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清代龔賢山水畫賞析(下)
 

    龔賢(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畫家。又名豈賢,字半千、半畝,號野遺,又號柴丈人、鐘山野老,江蘇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參加復社活動,明末戰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他與同時活躍于金陵地區的畫家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慥、謝蓀等并稱“金陵八家”。工詩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體。

    龔賢是位既注重傳統筆墨又注重師法造化的山水畫家。其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作格法。作品多寫金陵山水,長于用墨。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勒,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龔賢用筆在主張“欲秀而老”,秀而老就是準確、簡練而流暢有變化。他提出筆法、墨氣、丘壑、氣韻作為畫家四要,主張作畫要中鋒用筆,并且要古、健、老、蒼,才能避免刻、結、板之病,頗為精辟。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其畫山石樹木中鋒用筆,蒼勁古厚,并用積墨法作反復皴擦積染,多至十幾層,墨色極為濃重,但仍有深淺、濃淡、明暗等細微變化,山石樹木往往渾融一體,僅在陽面或輪廓邊緣處留出些許高光和堅實的輪廓,效果強烈,具有渾厚、蒼秀、沉郁的獨特風格,成功地表現了江南山水茂密、滋潤、幽深的特征。龔賢作畫最善用墨,主張墨氣要厚、潤,他發展了積墨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干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濕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適于表現江南濕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龔賢的畫法分兩類,世稱“墨龔”和“白龔”。他善用黑白對比的技法,前者濃密蒼茫,后者簡淡雅潔。

    龔賢的山水畫非常重視構圖。他的畫視野開闊,氣象萬千。他的“三遠”構圖原則,發揮得淋漓盡致,出神人化。他往往提高視線的角度,“平遠”構圖,多采取俯視角度,這樣,視野開闊,平淡中倍增飄渺的感覺。尺幅之中,山河無盡。作“高遠”構圖,也是如此,先俯視,爾后眼光往上作仰視,真有下攬深谷、上突危峰的氣概。他十分注重上下的位置。他的山水畫一般很“滿”,但“滿”而不塞,常常用云帶、流水作為空白透氣。從整個畫面來說,很有氣韻。這才是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

    代表作品有《深山飛瀑圖》、《急峽風帆圖》、《木葉丹黃圖》、《重山煙樹圖》、《溪山人家圖》、《云林西園圖》等,其著作為:《畫訣》、《香草堂集》、《柴丈人畫稿》等。

             松亭遠山圖  立軸  (168萬元,2008年5月北京匡時
    款識:客有自閩中緘書索畫者,因作此紙以報。不識能上方比玉,下敵友介否?石城龔賢。
    本畫未署年款,從畫風、款書分析,大約是龔賢六十歲前后的作品,不是早期的“白龔”,不是中期的“灰龔”,也不屬于后期的“黑龔”。

    此圖為閩客所作,以前、中、后三段寫就江南山水,屬于龔賢的逸品。前作疏林坡石,樹三組,株株有別,或作橫劃,或為圓點,或作松針,或為夾葉,垂枝、介字夾雜其中,高低橫斜,參差錯落,疏密得當。運筆方中見圓,且時有波折,老而秀,蒼而潤,是典型的龔氏筆墨。中為小洲茅亭,后作對岸山巒,層層推遠,疏朗松秀中寓著沉雄的功底。我們稱其為逸品,是因為它的筆墨氣息與倪、黃有合,疏落的筆墨中,含著文氣和書格。合著前賢的傳統,又備著自我的風神,這是龔賢成功的標志。

    畫上端作者以行書題識,所說比玉,即宋玨(1576-1632),晚明山水畫家,福建莆田人,比玉是他的字;友介,應是有介,即許友,清初畫家,福州人,擅畫枯木竹石,有介是他的字。龔賢為福建客人作斯圖,因此想到了前后兩位福建畫家,并戲問道:比之他們如何?有趣的是,三百年后,徐邦達在右側邊跋中作了回答:“以余觀之,實均不逮半千之深厚精到耳!”是的,宋玨與許友的成就,在今天看來,距龔賢遠矣!

