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北宋“大晏”,字同叔,自小有“神童”稱號,五歲的時候就會作詩。晏殊十四歲時以神童的身份參加科舉考試,獲賜進士出身。據說當時皇帝拿題目考他,他見了試題后,老老實實地說:我十天前已經做過這個題目了,請陛下重新出題。皇帝喜歡晏殊的坦誠,于是破格錄用他。十四歲即出入朝堂,這樣的人發展文史上沒有幾個能做到。
說到晏殊的坦誠,有一個趣事。起初晏殊比較窮,所以沒有資本和其他官員一樣出游宴飲,只能待在家里讀書寫字。某天,皇上需要給太子找個老師,一下子就想起了晏殊,就欽點他赴任。大家不理解為什么這個美差會被晏殊得到,皇上道出實情:你們都知道嬉游宴飲,而晏卿卻閉門讀書,這樣謹慎好學、不耽于享樂的人,才適合當太子的老師。
結果晏殊聽皇帝那么表揚自己,并沒有順勢自矜,而是誠懇地說:陛下啊,你不知道,其實我不是不喜歡游玩享樂,實在是因為我太窮了,沒錢揮霍,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是很懂得玩樂的人呢。結果皇帝一聽晏殊如此說,更加欣賞他的坦誠直率,對他的寵愛也加深了。
有了皇帝的重新,加上晏殊的才干,他很快在仕途上如魚得水,一帆風順,步步青云,不像蘇軾、歐陽修等人仕途一波三折,晏殊的官路走得非常平穩,一生沒有遇到大的挫折,直做到宰相,世稱“太平宰相”。
作為文人,晏殊在宋詞上的成就使他青史永留名。他的詞“導宋詞之先路”,他也被稱為中國古代唯一的“詞人宰相”。現世生活的閑適影響了晏殊的創作,他的詞作語言清雅秀麗,音韻和諧生動,風格清新含蓄,多半書寫日常生活中的閑適雅興,抒發在生活中的喜樂閑愁。比如那首佳作《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對于其中的那句千古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里面卻有一個典故。據記載,晏殊由此路過揚州,對一個叫王琪的人頗為欣賞,于是就邀他同游。當時正是春天的傍晚,晏殊看見花園的小徑上落滿花瓣,有感,想起他幾年前寫過的一句上聯:“無可奈何花落去”。就感慨說不知誰能對出下聯。王琪則看著半空中的飛燕,觸景生情:“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一聽,贊不絕口。于是就有了他那首著名的《浣溪沙》——殊不知,其中最令晏殊引以為豪的名句之一并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
晏殊其實是個很理性的文人,和他為官順遂不無關系。詩詞上圓融平靜的風格和身世上富貴顯達的特點恰好是一個理性文人在不同層次上的兩種表現和成就。所以,晏殊的詞作中,多半都會表現一種“情中有思”的意境,寓思索于表情達意上,比如他另外一首同樣著名的《浣溪沙》中的三句:“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它在平實的表情達意過程中,讓讀者學會思考:不如憐取眼前人。進一步啟發讀者思考:不僅是眼前的人需要留心“憐取”,而且要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喜歡晏殊的人,還喜歡他寓于詞中的閑雅的情調,因為晏殊的閑雅,是一種雍容富貴的風流態度,這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得的風雅。不僅因為一般人沒有晏殊的富貴顯達的身世,也因為一般人沒有他那種天然瀟灑的風格。
所以看他那首《清平樂》:“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欄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我們找不到一絲傷感之情——中國文人一貫共有的那種傷感,它流露出的,只有閑適生活中那種優美、純靜的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