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民法典》及擔保制度司法解釋關于保證合同的九大要點解讀

發布者:張慧娟律師|時間:2021年06月22日|分類:法律常識 |

從《民法典》的立法體例來看,并沒有像《擔保法》一樣設立擔保總則/一般規定,因此,《解釋》的一般規定部分可以說是彌補了這一立法體例上的遺憾。而在一般規定之后,本文將繼續對保證合同部分進行要點歸納和解讀,考慮到《民法典》專設“保證合同”一章、且內容修改幅度不小,因此,本文對《民法典》“保證合同”一章以及《解釋》關于保證合同部分內容的要點進行總結和解讀。

要點一  從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立法目的轉而向保證人利益保護的傾斜,明確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情形下,一律認定為一般保證。

根據《民法典》第686條第一款的規定,保證方式分為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而眾所周知,一般保證責任比連帶責任保證責任更輕。在《民法典》出臺之前,《擔保法》第19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而這一規定背后的立法目的也與《擔保法》整體的立法目的保持一致,即更注重對債權人的保護力度。但是《民法典》在立法目的的傾向方面發生較大變化,從“注重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向平衡債權人和擔保人的利益轉變”,因此,才有《民法典》第686條第二款的這一規定。而這一要點的核心內容為,如何認定為“約定不明”?對此,《解釋》第25條從如何認定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這一反向角度,給實務操作提供了一個較為可行的判斷原則,如果按照《解釋》第25條仍不能判斷保證方式,則一般可認為約定不明。《解釋》第25條規定具體來說:

1、如果保證合同中有“債務人應當先承擔責任的意思表示”的表述,則一般應認定為一般保證。例如雙方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或者無力償還債務時,保證人才承擔責任;或者約定,債權人應先向債務人主張還款責任,無法清償時再由保證人承擔責任等,雖無明確的“一般保證”字眼,但是根據《解釋》第25條規定的原則,均可認定為一般保證。

2、如果保證合同中“不具有債務人應當先承擔責任的意思表示”的表述,則一般認定為連帶責任保證。例如雙方約定,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或者未償還債務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約定,保證人無條件承擔保證責任;或者,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債權人既可以向主債務人,也可以向保證人請求履行債務;再比如,只要是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后債務人不履行債務,債權人可以隨時向保證人主張其承擔保證責任等等,均可以認定為連帶責任保證。

要點二  強化對一般保證人先訴抗辯權的保護,未就主合同糾紛提起訴訟或仲裁前,不得單獨起訴一般保證人;未對債務人財產進行保全或者債務人財產足以清償債務時,不得對一般保證人進行財產保全。

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從《擔保法》及司法解釋時期就已經有了較為明確、具體的規定,本次《民法典》基本沿用《擔保法》關于先訴抗辯權的規定。根據《民法典》第687條對先訴抗辯權的定義,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仲裁、且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一般保證人有權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由此產生的問題是——所謂“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仲裁”,是否要求債權人一定只能先起訴債務人之后,才能要求一般保證人承擔責任?是否可以在未保全債務人財產之前對一般保證人財產進行保全?對此,《解釋》第26條予以明確,具體可歸納為:

(1)未就主合同糾紛提起訴訟或仲裁前僅起訴一般保證人的,人民法院駁回起訴;

(2)可以一并起訴債務人和一般保證人,但應在判決中明確保證人責任僅限于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后仍不能清償的部分;

(3)未對債務人財產申請保全,或者保全的債務人財產足以清償債務,不予準許對一般保證人的財產進行保全。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點是,考慮到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具有無須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即可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特征,《解釋》第27條針對性規定,在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申請強制執行的場合,一般保證人以債權人必須先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為由抗辯不承擔保證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要點三  對保證期間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情形下均統一按六個月的法定保證期間計算,并對最高額保證期間的起算時間、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中主張保證責任方式的問題作出了較為清晰的規定。

