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有個同學在上海做相親行業的,也就是老百姓說的“紅娘”。
我問她,現在男女比例失衡,是不是在你們那里有很多男生資源啊。
她使勁搖頭說:
“怎么可能?每次我們搞相親活動,都是女孩子的名額先報滿了,有時候男生還缺呢。”
同學還說,每次組織這種活動,男生只要正常的表現,基本都能當場脫單。
而女生們則有一種“競爭”的感覺,似乎她們更有危機感。
有一個89年的女生,已經在她這里報名N次了,每次都來,但每次都沒有找到合適的。
參加了上周的活動之后,她看到最年輕的女生是99年的,直接一個大崩潰:
“我拿什么跟比我年輕10歲的女孩子搶對象啊?”
其實小編在自己身邊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
在大城市,似乎每家互聯網公司里,都有那么一、兩名三十多歲,條件很好的女生。
她們收入高,學歷高,長得也不錯,但就是一直單身。
自己身邊年齡相仿的男生,大多數已經結婚了,甚至都有娃了。
給她們介紹對象呢,通常她們還看不上。
我公司有個財務姐姐,月薪八千,今年33歲,單身。
有一天她接了個電話,沒說兩句,氣的當場飚出臟話:
“保安?你給我介紹保安?”
原來是她家一個親戚給她介紹對象,是小區保安,財務姐姐覺得受到了侮辱。
為什么在“男多女少”的大背景下,城市里反而是“剩”女比“剩”男多呢?
有如下兩個最真實的原因。
第一,在婚姻市場上,大城市存在“女多男少”的現象。
我們的社會現在分為農村和城市兩種類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愿意留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
大量的農村青年來到城市工作,他們也在城市里戀愛結婚、成家立業。
于是,城市的青年男女有這四種:
城市男,城市女,農村男,農村女。
目前普遍的情況就是:
城市女和農村女,都想找城市男。
這就造成了一種奇觀:
雖然在整體數量上,男多女少;
但是在城市的相親市場上,兩種類型的女生都想找城市男,造成了城市男的“供不應求”。
這種情況,越是一線城市越是普遍。
女孩子們都不傻,不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前者必須保住“門當戶對”的基本要求,后者也想通過婚姻來提升自身的階層。
再者,從生物學上來說:
女人存在【慕強】心理,而男人普遍選擇【向下兼容】。
在國內的相親市場上,存在一個叫做“上遷婚”的邏輯。
具體如圖所示
在這個邏輯之下,會出現一種令人啼笑皆非、卻又很現實的景象:
太優秀的女人,和太差勁的男人,往往最容易被“剩下”。
看過這樣一句話:
“其實,城市里的'剩’男也很多,只是他們根本不被看到而已。
在女生面前,他們幾乎是隱形的,這輩子可能都基本告別結婚和繁衍了。”
第二,【生理年齡】和【婚姻價值】的雙重錯配。
我家有一個三十多歲的表姐至今還沒結婚,她父母急得要跳樓,恨不得大街上抓個男的就跟她結婚。
但是表姐依然我行我素,堅持著自己對相親對象的各項要求,比方說年齡、身高、收入等等。
她父母氣得罵她:
“也不看看你自己都幾歲了!哪有你挑剔的余地!有人要你就不錯了!”
表姐現在已經搬出來自己住了,因為跟父母在一起,每天只有無盡的貶低、辱罵以及精神層面的PUA。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女生年齡越大,對于結婚的事情應該越著急,可能就會降低標準。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年齡30加的女生真正想法是:
既然已經都等到這個年紀了,更不能為了結婚而結婚!要么找個好的,要么不找。
如果迫于年齡的壓力胡亂嫁人,說不定更不幸福,還要被別人群嘲“挑了那么多年,找的男人也不如此,還不如以前的”。
這種微妙的感覺,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
然而,這種想法往往會增加大齡女生們找到對象的難度。
因為,在她們眼里的“優質男”,放在任何層面都可以稱之為“成功人士”。
在婚戀方面,“優質男”的選擇面更廣,他們會更青睞年輕貌美的女性,而不是年齡30加的女性。
很多女性自媒體,為了討好讀者,時不時地會寫一些諸如“三十歲以上的女人最有魅力”之類的文章。
的確,一碗溫暖的雞湯下肚,的確有撫慰人心的作用。
但你我都心知肚明,真實的情況是怎么回事。
討論
大城市里,大齡女更多,女的比男的更難找對象,這種說法你覺得對嗎?
歡迎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