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講講楷書的起筆、運筆、收筆的筆法基本功。
講之前先給大家說一個小故事。
筆法,在古代是一個很神秘的事,相傳有一位書法家叫鐘繇(yao,也讀you),他學了十幾年的書法覺得自己還沒學好,后來他又在一位大書法家叫韋誕的家里看到一本書,就是漢代著名書法家蔡邕寫的一本關于筆法的一本書,他向韋誕苦苦相求,想借這本書回去看可韋誕就是不借給他。鐘繇一看不借給,就一個勁地捶自己的胸,捶的自己吐血了,可韋誕還是不借給他,就是說筆法是不能輕易給別人看的。后來韋誕死了,就把蔡邕寫得這本書放在棺材里,一起埋在墳里頭。
這怎么辦呢?最后鐘繇用了一個不好的辦法,他雇人偷偷地把墳墓打開,把蔡邕寫得這本關于筆法的書偷了出來。據說鐘繇看了蔡邕寫的這本書以后,書法進步特別快,后來鐘繇成為了一位大書法家。
鐘繇去世后,把這本書傳給了自己的兒子,還吩咐千萬不能給別人看。
這是說在古代,筆法歷來是一個很神秘的事,當然,這是古代的一個小故事。
那么,筆法到底有木有訣竅呢?應該說有訣竅的,但和剛才講的故事有點不一樣,沒有故事說的那么神秘。
簡單的說是怎么樣能夠把這些線條寫出來,如果方法得當、正確,這就是訣竅。那什么樣的方法正確呢?這兒我給大家說一下楷書筆畫線條的基本功,把它學好以后,無論你是學習顏柳歐趙呀,還是魏碑呀等等,你都能夠用得上。學得好,掌握的快,因為它們都是些筆法具體的應用。
那么主要講的是哪些筆法基本功內容呢?
主要是這么幾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個是講怎么樣去控制這個毛筆,寫出好的線條。我們知道毛筆主要講的是鋒,就是用鋒的訣竅,控制毛筆的關鍵就是控制筆鋒,通過控制筆鋒寫出各種各樣漂亮的線條。
第二個就是講線條輕重快慢的節奏。
這就算是用筆呀,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力量,也不是一個簡單的速度,什么地方該重,什么地方該輕,什么地方該快,什么地方該慢。一般唐楷落筆重,運筆時候中間一小塊輕、快,快收筆時候又重,這是第二個方面。
第三個方面是培養澀行的習慣。這就是說在寫字的時候,運筆的時候,筆桿是什么樣的,是什么狀態的,它一般是筆桿向筆畫的中心線向前傾斜,略微向前斜一斜,傾斜的時候不能偏離筆畫的軌道,當然,側鋒行筆除外。比如·寫橫畫,既要向右運行,又要反對右行,這樣寫出的筆畫線條才有力量,好的字一定要有這種推動的矛盾的力量,,在書法上這叫作澀行。
上面講的三個內容,我們在練習的時候主要練習第一條。
我們寫字時,一般由起筆、運筆、收筆這三個步驟,這三個當中起筆是最重要的。
一筆有一本之法,起筆也叫入筆,入筆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切入法,就是頓筆和按筆的方法,它是筆鋒直接按運筆的路線落去,順勢而行,,特點是落筆露鋒。二是逆入法,就是筆鋒先向行筆的反方向作逆勢運筆,然后按筆向行筆正方向運行,特點是欲上先下,欲右先左,落筆藏鋒。
入筆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圓筆,一種是方筆,另外偶爾也有尖筆。筆桿向左側倒一下為方筆,用的是筆的側面,,如果是圓筆,筆桿比較正。
我們再說一下側鋒中鋒的轉換,在筆畫的起筆當中,大多筆畫都有一個側鋒轉中鋒的問題。筆尖在筆畫的線外邊叫作側鋒,筆尖在行筆的中心線上叫作中鋒。