民法典》第692條規定,保證期間是確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期間,屬于不變期間,不發生中止、中斷和延長。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保證合同無效的情況下,債權人也應在保證期間內行使權利,否則保證人無需承擔保證合同無效后的賠償責任。在《擔保法》施行時期,對于沒有約定保證期間和約定不明情形下的法定保證期間是區別對待,其中,沒有約定保證期間情形下的法定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而約定不明情形下的法定保證期間則是二年。而《民法典》第692條第二款則不區分沒有約定和約定不明情形,統一都按照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六個月作為法定保證期間,這無疑也是與《民法典》平衡債權人與保證人利益的立法精神是一致的。而對于保證期間約定不明的認定,《民法典》和《解釋》都沒有給出一個判斷原則,但是,《解釋》第32條列舉了一種應認定為保證期間約定不明的情形,即: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等類似內容。

此外,對于保證期間與主債務履行期限、主債務訴訟時效、保證債務訴訟時效之間的區分和銜接關系,《民法典》的規定也清晰了許多。具體的區分和適用規則可以對照下圖來說明:
 

1、關于保證期間的起算時間和屆滿時間問題

首先,保證期間的起算日期并無特別要求,可以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期限屆滿日;但是保證期間屆滿日絕對不得早于或者等于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日,即上圖中的節點③必須在節點②之后,而節點①既可以在節點②之前,也可以是同一天。例如,在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并適用法定保證期間的情況下,節點①與節點②就是無縫銜接的。

其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關于最高額保證中的保證期間的起算時間問題,由于最高額保證是債權人與保證人約定的對一定期限內發生的債權在限定額度內承擔擔保責任的保證方式,對于保證期間的起算時間,如果有約定,當然從約定。但是,如果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時,根據《解釋》第30條的規定,分兩種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其中:

如果當約定的債權確定期限屆滿,但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限尚未屆滿,則自最后到期債權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保證期間。如果被擔保債權的履行期限均已屆滿,則自債權確定之日起算保證期間,而債權確定之日的確定則按照《民法典》第423條有關“最高額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確定”的規定認定,包括:(1)約定的債權確定期間屆滿;(2)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時,自保證設立之日起滿兩年后,債權人或保證人都可以請求確定債權;(3)新的債權不可能再發生;(4)債務人或者保證人被宣告破產或者解散,以及;(5)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

2、關于一般保證和連帶保證的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以何種方式主張保證責任的問題

一般保證的債權人必須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就主合同糾紛提起訴訟或申請仲裁,逾期未起訴或仲裁,或者起訴或仲裁后又撤回起訴、仲裁,但是未在保證期間屆滿前再次起訴或仲裁,一般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而連帶保證的債權人必須在保證期間屆滿前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主張權利的方式可以參照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八條第(一)、(二)、(四)中有關認定“權利人向義務人提出履行請求”情形的規定,例如發出要求承擔保證責任的通知文件并經對方簽收,下落不明情形下的公告送達等,并不要求債權人必須以訴訟或仲裁的方式主張保證責任。而逾期未主張保證責任的,連帶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3、在保證人之間相互有追償權的共同保證情形下,債權人主張保證責任的特別規定:

(1)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必須向每一個保證人都單獨主張保證責任,只向部分保證人主張保證責任的效力不能及于其他保證人;

(2)如果因為債權人怠于向連帶保證人主張權利,導致其他擔保人在承擔保證責任后喪失追償權,其他擔保人可在不能追償的范圍內免除擔保責任。

要點四  嚴格區分保證期間與保證債務訴訟時效,按照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的不同,分別規定了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起算時間。

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是針對保證人提起訴訟的期限,既然屬于訴訟時效范疇,當然也存在中斷、中止、延長的可能。但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是,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產生必須以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按照法定的方式主張了保證責任。這是因為,如果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保證責任,則產生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實體權利消滅的法律后果,因此,也不存在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問題。進一步來說,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也與債權人主張保證責任的時間點相關聯,根據《民法典》第694條規定:

