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人的光榮
余永佳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近日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中國地質調查局實現了人類在海域可燃冰試開采中連續穩定產氣的歷史性突破。
這是中國地質人的光榮,也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榮耀。
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分子,外觀像冰,故又稱之為氣冰、固體瓦斯。其亮點是:
一儲量豐富。
可燃冰是大自然饋贈人類的能源寶庫。1立方米可燃冰可轉化為164立方米天然氣和0.8立方米水,據評價,光是海底可燃冰分布范圍就達4000萬平方公里,可滿足人類使用到公元3000年。
我國可燃冰資源豐富,主要分布于南海、東海海域以及青藏高原、東北的凍土區,資源量分別為64.9萬億m3、3.4萬億m3、12.5萬億m3和2.8萬億m3。若上述數據屬實以及我國全面具備工業化、商業化開采能力的話,同樣可以確保國人的千年能源之需。
二綠色清潔。
可燃冰使用方便,點火即可燃燒,且僅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沒有任何殘渣和其他污染物。
中國煤炭資源豐富,然而大規模開發往往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我國石油和清潔能源——天然氣,雖然資源量仍在增長,但是勘探難度也在進一步加大。隨著高品質油氣的大量開發,剩余的油氣資源多為低品質和高風險類型。
核電則存在著難以把控的安全隱患。
我國是世界原油第一進口大國和世界天然氣三大進口國之一,可燃冰被譽為是本世紀最具商業開發前景的綠色清潔戰略能源,故理應成為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以及核能的最佳替代品。
三能量密度高。
可燃冰能量密度高,其燃燒的能量,遠遠高于同等體積的煤炭、燃油、液化氣等化石燃料。
可燃冰深埋于寒冷的永久凍土層內,或潛伏于距海面900-1200米的深海沉積物中,因而給開發利用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能源資源極度匱乏的日本,曾于2013年試采可燃冰,因泥沙堵住了鉆井通道,最終鎩羽而歸。據悉今年該國重新試采可燃冰,但再一次重演折戟沉沙之悲劇。
中國此次運用自己的智慧——創新勘探理念和自主開發的鉆井設備、技術工藝,不僅贏得了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的先機,更能為引領世界各國安全開發可燃冰以及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闖出一條可行之路。
可燃冰開發是一項高投入、高風險的強國富民工程。我國初試鋒芒的海域可燃冰試采技術,一旦能全面滲透和拓展至工業化、商業化開發領域,就定能為優化能源結構、驅除酸霧毒霾、凈化生態環境、增強綜合國力和造福黎民百姓帶來新的福音。
投入不足是制約可燃冰超常規開發的重要因素。可燃冰市場前景無量,可拉動上百萬億元的內需,然而其投入卻始終處于貧困階段。
早在10年前,國家發改委出臺的《中國石油替代能源發展概述》曾透露,中國在未來10年將投入8億元用于可燃冰的勘探研究。
然而此10年間,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數萬億、甚至更多的資金都涌入房地產、鐵公基以及屢戰不勝的城市交通治堵持久戰等領域。盡管城市人民的宜居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同時也暴露出泡沫四起,造價高達數十億、上百億元的超高層建筑爭相崛起以及空城、鬼城遍布三四線城市等新問題。
上海至南京一口氣建了兩條高鐵。高鐵運能過剩,現仍嫌不過癮,又在搞第三條,天文投資數字的京滬第二高鐵也是志在必得。
交通轉軌更已成為一二線城市的共同追求。
然而這10年間的8億元可燃冰勘探投資,卻只及北京地鐵16號線單位造價12億元/公里的2/3。
不知中國地調局此次搶占了技術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可燃冰安全可控開采競爭制高點后,能否更新和優化無人進行反思的投資思路?
其次是必須強化風險管控。
可燃冰勘探和開發任重道遠,前行征程上仍存在諸多威脅人類生存的技術難關和安全障礙。
例如可燃冰中的甲烷,一旦在繁復的開發過程中出現細小技術差錯,讓其從水合物中大量逸出,就會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的破壞。
可燃冰開采技術難度大、成本高,摻不得半點浮夸和水分。目前我們只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這就需要我們戒驕戒躁,再接再厲,實事求是,堅持創新為先,在提高開發效益、規范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可燃冰開發,有可能會引起新的領土紛爭、科技諜報和資源爭奪大戰。因此需要我們預籌早計,超前制定科學可行的預警方案,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正確協調和理順好周邊鄰國的關系,使可燃冰開發成為人類追求和平進步、共享科技文明和合作共贏的新亮點。
汽車產業,是繼續走補貼輸血、發展充電樁以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等群雄并起之路,還是確立適合國情、尤其是順應未來產業發展規律的新技術路線?
能源產業,如何開創一條大力開發水能、風能、太陽能、可燃冰等清潔能源,淘汰煤電,有序發展核能的新路?傳統采煤業以及煤電工業,該如何扎實做好科技創新、產業重組等項基礎工作,確保電力工業向綠色低碳產業的進化和轉型升級?
地質人正在為中國創造輝煌。可以相信,只要真正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優勢辦大事的政治優勢,我們中國人就定能在開發可燃冰進程中走的更快、更遠和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