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你插花保鮮技巧
瓶中插花,最喜人的是花兒那瑩瑩清鮮,盈盈生機,撲面而來,令與花靜靜相對的人心頭怡悅無比。人們珍惜美好的事物,也就盡可能延長花的保鮮期。歷代總結了很多經驗,記錄下來。在宋代蘇軾的《格物粗談》與林洪的《山家舊事》等書都有提及了。
花材保鮮,首先在剪切花枝時就要注意。如明代張謙德《瓶花譜》、清代陳淏子《花鏡》說,要選擇欲放之蕾,初開之花,這才是是最理想的。牡丹、芍藥、月季、菊、荷等花都是。如果是一枝多花的,可選部分花半開、部分含苞、部分全開的,如蠟梅等。如果拿已經盛開的花朵來插花,勢必很快凋零。
花材保鮮,傳統上有
火炙切口、蠟封切口、熱水浸切口等法,使花枝根部切口不易腐爛,這樣才能保證吸水,使花始終保持水靈,瓶里的水也不容易腐壞。或將切口擊碎、擴大,可以使得花枝吸水更佳。如宋代林洪《山家清事》說插壯丹、芍藥及蜀葵、萱草之類花草:“皆為燒枝,則盡開。”即火炙切口之法。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說插牡丹“以蠟封花蒂,數日不落。”即蠟封切口。清代鄺璠的《便民圖纂》,總結道:“如牡丹、芍藥插瓶中,先燒枝斷處,熔蠟封之,水浸,可數日不萎。”花枝剪下,先把切口燒一下,再用蠟液封住,這才插入瓶內,就能保持多日不枯萎。
《花鏡》中,又記載有各據花性處理以保鮮之法:“如梅花、水仙,
宜鹽水養。”即在瓶水里放一些鹽,給含苞、半開的花提供養分。梅花“若貯古瓶中,常刺以湯,還能結子生葉。”若是梅花插瓶內,常灌入一些熱水,還能讓它結子、發芽生葉。是不是真的,倒也難說。
至于海棠花,要把薄荷葉纏繞在切口,再以薄荷葉放入清水,浸成薄荷水來養花,這樣海棠花的細小花蕊都盡可開放。
梔子花,切口處須捶碎,以鹽盛在瓶中干插,不放水,也自能開花抽葉,花謝后鹽仍可用。
牡丹,也可以在燒灼切口后插入盛放蜂蜜的瓶里,會開得很茂盛。花謝后蜜仍可用。
芍藥,又另有一法:“燃枝后即插水瓶中,夜間另浸大水缸內,早復歸瓶,則葉綠花鮮。”芍藥剪下來,用燭火燒灼一下切口,便插在盛滿水的瓶內。夜間要另取一大缸水,把芍藥花浸在缸里,第二天再插入花瓶,自然葉子能翠綠、花能保鮮。
蓮花,花莖是空心的,折下來時先用泥塞在切口孔內,再以發絲纏繞,先插入瓶,然后后灌水,夜間放置無風有露處,則花苞也都能開放。
木芙蓉、竹枝、金鳳花,都要用沸水注入瓶內、乘熱塞住瓶口,則花易開而葉子不損傷。
若蜀葵、秋葵、芍藥、萱花等類,宜燒灼切口,其他皆不可燒。
從這里看出,從宋代到清代,插花保鮮的技術越來越精細了。
今天,牡丹等大規模鮮切花生產有很先進的保鮮液,但小規模的插花用不上。最簡便的方法是在瓶水里放一兩片阿司匹林,可以讓花保鮮很久。另外,剪取花材時,可將花枝一端浸入水,在水中剪枝,使空氣不入枝內,即為水切,也很可行。
插花完成,以及插花之后,可常用水澆、水注灑水,使花濕潤,既可以保鮮又可以除塵,這就是袁宏道《瓶史》里寫到的給花洗沐,寫得很詳細。其中,薔薔、石竹、水仙、鈴蘭、小蒼蘭屬花應常噴水,龍舌蘭、山茶、堇菜、草藤類不宜。 經過努力,百花如紅紫錦繡一般的韶光總能讓我們留駐在瓶籃里。
素材來源網絡,如有版權異議,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