1、對于連帶責任保證而言,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保證責任的,則從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保證責任之日起算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并按照一般債務的訴訟時效計算3年。對應前文所列的圖例來看,節點④為連帶責任保證中的保證債務訴訟時效起算時間,必須在保證期間屆滿日----即節點③之前。

2、對于一般保證而言,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就主合同糾紛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或仲裁的,則從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消滅之日開始計算一般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期間,即前文圖例中的節點⑤。需要說明的是,由于一般保證中,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保證責任并不意味著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消滅,因此,上圖中的節點⑤并不是債權人主張保證責任的時間,既有可能在保證期間內,也有可能在保證期間外。

此外,對于“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消滅之日”應如何確定,《民法典》第694條并未進一步給出具體解釋,《解釋》中也沒有專門對“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消滅之日”作出規定。對此,筆者認為,“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與一般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是包含關系,除了先訴抗辯權之外,“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還應當包括“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保證責任”的情形。但是,考慮到討論一般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問題時,已經排除了“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內主張保證責任”這種情形,因此,在討論一般保證債務訴訟時效的語境下,可以認為“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與先訴抗辯權等同。

因此,前述“一般保證人拒絕承擔保證責任的權利消滅之日”應當指一般保證人先訴抗辯權消滅之日,根據《民法典》第687條、《解釋》第28條之規定,一般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起算時間應按照如下方式確定:

(1)如果存在《民法典》第687條第二款但書規定的情形,即:i 債務人下落不明,且無財產可供執行;ii 人民法院已經受理破債務人破產案件;iii 債權人有證據證明債務人的財產不足以履行全部債務或者喪失履行債務能力;iv 保證人書面表示放棄先訴抗辯權。此時,一般保證債務訴訟時效均自債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前述情形之日開始計算。

(2)如果債權人申請強制執行后,人民法院作出終結本次執行程序裁定的,則自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的裁定送達債權人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

(3)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一年內未作出終結本次執行程序裁定的,則自法院收到申請執行書滿一年之日起開始計算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但是,保證人有證據證明債務人仍有財產可供執行的除外。

要點五  債權人和主債務人未經保證人同意變更主債務合同的主要內容以及履行期限,均遵從“變更對保證人有利時才對保證人發生效力”這一原則。

早在《擔保法》時期,其第24條就規定:“債權人與債務人協議變更主合同的,應當取得保證人書面同意,未經保證人書面同意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保證合同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從文義解釋的角度來看,所遵循的是絕對的無效主義,即無論變更的內容是否對保證人有利,保證人均不再承擔保證責任。為了緩和這一規定的絕對主義,《擔保法司法解釋》第30條對此進行了區分,基本精神與《民法典》第695條所規定的內容一致,即:如果變更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內容減輕債務的,保證人對變更后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如果加重債務的,保證人對加重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如果是未經保證人同意對主債務的履行期限進行變更,則保證期間不受影響。

對于這一條的規定,理解起來并沒有難度,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民法典》第695條按照對主債權債務合同變更的內容的不同而區分了不同的法律后果。雖然從第一款的規定來看,似乎“未經保證人同意而對主債權債務合同所做的變更只有在對保證人有利時,才對保證人產生效力”。但是,第二款規定的對主債務履行期限所做的變更,卻并沒有作出類似的規定,而是規定“保證期間不受影響”,也就是說,仍按照原來的主債權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來起算保證期間。然而,如果是縮短了主債務履行期限,但是仍按照原來的保證期間,那么也就意味著保證期間被拉長,無疑也是加重保證人責任。對此,最高院劉貴祥專委也認為不宜嚴格按文義解釋適用《民法典》第695條第二款,而應該援引該條第一款所規定的“對保證人有利時才對保證人發生效力”對原則,如果縮短主債務履行期限的,則應當按照變更后的履行期限來起算保證期間;如果延長主債務履行期限的,則仍適用原來的保證期間。