             木葉丹黃  紙本墨筆 乙丑(1685年)作   上海博物館藏

    款識:木葉丹黃何處邊,樓頭高坐即神仙。玉京咫尺纔相問,天末風生訊管纏絃。乙丑霜寒日半畝龔賢畫并題。鈐印:龔賢(白文)、半千(朱文)。

    本幅作于乙丑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作者時年六十七歲。圖繪雨后秋山,霜林澗流,境界沉寂清幽。山石疊積,用短筆披麻和乾筆密點層層皴染,石骨崚嶒渾厚。樹木用短筆勾皴,濃淡虛實相宜,極有厚實之感,為作者獨創之法。全圖墨色富有層次變化,善于以濃襯淡,以實襯虛,既有空間深度,又具秋林清潤之意,為龔賢積墨法達到精熟程度的杰作。

                   寒林古屋  紙本水墨   安徽省博物館藏
 

    《寒林古屋圖》中山石積墨,層層深厚,富于質感和量感。散散落落的村舍、茅亭、安置妥帖,與雜樹蓊翳相掩映,清江不流,空山無人的意境躍然畫面。整個畫面“元氣淋漓嶂尤濕”,但給人的感覺不是激動奔放,不是蕩氣回腸,而是清幽靜寂、平淡蘊藉。畫中所形成的強烈的黑白反差,極得造化至深至靜之理。

      
           山家黃葉圖  紙本墨筆    旅順博物館藏      山水  水墨紙本 乙丑(1685年)作

    此圖描繪山居景色。圖中林木雜生,枝柯交錯,山嶺逶迤,奇峰突起,煙嵐輕拂,清新淡雅,樹叢山巖處,隱現茅屋。置景繁復而用筆疏簡,以中鋒乾筆渴墨勾勒為主,作水墨淡色渲染,筆情墨韻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的明快清麗之美。龔賢畫崇董巨,善用積墨法,淋漓酣暢,蒼厚沉郁。亦擅簡筆乾墨皴染,此幅可見其技法之妙用。

                  湖濱草閣圖  紙本墨筆吉林省博物館藏
    題識:樓臺結在太湖濱,湖水淪漣明月新。賓客到來無遠近,盡乘玄鶴當車輪。武陵龔賢畫并題。

    龔賢的傳世畫風有兩種面貌,即“白龔”、“黑龔”。此畫從風格上看當屬“黑龔”風格,作者以寬綽凝重的線條畫山石輪廓,然后依山石的結構,在凹陷處用干筆層層加厚,最后用淡墨渲染,墨色和輪廓線融為—體,畫面筆墨濃郁蒼秀。龔賢這種積墨法風格,對后世影響甚大。

    作者用濃重的畫筆描繪了太湖之濱的景色。畫中前面土坡上雜樹十數棵,大小不一,遠近各異,疏密穿插,并以墨色漬染,墨色層次豐富妥帖自然。作者以濃重的線條勾勒坡石的輪廓,后以淡墨積染山石的凹陷處,山石陰陽向背分明,有很強的體積感。山石間有小溪流出,淙淙有聲。順溪而上是畫面的中景,畫家不著任何筆墨,留出空白,卻使畫面產生一種波光粼粼的水面效果。在聚散有致的湖石邊,數間草頂房舍錯落地掩映在叢林間。遠處為高聳的石壁,黑重、厚實,上有一條銀瀑飛流而下,山形因水的鋪設而不顯死板。整個畫面表現了月光下春色旖旎的太湖美景,文人雅集的意境躍然紙上。

 清涼環翠圖  設色紙本

    這幅畫描繪的是龔賢晚年定居之地南京清涼山景色。層巒疊嶂,丘壑縱橫,林木深郁的山間書屋,起伏跌宕的清涼山后是江波浩瀚的長江,畫面氣氛肅穆,步步高峻的山嶺以“積墨法”畫出,墨色濃重蒼潤,使畫面氣象崢嶸。“積墨法”為龔賢在總結前人畫法的基礎上獨創的畫法,龔賢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種蒼潤的境界,他以干筆作墨骨,再以層層皴染包潤之,令山林樹木呈現出鮮潤沉厚的墨韻,使畫面濕潤厚重之感,這種畫法適于表現江南濕意濃重的山水景色,同時也使龔賢的繪畫具有了一種深郁靜穆的格調。此作是龔賢少有的設色畫精品。

 攝山棲霞圖  設色紙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款識:題攝山棲霞寺詩。龔賢遺。鈐印:龔賢印(白文)、半千(朱文)、野遺(白文)。

    此卷繪南京棲霞寺風景,溪川蜿蜒繞山腳流淌,林木茂密,偶見房舍、茅屋從山腰或叢林處顯現。梵宇大殿矗立峰頂,面臨寬闊的長江。留白處作為江面,與濃郁的山巒形成強烈對照。此卷屬龔賢為數較少的設色畫之一,花青、赭石渲染樹石、屋頂,色墨互滲,融為一體,穩重淡雅,具層次感與潤澤感。

