個離開另一個,孩子會覺得自己也有可能被遺棄,和父母分開可能讓孩子過度憂慮,有時行為還會出現(xiàn)退化現(xiàn)象(如尿床和過度依賴父母)。
或者還會對父母有過分的要求,行為放縱,男孩可能會變得女孩化和愛欺負人。他會哭鬧著要找已離開的父(母)親,并把自己的一切美化起來,常在假想中與之說話。
5~8歲兒童
他們相對年長一點,可以確切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如變得反復無常,不善交際,不愿上學。他還擔心已離開的父(母)親過得好不好,希望他們能重新走到一起,甚至還會制造一些小問題以求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會毫無理由地認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的離異,為此深深責怪自己。他們還擔心可能會有別的孩子來取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9~12歲兒童
這些準青少年傾向于向父母表達他們的憤怒。父母在他們心目中至善的、全能的、呵護的形象一下子就倒下了,家庭突然解體了。他們會習慣性地將一方視為壞人,將另一方視為受害者。
特別是在爭奪監(jiān)護權的斗爭中,他們會為不知道該對誰忠心而為難。等到后來,他們會怨恨某一方(通常是沒有監(jiān)護權的一方),甚至會與對方斷絕來往及心理上的聯(lián)系(例如,一個原來很喜歡與爸爸下棋的兒子很可能就會從此不再下棋了)。
青少年時期
他們會很消沉,甚至以否定社會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在這個年齡段,要注意分清他們的行為與普通的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之間的區(qū)別)。他們會試著以道德的眼光分辨誰對誰錯。由于害怕會進一步被父母拋棄,他(她)變得成熟和獨立起來。
18~22歲的孩子
這些孩子會擔心他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也會對自己的將來有一點擔心,特別是在婚姻方面。在這場危機的風暴中,他們可能已經做出了決定:以后不結婚或者不要孩子。
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tǒng)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guī)則和需求。家庭系統(tǒng)的第一法則是:夫妻關系優(yōu)于親子關系。
當夫妻關系出問題時,孩子就會用”犧牲自己“(裝可憐),來挽救父母的夫妻關系。如果夫妻關系不佳,家庭中的成員就會被迫做出不良的適應。
父母之間出現(xiàn)問題,較小的孩子第一反應通常是以為自己做錯了事,所以父母才會離婚。他們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怪罪自己,然后會盡一切努力挽回父母的婚姻。
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偏差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輔導之后,往往發(fā)現(xiàn)是他們的婚姻先有問題。
孩子借著自己的問題行為來維系整個家庭的平和,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
不是的!離不離婚,與孩子無關。
夫妻間是否真正發(fā)自內心的愉悅和幸福,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真實感受到父母間微妙的親疏遠近關系。如果父母終其一生地不快樂,痛苦,互相折磨,隱忍壓抑,他們的孩子很難幸福。
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無辜卷入父母關系的孩子,深深地發(fā)出吶喊:父母那么痛苦地在一起,不如分了算啦!各自解脫。當然這些想法往往是他們長大之后才會意識到的。
事實上,如果父母在思考離婚問題時,能夠把孩子放開,如實地去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坦誠地問問自己:我們夫妻倆到底舒不舒服?我們有沒有活出各自的精彩和自己想要的人生,那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
孩子,是無辜的,首先放下孩子對這段婚姻的責任,以成人的姿態(tài)來面對這段婚姻。
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了,但這件事與你無關。爸爸媽媽是分開了,我們不再是夫妻一起生活,但我們仍然是你的父母,你仍然是我們的孩子。'
很多人有個誤解,離婚的時候女性會覺得我的孩子沒有爸爸了,爸爸會想,我的孩子沒有媽媽了。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婚姻的解體,不等于父母責任的解體。夫妻離婚之后,孩子不管是跟著媽媽生活還是爸爸生活,另一方對孩子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那份親情是依然存在的,只要夫妻雙方不去人為的破壞和阻止,孩子會天然的繼續(xù)享受爸爸媽媽帶給自己的愛。
父母之間出現(xiàn)問題,孩子總會在自己身上找過失,寧愿是自己有錯。
如果父母說'爸爸媽媽分開與你們無關,爸爸媽媽依然是你們的父母',孩子就可以松口氣,不必再傷害或責怪自己,孩子的心理負擔就可以得到解脫。
婚姻本身是夫妻兩個人的隱私,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隔離在親子關系之外,這是對孩子和夫妻關系的雙重保護。父母不必將自己的情感困惑、個人隱私與痛苦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并讓孩子承擔責任,同樣的,孩子也不必去解決父母的問題。
這樣,父母能更好地面對自己真實的問題并有機會得到梳理,而孩子也能因此得到解脫。這就是家庭中的系統(tǒng)隔離法則:夫妻間的婚姻情感問題,隔離在孩子之外,孩子不必卷入父母的情感漩渦,這樣孩子就能得到保護和解脫。
電影《失戀33天》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復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xiàn)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好的婚姻不是沒有問題的婚姻,而是一路攜手解決問題的婚姻!
離婚,只意味著夫妻雙方由一種關系過渡到另一種關系,并對于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卻從未改變過;離婚,只意味著曾經的夫妻緣分已盡,但不意味著彼此將成為苦大仇深的冤家,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路人。
無論當前是怎樣的狀況,離婚也好,不離婚也罷,此時此刻,給自己一個機會靜下心來,好好看看自己的親密關系,好好疼惜自己。讓自己有能力在親密關系中,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給自己一個機會,開啟新旅程。千萬別在親密關系中委屈自己,那樣只會讓親密關系越來越失衡。
所以,不管你們是恩愛的夫妻,還是現(xiàn)已分道揚鑣變成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對于孩子的守護不能因此而改變。因為父母的愛,才是孩子內心真正的家,不管怎樣,請做好孩子的守護者,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心靈上的家園。
為了孩子,不再委屈自己。
如實地面對自己,在親密關系中活出你想要的精彩,活出你欣賞的樣子,那才是給孩子和你自己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