要點六  未通知保證人的債權轉讓對保證人不發生效力;約定禁止債權轉讓但債權人未經同意而轉讓債權時,保證人對受讓人不承擔保證責任。未經保證人同意,債權人允許債務轉移的,保證人對未經同意轉移的債務不再承擔保證責任。

擔保責任具有從屬性,這是擔保制度的基本原則,而擔保債務在特定性上的從屬性也是其中之一,也就是——擔保債務針對的是特定債權人、特定債務人所提供的擔保,如果未經擔保人同意變更主債權人、債務人,從屬性的基礎喪失。而在《擔保法》時期,其規定主債權轉讓,保證債權也一并轉讓,保證人在原保證責任范圍內繼續承擔保證責任,即保證債務的從屬性所針對的是特定的債權,而非特定的債權人或債務人。但是,《民法典》第696條在《擔保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參照債權轉讓需通知債務人的規定,明確要求主債權轉讓也應當通知保證人,如果未通知,則債權轉讓對保證人不發生效力;而且,在債權人與保證人明確約定禁止債權轉讓的情形下,如果未經保證人同意而轉讓主債權,則保證人對受讓人不承擔保證責任。這里所體現的就是把特定性上的從屬性擴大為針對特定的債權人,而不僅僅是特定的債權。對于這一規定的理解,有兩方面的內容:

1、“對保證人不發生效力”應作何理解?按照最高院劉貴祥專委對觀點,所謂“對保證人不發生效力”是指,保證人對原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也是為履行保證責任,新債權人無權再要求保證人額外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如果保證人并未對原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新債權人對保證人提起訴訟的,應當認為起訴狀和證據材料副本送達給保證人時,新債權人就已經完成了債權轉讓的通知,此時,保證人應當對新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

2、約定禁止債權轉讓情形下,債權人未經同意轉讓債權后,保證人自不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如果債權轉讓合同嗣后被解除或者原債權人回購債權重新取得債權時,保證人是否還應當承擔保證責任?按照劉貴祥專委對觀點,其認為債權人可以在保證期間內再次向保證人主張保證責任。對此,筆者認為,如果從《民法典》第696條第二款規定的內容來看,只是規定“保證人對受讓人不承擔保證責任”,因此,從反向角度來理解,似乎保證人還應當對原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那么,在原債權人重新取得債權的情況下,原債權人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也與前述規定相符。此外,從保證債務對特定債權人對從屬性來理解,由于債權人與保證人明確約定禁止債權轉讓,因此,可以視為保證債務與特定債權人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從屬關系。那么,如果仍然是原債權人獲得債權,特定性的從屬性基礎仍然存在,保證責任的恢復自然也理所當然。

對于債務轉移對保證責任的影響,并不復雜,與未經債權人同意的債務轉移規則類似。其原因同樣也與保證債務對特定債務人的從屬性有關,當然,更深層次的理解為,保證人為債務人提供保證的基礎在于保證人對債務人的信賴,或者是與債務人有關聯關系,或者是存在其他利益關系等。如果未經保證人同意,債權人允許債務人轉移債務,那么意味著保證人與原債務人之間的信賴基礎不復存在,因此保證責任特定性的從屬性也喪失,保證人自然也不再對未經其同意轉移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但是,債權人與保證人可以約定排除這一規定的適用。此外,第三人加入債務的情況下,原債務人并未退出主債權債務關系,仍然承擔清償責任,因此,保證人的保證責任不受影響。

要點七  債權人在保證期間屆滿后書面通知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除債權人有證據證明成立新的保證合同的外,保證人僅在通知上簽字、蓋章或者按手印的,保證人無需繼續承擔保證責任。

