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1908—1998),中國現(xiàn)代著名國畫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yè)畫家;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
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游歷山東、四川;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并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暗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lián)展。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任專業(yè)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chuàng)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yǎng)了一批中國畫人才。1976年后,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chuàng)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1983年,他任陜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后調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yè)畫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lián)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長山水畫,他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飽游沃看,師法自然。何海霞的山水畫成熟于20世紀50年代,他在水墨、青綠、界畫等諸多領域均有所建樹,面貌多樣,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區(qū)的自然景觀給了他不少靈感,其作品個性鮮明,立意雄奇,骨體堅凝,筆力雄健,墨色渾厚,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