云山結樓圖  立軸紙本    廣州美術館藏
 

    此圖繪層巒疊讞,丘壑縱橫,澗水回轉,濃蔭盛綠,氣象崢嶸,雄偉壯麗。其間樓舍書屋深藏,作者寄意頗深可見一斑。此幅筆墨勁利而蒼厚潮潤,用董源、巨然法,山石層層皴染,墨韻粲然,蒼翠欲滴。由此也可見作者“積墨法”之功底。

   
           云嶺殘曛圖  立軸水墨紙本

    是圖氣勢恢弘,渾厚蒼秀,用筆方折,用墨層層染漬,致使山巒陰陽向背,?變幻莫測,意境幽遠。畫面效果與自題詩相得益彰。自題云:“谷口峰根盡吐云,上方新月映殘曛。今霄預有吹笙約,盼望諸天鸞鶴群。半畝龔賢畫并題。”

秋水板橋  絹本設色  安徽省博物館藏

    款識:秋水黃沙望平,板橋弱柳亦寄情,依稀有客長廓過,素女吹簫子晉笙。龔賢。鈐印:龔賢印(白文)

    龔賢喜用老辣樸拙的筆觸,沉著穩重,禿筆與尖筆兼用。禿筆,取之圓潤蒼勁,勾屋,皴擦,畫樹和點苔蒼老有力,即所謂“鐵干銀鉤老筆翻”。龔賢用墨,以層層積墨見長,雖不用潑墨,實具有潑墨煙潤淋漓的效果,頗有宋人的用墨特點。《秋水板橋圖》寫山石,多次皴擦點染,積而又積,以求渾厚蒼潤。平緩的山坡、雄渾的峰巒、幽雅的秋水、飄逸的板橋,畫家先用淡墨作披麻皴,皴筆短細,輕松而嚴實。

秋江漁舍  絹本水墨   南京博物館藏
 

    龔賢在畫面中所留白道,或為橫鎖山腰的煙嵐,或為直掛崖壁的泉瀑,此外還有濃蔭間的樹干枝杈、山麓下的茅亭板橋。《秋江漁舍圖》中,便是“計白當黑”,使黑者愈黑,白者愈白,凝重處凝重,空靈處更空靈。展開畫卷,水村舟橋、平林大江、重山復嶂,洋洋灑灑。就如龔賢自述“白者陽也,黑者陰也。石面多平故白,上承日月照臨故白;石旁多紋,或草苔所積,或不見日月,為伏陰故黑。”

擬北苑山水  立軸 壬辰(1652年)作
 
山水  立軸水墨紙本甲午(1654年)作
 
山水  水墨紙本 丙申(1656年)作
 

山水 立軸 水墨絹本

        
山水  立軸 戊戌(1658年)作      騎驢尋詩圖  立軸紙本
 
 
    
老樹幽軒  立軸水墨紙本 1664年作     深山煙樹  立軸水墨綾本
 
山溪村居  水墨紙本
 

    款識:半畝龔賢畫。鈐印:“半千”朱文方印
    龔賢山水作品多寫金陵山水,主張筆法、墨氣、丘壑、氣韻要兼而有之。在龔賢這幅《山水》中,從整體結構看,龔賢的山川溝壑接近深遠與平遠,恰如郭熙所言:“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致沖融而縹縹緲緲。”該實在之處皆實實在在,該空靈的地方又坦蕩無涯,有如元初趙孟畹慕仙剿砸荻至鞒K納剿び謨媚沒ㄗ鞣錘瘩宀粱荊嘀潦覆悖ㄖ兀雜猩釙場⑴ǖ⒚靼檔認肝⒈浠絞髂就肴諞惶澹鱸諮裘婊蚵擲咴蕩α舫魴┬碭吖夂圖崾檔穆擲Ч苛遙哂謝牒瘛⒉孕恪⒊劣艫畝撈胤綹瘢曬Φ乇硐至私仙剿堋⒆倘蟆⒂納畹奶卣鰲F溆帽氏燦美俠逼幼鏡謀蝕ィ磷盼戎兀罕視爰獗始嬗謾M保瀋剿煨妥既貳⒓蛄范鞒┯斜浠1澩锍黿鮮馀ㄖ氐納剿吧幣彩構ㄏ偷幕婊哂辛艘恢稚鈑艟材碌母竦鰲。