在實踐中,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法釋〔1999〕7號批復、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第22條的規定,如果主債務訴訟時效屆滿后,債務人在債權人的催款通知上簽字蓋章,視為債務人對原債務的重新確認,債務人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進行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在保證債務中,類似的問題則變為----如果保證期間屆滿后,保證人在債權人發出的要求其承擔保證責任的書面通知上簽字、蓋章或者按手印,是否也產生與前述債務人重新確認債權而相同的效果?對此,《解釋》第34條第二款予以明確,即除非債權人有證據證明成立新的保證合同外,保證人僅簽字、蓋章或者按手印的,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其背后的法理基礎在于:

前述訴訟時效屆滿的債務只是導致債權人喪失勝訴權,但是債務本身仍然存在,只是變成自然債務而已。因此,債務人的簽字確認,可以視為其對自然債務的重新確認,因此繼續承擔清償責任。而對于保證責任而言,如果保證期間屆滿,導致的是保證債務在實體上的消滅,而非債權人喪失勝訴權。因此,如果保證債務已在實體上消滅,那么除非保證人與債權人重新設立保證,否則保證人無需承擔保證責任。

此外,對于認定“債權人有證據證明成立新的保證合同”的標準,《解釋》并未進一步作出規定。最高院劉貴祥專委的觀點認為:“關鍵是要看保證人是否對已過保證期間的債務有重新提供保證的真實意思表示,特別是要考慮保證人是否知道或應當知道保證債務已過保證期間,相關文書的內容是否足以體現成立新的保證關系的意思表示。至于采取催款通知的形式,還是還款保證書的形式,并不那么重要。”這一觀點可以作為一個原則性判斷標準,更具體的認定規則,可以從過往最高院的判例和司法觀點中窺知一二:

1、要有明確的要求保證人對已過保證期間對債務繼續承擔保證責任的要約,要讓保證人從催債通知書中能夠明確得知其是被要求承擔新的保證責任,因此,債權人所發出的通知書應當具備三個條件:(1)要有原保證債務已過保證期間,要求保證人承擔新的保證責任的內容;(2)必須能夠明確認定不是要求保證人繼續履行其原保證責任;(3)要有主債權種類和金額、保證方式、保證范圍和保證期間等構成保證合同的主要內容。

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2011)民二終字第27號案件中,債權人發出的催款通知或者還款保證書中寫明:“我單位為上述貸款的保證人,自愿承擔新的連帶保證責任,保證期間自本催收通知送達簽收后兩年。”此時,保證人在通知書上的簽字、蓋章或者按手印就可以視為同意成立新擔保的承諾,保證人應當承擔保證責任。

2、保證人有表明同意或者接受催債通知書中的保證責任要求時,其簽字或者蓋章才能構成承諾。但是,在單位為保證人的場合,必須要求是單位的公章,如果是法定代表人的簽字,還應當滿足《解釋》第七條、第八條有關法定代表人越權擔保的規定。更進一步來說,如果只是保證人的接收信件專用章或者其接收信件的職員的簽字,更加不宜認定是保證人的承諾。

要點八  保證人與主債務人的時效抗辯權相互獨立,各自放棄時效抗辯權或者在訴訟時效屆滿后仍承擔責任的,都不影響另一方以時效抗辯權對抗債權人主張債務履行的要求。

民法典》第701條規定了保證人可援引主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權,即使主債務人放棄抗辯權,也不影響保證人對債權人主張抗辯。這里的抗辯權除了對主債務金額、主債務范圍等與主債權債務合同履行相關的抗辯事由之外,還包括主債務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抗辯。因此,即使主債務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或者主債務人對已過訴訟時效的債務重新簽字確認,保證人仍有權對債權人主張訴訟時效抗辯,進而無需承擔保證責任。

反過來說,保證人放棄訴訟時效抗辯時也不影響主債務人援引訴訟時效抗辯。即,如果保證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主債務已過訴訟時效,但仍然提供保證或者承擔保證責任,嗣后就不得再以訴訟時效已過進行抗辯。而且,在這種情形下,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后也無法再向債務人進行追償。

