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蕭伯納說過:
“想結婚的就去結婚,不想結婚的就別結婚,反正……你們到最后都會后悔。”
多么黑色幽默的一句話啊。
超過25歲之后,仍然在戀愛婚姻方面毫無建樹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逃不過父母催婚的夢魘。
即便你緊趕慢趕地結了婚,有了伴侶,但如果28歲之前還沒生娃,迎接你的將是更為猛烈的催生。
催婚和催生,是這屆中國父母的退休生活里最艱巨的課題。
或許他們也會覺得奇怪:
我們那時候,長輩無需對子女們催婚催生,大家都麻麻利利的,該什么時候就做什么事了,每個人都按部就班的生活著。
怎么到了九零后這一屆子女,那套習以為常的人生路徑就行不通了呢?
面對父母的催促,九零后子女們還會犟嘴:
“不要教我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我有我的活法,我就是不想結婚,不想生娃。”
父母們聽了這話,99%以上的反應都是:
“不結婚,不生娃,等你老了怎么辦?誰管你?你病了誰帶你去看病?你老了動不了誰照顧你?”
九零后們只會聳聳肩,做無所謂狀。
Z乎上有個熱度很高的問題:
“為什么現在年輕人像父母那代人那樣熱衷于結婚生娃了呢?”
有如下三個原因。
一,年輕人對結婚生娃興趣不高,不只是因為房I價
有人說,年輕人不愿結婚,不愿生娃,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生活成本太高啦,養活自己都費勁,更何況要養家,養娃呢。
但這種理由經不起推敲。
現在有大把的年輕人,月薪兩萬、三萬甚至更多,這個收入,是買不起房,還是養不起娃?都說不通,如果他們想,就一定能支付得起這些開銷。
但他們沒有這么做,就說明,錢,不是阻礙年輕人結婚養娃的根本原因,錢可能很重要,但缺錢不是唯一的理由。
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的年輕人,面前的人生選擇變多了。
九十年代國門打開,新事物,新觀念,新想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維方式,讓很多九零后從小就接觸了多種多樣的人生選擇。
相比于閉塞年代長大的六零后父母,九零后們可謂是“小刀拉屁I股——開了眼了”。
父母那一代,長到二十歲之后,除了進廠、干活、結婚、生娃、買菜、做飯之外沒有別的人生選擇。
但他們的孩子不是。
他們的孩子通過網絡,接觸了廣闊的世界,人物,以及三觀。
有太多太多,比結婚生子更有趣的事情等著他們去做。
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人生最好的三、四十年,禁錮于這唯一的一個【看上去沒啥意思,貌似還讓人很疲憊】的人生選擇呢?
就為了“老了以后有人照顧”?
好吧,就算“老了之后需要照顧”是一個現實的命題,一定會發生。
可是,你又如何確定四十年后是怎樣的世界呢,四十年前,你想象過世界會是今天的樣子嗎?
未來的事情誰也說不準。
所以,比起從二十歲就開始為了七十歲的生活而煩惱,現在的年輕人更愿意專注于當下,把自己最好的年華過得明明白白。
至于未來——不差這幾天了,等未來到來的時候,再操心也不遲。
二,結婚生娃這件事,對現代人來說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
我公司一位月薪兩萬的九零后程序員同事,對這筆“買賣”進行過異常冷酷的計算。
“我現在月薪兩萬,基本的衣食住行,五千就可搞定。剩下的一萬五,都是我的可支配財產。”
“一萬五,我不管拿來做什么,都綽綽有余,我可以每天過得很富足,很快樂,很有面子。”
“但如果我打算結婚,那就必須買房,首先就要拿出八千去還房貸。”
“還剩下一萬二,家庭開銷至少要六七千,剩下的還要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所以,我還剩下什么?”
“這種【我辛苦掙錢,到頭來什么都不剩】的日子,我要過三十年?四十年?直到我辛苦養大的孩子上大學找到工作,我才能解脫?”
“還是算了吧。我單身,我有錢,我快樂。”
你看,拋開什么感情要素,結婚生娃,這件事,看起來真的好不“劃算”啊。
三,不管你做什么選擇,都不可能完美
正如本文開頭,作家蕭伯納所說:
“結婚or不結婚,不論你做什么選擇都會后悔。”
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
任何一個選擇都不是完美的。
結婚,有婚姻的煩惱。生娃,有養育的煩惱。
不婚不育,同樣也有孤獨的煩惱。
沒有任何選擇是完美無缺的、非黑即白的,每個人做出的每個選擇,都游蕩在有喜有悲的模糊分界。
而人生沒有預演,只有實況直播。
你選擇了一個生活方式,注定就要另外的生活方式無緣。
所以,最重要的并非去糾結,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好的、什么樣的是壞的,而是:
勇敢作出自己的選擇,承擔選擇的后果,并且盡力讓這個選擇變得正確。
討論
你覺得人一輩子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老了之后一定會痛苦嗎?
歡迎評論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