              
柳林茅屋圖  水墨紙本山水           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沙柳為薪不采樵,菱蓮蝦蟹水鄉饒。遙聞酒熟誰家甕,夜靜支筇踏板橋。印鑒:龔賢之印(白文)、半千(朱文)。
    龔賢的畫多取材于金陵實景。他的早期作品空靈、淡遠,以線勾出輪廓,稍加皴擦即止,至中晚期之后則采用多遍反復皴染之畫法,謂之“積墨”筆法。賢自謂曰:“非黑無以顯其白,非白無以利其黑”。

    展開畫卷,水村舟橋,柳林茅屋,一一映入眼簾。畫面近處為坡石叢林,遠景柳樹森森,中間圍繞河岸的是一座板橋,數間茅屋。幽谷之間,方塘之濱,古木參天,竹草葳蕤,小橋流水,景色蒼郁,一派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景象。此圖下部濃黑,漸上漸亮。作者通過對山石多次皴染,形成光感強烈的對比筆法,使山石更加鮮潤、透明。而樹干則采用了潤染樹葉而留白樹干的表現手法,從而使畫面顯得充實有力,對比分明。《柳林茅屋圖》潤而不濕,層次豐富,為龔賢之開門之作。

    龔賢所居金陵清涼山地區,其地貌特征為丘陵小山,作品中的山石是低矮的山鏈,謂之石灰巖小山石。龔賢之畫風,傳有“白龔”與“黑龔”之說。所謂“白龔”指其簡筆無皴或少皴的作品。此類作品又可分為二類:一類筆帶枯拙,且有生澀感,為初期作品;一類多用復線重勾,為中后階段的作品。而“黑龔”即為晚期作品也。《柳林茅屋圖》采用了簡單而重復潤染的筆法,按其畫風推斷當為龔賢之中年作品。細審此畫筆法同《隔溪山色圖》、《柳溪夕陽圖》、《漁村夕照圖》、《千山夕照圖》等。

      
    北苑夏山圖  立軸 1668年作              溪橋策仗  立軸設色紙本 
     己酉(1669年)作
山水  立軸
 
              山水  立軸紙本山水         立軸水墨紙本
             寒山圖  立軸水墨絹本  (352萬元,2005年7月中貿圣佳
    題識:子山手植重逢日,江北江南大十圍。西半山。鈐印:臣賢私印(白文)
    《寒山圖》是龔賢中晚期由“白龔”變法為“黑龔”的典型作品。他十三歲時便從一代宗師、禮部尚書董其昌習畫。經過了近三十個春秋的含荼茹苦,于北苑、巨然中變化出簡筆無皴或少皴的“白龔”之后,從四十歲開始,則向“黑龔”進軍。這種由簡到繁、由白到黑的大幅度的變法,在當時是一種大膽革新、反潮流的創舉。所謂“黑龔”即是常說的“積墨法”。這種畫正如他自己在“課徒稿”中說的:一遍點,二遍淡加,三遍染;墨氣猶淡,再加濃墨一層,恐濃墨顯然外露,以五遍淡墨渾之;望之蓊蔚,燥濕得宜也。點燥而染濕,濕不掩燥;點濃而染淡,淡以活濃。所以,筆盡筆法,墨求墨氣,筆墨相得,而畫之能事畢矣!龔賢的積墨法,源于宋人米芾,在米氏云山的基礎上,創造出干積、濕積和干濕并用的方法,樹立起獨樹一幟的“黑龔”山水。《寒山圖》與其六十四歲所繪、現藏上海博物館的《山居圖》和無錫博物館的《秋村夕照圖》,筆法相近,亦應是晚年作品:林木茂密,屋舍儼然,坡石雄渾、用筆細膩、豐潤、堅實、厚重,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茂林幽居  立軸水墨紙本
    題識:石頭草閣開空窗,夕照寒煙印大江。鼓罷瑤琴抱琴睡,愛聽天外遠鐘撞。半畝賢。印鑒:半千

    龔賢的創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然而,他從米氏云山得到啟發,結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體會,逐步改造舊法,由白到灰,再到黑,把積墨之法用到了極致,形成了自我獨創的風貌。

    此圖用墨層層積染,煙潤淋漓,正是龔賢采用積墨法的精心佳構。圖中前景樹木茂盛,表現手法株株有別,或作橫劃,或為圓點,或作松針,或為夾葉,夾雜其中,高低橫斜,參差錯落,疏密得當。運筆方中見圓,且時有波折,老而秀,蒼而潤,是典型的龔氏筆墨。山坡上各種各樣的樹木層層推遠,一石頭草閣藏于其中,用筆和構圖合著前賢的傳統,含著文氣和書格,又備著自我的風神,這是龔賢成功的標志。