要點九  第三人提供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等類似承諾文件的增信措施,按照其具體內容,具有提供擔保的意思表示的則認定為保證;具有債務加入或者與債務人共同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的,則認定為債務加入;難以確定是保證還是債務加入的,認定為保證;既不是保證也不是債務加入的,按照承諾文件的約定承擔相應責任。

第三人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等增信措施常見于信托業務中,常見的差額補足承諾文件一般會約定,由劣后級受益人對優先級受益人對本金及收益提供差額補足,或者由第三人為融資方的還本付息義務或回購特定資產收益權義務提供差額補足。實務中,對于類似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的性質問題,此前一直存在較大爭議,但是,《九民紀要》第91條對此做了正本清源的規定,即:“信托合同之外的當事人提供第三方差額補足、代為履行到期回購義務、流動性支持等類似承諾文件作為增信措施,其內容符合法律關于保證的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當事人之間成立保證合同關系。其內容不符合法律關于保證的規定的,依據承諾文件的具體內容確定相應的權利義務關系,并根據案件事實情況確定相應的民事責任。”而《解釋》第三十六條基本沿用了《九民紀要》的規定,但是在《九民紀要》的基礎上,增加了認定為債務加入的內容,并且對相應的認定規則進行了細化,即:

1、增信文件具有提供保證的意思表示的,認定為保證。至于如何判斷是否具有提供保證的意思表示,則可以從保證合同的基本要素來判斷,包括:(1)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所針對的是否是明確具體的主債務,如果無法確定主債務或者主債務的支付義務不明確具體,則基于保證債務的從屬性特征,難以認定為保證;(2)是否有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或者不履行債務時,第三人對主債務承擔清償義務等類似保證的表述。

2、增信文件具有加入債務或者與債務人共同承擔債務等意思表示的,則認定為債務加入。至于如何認定債務加入,則根據文義解釋來判斷,例如,約定特定情形出現時,第三人與融資方(債務人)就主債務對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或者共同償還責任等,一般可認定為債務加入。

3、既有可能是保證,也有可能構成債務加入時,認定為保證。作出這一規定的立法精神在于,一般認為,債務加入的一方與債務人處于同等的債務人地位,既無主次之別,也不存在從屬性;而保證責任是主債務的從屬性責任,一般是主債務人不履行或者不能履行時才產生。因此,從責任承擔輕重的角度來看,債務加入的責任比保證更重。而《民法典》在擔保制度的立法精神已經開始向擔保人利益的保護進行傾斜,基于此,在無法確定是保證還是債務加入時,按照有利于保證人的原則,應認定為保證。至于是一般保證還是連帶保證,則按照《解釋》第二十五條第規定進行判斷。

4、既不是保證也不構成債務加入的,不得判令第三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連帶責任,但是可以判令第三人按照增信文件的具體約定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也就是將增信文件作為一個獨立合同來看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民法典關于保證擔保的12點新變化,保證期間統一為6個月
關于擔保制度的司法解釋條文解讀(二)(保證合同)
自然之債源流考評
王利明:我國《民法典》保證合同新規則釋評及適用要旨 | 主題研討
如何理解保證期間的性質
法典時代下擔保制度的十三處變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丰县| 江西省| 桃江县| 青阳县| 德惠市| 孙吴县| 乌鲁木齐市| 秀山| 金川县| 旬阳县| 南部县| 临沂市| 高碑店市| 静宁县| 兰考县| 开化县| 察隅县| 镇远县| 正镶白旗| 丰台区| 柳江县| 烟台市| 布尔津县| 荥阳市| 洱源县| 徐汇区| 马龙县| 冀州市| 昌乐县| 万安县| 仁布县| 邢台县| 瑞安市| 渝中区| 高平市| 讷河市| 鲁山县| 湖南省| 大关县| 台江县| 昭平县|