轉鋒的時候,把筆桿逆時針稍捻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是大字,就把手腕轉一下就行了,調鋒不能一下就調成中鋒,而是隨著轉慢慢調過來的,邊走邊調,當然,不能調筆畫的大老遠遠,就起筆時那么一點點距離。
下面說說起筆和運筆幾個筆畫的要領。
先我們看橫畫起筆:
橫畫起筆要頓筆,按下去,稍停,注意,頓筆之后不要提筆,如果提筆之后就出現了一個肉疙瘩和一個小缺口,而是要先側行,隨著手腕、手臂,甚至是手指轉動,邊走邊調成中鋒,側鋒轉中鋒的時候千萬不要馬上轉,而是要側鋒走一段。
這是橫畫的起筆。
我們再看看豎畫起筆:
頓筆,按筆的筆尖是向左上方的,頓筆之后還是不能馬上提筆轉,要不然又會出現一個肉疙瘩,而是側行一小段,側行時可以手指把筆管捻一下,邊走邊轉,這樣就成了中鋒,如果寫大字,把手腕轉一下就行了。中鋒行筆時注意筆桿和線條是重合的而且筆桿略向上傾斜一點。
這是豎畫的起筆。
我們在看撇畫起筆:
撇的起筆和豎畫相同。頓筆,筆尖左上方傾斜,側行,轉中鋒,中鋒行筆。
這是撇畫的起筆。
我們再看捺畫起筆:
捺畫的起筆可藏鋒可露鋒,露鋒入筆的時候多,有部分捺畫藏鋒起筆。露入輕落筆,中鋒行筆逐漸加重,捺畫要注意它的一波三折的S狀。
這是捺畫的起筆。
上面我們講了起筆及運筆的主要幾個筆畫的步驟及過程。
下面還有一個就是收筆的問題。
收筆和起筆有一些區別,它的區別主要是提筆與不提筆。
我們看橫畫收筆:
橫,(頓筆、側轉中、中行),行到快要收筆的時候,看圖,不能直接頓筆,要先提一下筆,向下再頓,然后用筆尖這么一回鋒,就顯得飽滿。
這是橫畫收筆。
我們再看豎畫收筆:
先看垂露豎,(斜切下行、側行、側轉中、中行),行至快收筆的時候,提筆,下按,回鋒。
毛筆的筆畫總不是兩頭粗的,還有一個就是豎畫的出尖,也就是出鋒,所有出鋒它們都是中鋒露鋒出筆。
比如懸針豎:(頓筆、向下行、側轉中),注意,筆桿有點比較向前傾斜,筆鋒卻是下行,筆桿一定要和線條重合,行至四分之三處注意漸漸細,最后出尖,自然地出尖。
這是豎畫的收筆問題。
我們再看撇畫的收筆:
起筆后按住筆向左下方運行,行至二分之一處多點就可以調整筆鋒逐漸輕細,最后中鋒出尖。
我們寫撇也是筆桿向右上前方稍傾斜,筆桿和線條它們也是重合的,如果筆桿和線條偏了,寫出的筆畫就成了和刀片一樣的一個斜片了,它就是側鋒行筆,而重合是中鋒行筆。
這是撇畫的收筆。
下邊再看捺畫的收筆:
捺,起筆中鋒行走完第一段,接近末端時要頓筆,,筆往下按,按的時候筆桿也要向前稍傾斜,按筆之后不提筆,最后平出尖。如果是顏體,注意,如果是顏體,它按到那兒,看圖,按筆的那兒,提筆自然地提起來之后,再橫向按下去,平著出尖。再注意:出尖不是向上挑出的,而是平出,不要向上挑。
這是捺畫的收筆。
我們再看鉤畫的收筆:
鉤有兩種出鋒,一種是提筆,一種是不提筆。運筆是起筆之后中鋒行至就要末端,頓筆,不提筆,轉鋒整個推上去,而且是后邊先走(就是說筆肚先推著走)調過筆尖,出尖,這是不提筆。提筆呢,就是起筆后中鋒行至末端處,頓筆,提筆,然后后邊跟著推走,推出去,自然地出鉤,這是提筆。
這是鉤畫的收筆。
我們再看看轉折:
轉折的起筆和收筆就不說了,因為折的起筆和收筆很簡單,因為它是由一個橫畫和豎畫組成,或是由一個橫畫和鉤畫組成,這個我們前邊都說過了,轉折,轉折,這里主要講講他的轉折問題。轉折有兩種,一種是圓轉,一種是方折,它們的主要區別也就是提筆與不提筆,圓轉不提筆,方折提筆,我們看圖。
這是轉折圓轉和方折的問題。