 南山春景  手卷 水墨紙本   (308萬元,2007年5月中國嘉德)
    題識:畫者詩之馀,詩者文之馀,文者道之馀;不能詩,畫無理,因知書畫皆士人之馀技,非工匠之專業也。如何忽有山河大地?答云:如何忽有山河大地,此造物之權輿,畫家之無極也,不可不知。今天地升沈,山川位置,是誰手為之者乎?見畫而不見手,遂謂無手。烏乎,可欲得生天生地之手。畫之妙處在筆圓氣厚。丘壑者,非先事也。今人惟事丘壑,付筆墨於不講,猶之乎陳列鼎俎。畫有三遠:曰平遠,曰深遠,曰高遠。平遠水景,深遠煙云,高遠大幅。畫固多類也,山水為上,山水無聲之詩也,可以托意深遠。半畝柴丈龔賢。鈐印:龔賢、鍾山野老、半山賢(三次)、龔賢(二次)、鍾山。
    引首:南山春景。承稦題。鈐印:臣劉承稦
    龔賢好作長卷,有七、八米甚至十緇米者,重巒疊嶂,斷岸淺嶼,荒村漁舍,江流映帶,寫的大都是金陵一帶山川景色。此卷亦是如此,只是在卷中嶺麓之間又多了一個鐘乳石的溶洞,其它畫中并不多見,估計是游屐所至記於筆端的。全卷重皴復染,墨色黝黑,已是其中年以後成熟期風格。後書畫語數則,自云:“畫之妙處在筆圓氣厚,丘壑者非先事也。今人惟事丘壑,付筆墨於不講,猶之乎陳列鼎俎。”其實龔賢在重視筆墨之外,并不疏於章法結構,此卷即是明證。
       
                   靜林帆影           水墨紙本秋窗圖  水墨紙本
疏林秋深  立軸綾本
    款識:石田取法宋元而得力于大米者居多,故墨豐筆健,開后來鄒董一派也。此縑學沈,得無笑邯鄲之步耶。半畝龔賢。印鑒:龔賢.
    在“金陵八家”之中,龔賢的藝術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龔賢在當時畫家如林的強手中獨樹一幟,能成為“金陵八家”之首,一方面在實踐中總結了古人山水畫的優秀傳統,另一方面則提出了系統的山水畫論,有創新與發展。龔賢把山水畫的創作歸納為四個方面:“一曰筆,二曰墨,三曰丘壑,四曰氣韻。筆法宜老,墨氣宜潤,丘壑宜穩,三者得而氣韻在其中矣。”(《虛齋名畫續錄》卷三)說明他對山水畫論有創新,并體現了他對宋人藝術精神的繼承與發揚。這才是龔賢的筆、墨、丘壑渾然一體的韻,從而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山水畫。
    《疏林秋色》是龔賢學沈周之作,筆墨間卻毫無南田面目,全用家法,從用墨上看,潤而不濕;完全是水法的靈活運用。層次分明,講求大空和小空穿插。《疏林秋色》在表現技巧上可歸納為四個方面:筆法、墨氣、丘壑、氣韻,其中以丘壑營造為重點。用筆渾厚蒼秀沉郁,用墨潤而不濕;丘壑平穩中見奇特,氣韻生動。此幀圖畫突出“墨”氣,用筆沉郁挺拔,用墨濃重而濕潤。他的這件山水畫構圖上穩健中求奇特,于險絕中見平整。畫面視野開闊,氣象萬千。尺幅之中,山河無盡。畫面下端填的很“滿”,但“滿”而不堵,通過樹枝的疏影橫斜,自然交錯后透出的空白透氣,使得整個畫面空靈、通透,極富氣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金陵八家?龔賢作品欣賞
明末清初“金陵八家”龔賢山水作品
【墨潤飛香】—— 明 經之墨
清初六大家 吳歷作品欣賞
王蒙《溪山風雨圖冊》
清初畫家吳歷作品賞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南安市| 榆树市| 湟中县| 宜城市| 平邑县| 霍山县| 昆明市| 美姑县| 青冈县| 南溪县| 琼中| 龙游县| 龙里县| 巴中市| 枣强县| 荥经县| 长垣县| 靖边县| 兴仁县| 洛扎县| 体育| 卓资县| 新郑市| 湄潭县| 宁强县| 正安县| 青神县| 加查县| 北流市| 襄城县| 鹤山市| 易门县| 越西县| 湘潭县| 利辛县| 沁水县| 涿鹿县| 尚义县| 洛隆县| 从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