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這個三口之家的動人故事證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文 | 易水寒煙
來源|國館共讀社區
來自國館讀書
今日共讀目標
今天我們與領讀達人@易水寒煙
一起共讀本書第四天
的內容。
這里看不到錢鐘書,楊絳和錢瑗的學術造詣,有的只是一家三口的普通生活。“家”的意義本就與成就無關。楊先生筆下記錄的,正是很多人正在經歷或一直向往的日子。相遇,相知,相守,“陪他走得愈遠,愈怕他不見”這樣的牽心掛肚。
古驛道上,我們早晚都會失散,再多執念與不舍, 最終都要放下。這是自然規律。感嘆的正是無常,無論多輝煌的人生,最后都要和愛的人走散,且永不重逢。這是怎樣的無奈?
錢鐘書臨走前對楊絳說:“絳,好好里”。熟悉的無錫方言,這樣的叮囑也只是聽一句少一句,都不過是楊絳牽掛錢鐘書,牽掛錢瑗。
藍田歸來,錢鐘書對楊絳說:“我們之間,只有死別,不再生離”。世界很大,能相遇相愛,是很大的緣份。人生很短,能相依相守,便是幸福。而今,一切都是奢望。感情的糾結,有時不過是一人想掙脫,一人要去撿。當失去了,走散了,思念依然是一種習慣,才明白那是一生摯愛。
羨慕她是個很完美的女人,豐富的經歷,坦然的心態,完整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有那樣一個幽默、忠厚的丈夫,那樣一個聰明、剛直的女兒。在外受到萬人敬仰,在家又下得廚房,女作家中少有的完美而幸福。
這種人間煙火的愛,如此的簡約、但卻是如此的真真切切,這其中沒有喜劇,也正是無數的難以預料的人生悲事,才鑄成了這世間的繽紛彩色。楊絳先生的這些文字,讓人充分體味到了人生的純美和無奈。
溫文儒雅背后有著接受一切的氣度胸懷,無論面對打擊還是光環,兩人都能淡然處之,寵辱不驚。都能安靜地坐在書屋之中,鉆研自己的學問。哪怕是呆在擁擠嘈雜簡陋的辦公室里,這就是值得我們敬仰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他們身上有那樣一種'靜氣',在這樣一個喧嘩浮躁的社會里,幽幽散發著百合般的清香,驅散著太多的污濁之氣。
60多年風雨歷程,夫妻相濡以沫,彼此扶持。書中有兩人為對方理發的照片,讓人不由慨嘆,有伴侶如此,夫復何求?
女兒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媽媽的一日三餐,特地寫信教媽媽,如何做簡易飯食,她自己已經不能進食。讓人不由慨嘆,有愛女如此,夫復何求?
三個人,路上一起走,難得的是能夠如此彼此珍惜,彼此關愛。三個人的生命已經緊密結合,無法分開,是因為生命中的緣分,更是因為深深的'愛'。
人的成長,不過是去學會懂得怎樣愛——學會去滿足、學會去寬容、學會淡泊、學會感激,學會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縷陽光。
我們終會失散,請在有生之年緊緊相守。
音頻來自國館主播:旮旯里的doud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