楷書端莊秀美,橫平豎直,四四方方,就像做人一樣一身正氣,從楷書中也可以看到人的品質,公平公正,所以,寫好楷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體現了一個人的思想品質和精神境界。但是,很多人在寫楷書的時候,不是點畫有問題,就是結構不平正,使得楷書總是不能從心而為。那么,怎樣才能寫好楷書呢?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從內心深處喜愛書法,二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楷書字帖。如果一個人不喜歡書法,只是看到別人寫的好,而自己只是一時興起,這樣的話,后面也是學不好書法的。也有些人說沒有專門的時間來學書法,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為什么呢?學書法不一定要坐在桌子前去寫,如果有時間了,就可以從思維上去想,想字帖上的字,甚至用手在桌子上比劃,這些都是學習,而且更為理性。至于找到一本合適的字帖,則更為簡單。古人留下的字帖浩如煙海,各個朝代的都有,包括魏碑在內,也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建議到書店仔細翻閱,購買適合自己的字帖,興趣是第一老師嘛。
學習書法必須要從臨摹開始,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文化財富,這就要求書法愛好者從古人的經典作品開始臨摹。有些人喜歡當代人的書法,這里要說明一下,不是當代人的作品不能臨摹,而是書法在發展過程中,經過一代代人的改造,已經失去了本來的'根',而書法的學習要從根本上開始,這樣的話,就更能體會到古人在創造方面的基本思維,而當代人的理解,不一定是你自己的理解,所以從古人的作品臨摹,你會獲得更深入、更徹底的思維方法,再借鑒他人的書寫,會使你的理解更為廣闊。
要弄清這個問題,必須要搞清什么是楷書的基礎問題。我們從漢字的構成來分析這個問題:每一個方塊字都是由橫、豎、撇、捺、折等基本筆畫構成,倉頡造字時也是這樣的規律,因此,在書法學習中,也要按照這樣的構成學起,學習點劃的書寫方法,這些基礎好了,再進一步組合成一個字,而字也有劃少劃多的時候,先從少的筆畫開始,再進而深入復雜多劃的漢字,也就是由少劃組成多劃的問題。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個方法的問題,有些人在做事中方法得當,就會少走彎路,否則,就會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精力,也不一定會比方法正確的獲得得多。學習書法也是一樣的,我們把臨摹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首先是實臨。就是原原本本地在紙上勾摹,要與字帖的大小、粗細完全一致,這個階段是固化思想和筆法的重要階段,一方面學習了點畫,同時也對結構進行了固化,一舉兩得。其次是對臨。在實臨完成一段時間后,至少三個月至年半以上,可以進行對臨,就是對照字帖寫字,這時候要控制好字形、大小、結構等,把握好特點,盡量寫到基本一致。最后是意臨。意臨的時候要合上字帖,或者隨意想象著寫一個字,這里面就有創作的問題了,因為前面有扎實的基礎了,這時候就能寫字帖上沒有的字了,你也快出師了。
總之,學習書法不僅要注意方式方法,更為重要的從思想上重視,從理論上理解,還要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學習精神,沒有做不好的事情,只有不想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